1948年秋,我在中共豫皖苏中央分局担任财经办事处主任。
10月29日,我到了华野指挥机关所在地山东曲阜。粟裕代司令员向我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刚结束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精神,张震副参谋长介绍了军委派后勤部长杨立三来曲阜研究淮海战役后勤和支前工作的准备情况,我和喻缦云分别担任华野后勤部部长、副部长。
1948年12月26日,中央军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同日,总前委在徐州召开了由华东、华中、中原、华北冀鲁豫四方面代表参加的联合会议。
民兵押送俘虏途经徐州
粮草等物资供应是件大事。战前,华中一、二、九专区即向战区调粮2300万斤。华东支前委员会由山东向战区调运粮食15亿万斤,在苏北、江淮、豫皖苏的新解放区,实行了就地筹借粮草的政策,以解决部队到达新区作战的急需。同时组织各地广大群众夜以继日碾米、磨面、赶做军鞋、军衣,以满足前线供应。冀鲁豫五专区人民,突击9昼夜,碾小米1000万斤。豫西被服三厂工人,7天赶做军棉衣1万套。胶东掖县妇女半个月赶做军鞋22万双。
这次战役,弹药补给量巨大,由中央军委统一调拨,部队后勤部门统一分发,按一、二、三线屯集点储备了弹药,通过兵站网及时运往前线。为了保证供应,解放区军工厂日夜突击生产。早在1947年,华东局派朱毅等同志到大连组织建新公司,生产弹药武器。到淮海战役时,已生产七五炮弹23万发,掷弹筒炮弹引信228万只,迫击炮900门,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军后勤部门和各地支前领导机关加强了兵站网,选定了十余条水陆交通运输干线,根据战役的需要和发展,设立了兵站、粮站、民站、油盐供应站、伤员转运站、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供应网,负责战役中的粮弹供应、伤员转运。其中关键是运输问题,在部队后勤机构与地方支前机构之间,部队前方与后方之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一切弹药物资由中原、华东军区后勤部门组织民力从省了民力,又满足了战役的需要。
为保障前后方的文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畅通无阻,发动人民突击抢修公路、铁路、桥梁,架设电话线路。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把公路、铁路修复到哪里。战役前,山东、苏北人民已将后方通往前方的公路、桥梁、电话线路修复。随着战役的发展,江推、豫皖苏、豫西、冀鲁豫地区从后方到前方的道路、桥梁也迅速修竣,从四面八方延伸到前方。铁路员工突击抢修轨道、机车和通信设施,使津浦、陇海、平汉、胶济铁路逐段相继提前通车。
大规模的群众性支前运动,在鲁、苏、豫、皖,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西地区,北自山东渤海,南达长江北岸(主要是苏北地区)的纵横两三千公里,90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一地区包括当时中原的豫西、豫皖苏,华东的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华北的冀鲁豫共8个行政区,和济南、潍坊、郑州、开封、洛阳,以及在战役中解放的徐州、商丘、连云港等城市。在这约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了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劳模带头支前,父子、兄弟争上前线,许多青年自动推迟婚期,丈夫奋勇去支前,妻子积极忙生产,保证支前、生产两不误,各地的模范人物及事迹层出不穷。人人都在为争取这次决战的胜利,努力多做贡献,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
黄伯韬兵团被全歼后,由豫南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陷入我中原野战军的包围之中。
由于中原、华东野战军迅速转移集中于一个地区连续作战,前方有150万人吃粮,支前任务空前繁重,急需大批军需物资,每天仅粮食就需500万斤,运输工作极度紧张。前线部队连日激战,弹药供应也很紧张,前线缺粮、缺衣、缺弹药,伤员不能及时后运。
火车满载军需物资通过抢修后的徐州北茅村铁桥
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军委及时决定从豫皖苏、豫西、冀鲁豫、渤海解放区调运粮食;自华北、华东调运弹药。中原局邓子恢、李达立即令有关方面赶送中州币2亿元给华野,自郑汴搜集现粮65万斤,车运砀山,令豫西调粮1000万斤赶运前线;豫皖苏分局也及时调拨粮食、柴草、油盐、服装等物资和经费,以满足战役发展的需要;我军后勤部门组织济南、徐州等地赶制了大批军帽、军衣,赶运前方。同时,为了赶运物资,后送伤员,我们调整了供应部署,赶修了交通干线,延伸了运输路线,组织了火车、汽车运输,调整、增设了兵站、粮站、民站、医院和转运站。各方面采取了这一系列紧急措施,确保了我军在双堆集、陈官庄、蚌西北3个战场的作战。
数十万民工从四面八方汇集战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穿着不同服装,说着不同口音的话,但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援解放军全歼敌人,争取战役的全胜。由于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主要靠人背、肩挑、担架抬、小车推、牛车拉、骡马驮、车船载来解决运输问题。民工们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日夜奋战在运输线上。陈毅所写《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词,再现了当年人民支援前线的壮丽情景: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
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稳步轻行间伤病:
同志带花最高贵,
疼痛可减退?
部队连续作战,急需兵员补充。解放区人民响应党提出的“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号召。鲁中南、渤海、胶东调了14个地方武装装干团和25万名新兵开赴前线,及时补充了主力。广大群众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参军运动。劳动英雄郑信送子参军;贫农刘树铎、刘树厚兄弟二人相争入伍;区妇联主任钱秀清写信动员未婚夫上前线杀敌;尉氏县荣庄、南席两区400名青年自愿参军;豫西6000青壮年光荣入伍;胶东万余子弟兵待命出征;渤海16万青壮年源源开赴淮海前线。淮海战役前后,仅山东省就动员了168万名青壮年参军。从而,保证了我军大兵团连续作战的兵员补充。
时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主任的高克亭说:淮海战役开始后,当我军围歼黄伯韬兵团时,其他兄弟地区的民工正在陆续赶到,粮食、弹药的运输,伤员的转运任务很重。这时,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和各地委抽调了300多名干部,组织起支前的挑子队、小车连、担架团,率领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奔赴前线。
还派区党委党校教育长周星夫带领200多名学员干部奔赴淮海前线参加支前工作。沂东县战役前就已组织常备担架1130副,5859人,编成45个担架连,小车3067辆,6034人,民兵10个连,1860人;另外还组织了临时民工5682人。全县共组织起担负各种支前任务的民工19万多人。
这些民工在歼灭黄伯韬兵团时,干部身先士卒,党员模范带头,抢运伤员,赶送军用物资,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奖励。临朐县南流区支前运粮,出动299辆小车,在往返640里的路途上,10天完成了96万多斤军粮的调运任务。
在整个战役期间,鲁中南区共调用随军常备和2线转运民工34万多人,临时民工达140多万人。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鲁中南各级党组织,重视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政治工作干部,深入进行形势教育,开展诉苦运动,制定了《支前奖惩条例》,启发民工的阶级觉悟,大大鼓舞了广大民工争取立功受奖,为解放全中国做贡献的革命热情。久负盛名的莒南担架团,全团2797人,就有1428人在支前中立了功。其中有128人荣获“钢铁担架员”称号。平邑小车团全部民工1379人,人人立功受奖。沂山担架团民工孙永海荣立特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民工的模范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
时任胶东区行政公署代主任的汪道涵回忆说:行署的支前命令就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出现了争相报名去支前的动人场面和许多感人的事迹。例如:棲霞县温泉区口子村,只有4名支前民工任务,而报名要求支前的达20多人,松山村只有5名支前民工任务,由于共产党员张福海带头报名,群众纷纷响应,报名支前的多达37人。莱西县孙受村已经复员的二等荣军吴导毅,不顾身有残疾,也坚决要求去支前。莱阳、莱东、莱西等县还有200多名妇女坚决要求上前线照顾伤员。据统计,这时胶东各区仅青壮年主动报名支前的就有近10万人。有不少家庭荣获一门三“状元”、二“状元”,有不少村荣获“支前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解放区人民热烈欢送青壮年参军
时任鲁中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张劲夫曾回忆说:淮海战役之所以支前工作搞得好,主要是:首先因为这时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各地战场上捷报频传,连续取得胜利,人民群众已经看到了全国胜利的曙光,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其次是山东解放区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支援淮海战役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