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淮海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15196000000009

第9章 战略运筹(4)

白崇禧的这一招,是对蒋介石5月份拒绝白崇禧建议的回敬,使蒋介石无可奈何,当然,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方在考虑国民党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统一指挥的同时,也想加强徐州“剿总”的指挥,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1892-1971)也是二级陆军上将,是蒋介石、何应钦的心腹将领,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之称。1946年9月,刘峙由于进攻冀鲁豫解放区失败而被撤职,之后虽然不久仍被蒋介石任命为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但由于无事可作,便带着三姨太回到上海家中闲居,1948年5月,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于是刘峙被任命为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

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其人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场,位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属黄淮平原,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北上是济南,直通平津;南下可达长江,直下南京、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辽阔地域内,地形开阔,村落稠密,铁路纵横,公路四通八达,有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如掌控了徐州和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也就控制了长江以北,直接威胁到南京和上海的安全,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在如此重要的地区,蒋介石派到徐州坐镇指挥的却是庸碌无能的刘峙。国民党军内部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刘峙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着大门是守不住了。”

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曾把这个笑话讲给参谋总长顾祝同听,并借机询问为什么要委任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顾祝同解释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个是刘经扶(刘峙),另一个是蒋铭三(蒋鼎文),蒋铭三夜嫖日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一些。”

刘峙在徐州当了半年的总司令,济南失陷后,徐州地区的形势顿趋紧张。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都觉得让刘峙指挥徐州“剿总”有些不放心,于是他们提出让白崇禧来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与解放军在淮海地区进行一场大会战。郭汝瑰奉命向蒋介石请示报告前,顾祝同特意叮嘱他说:“要报告总统,白健生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自内战爆发以来,刘峙这员“福将”屡战屡败,没给蒋介石带来一丝的福气,蒋介石对他也失去了信心,听完郭汝瑰的汇报后,蒋介石当场表态说:“不要暂时指挥,就叫白健生统一指挥好了。”

刘峙听到这一消息后,私下里发牢骚说:“白健生是寡妇改嫁,对老头子可以抗衡论理,不听调动;我好像是童养媳长大,骨头多大,当婆婆的都摸得清,服从是无条件的。”

刘峙手下的一些亲信将领对此也十分不满,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就到处散布说:“这简直是多此一举,他白崇禧又不是三头六臂,他来就一定行吗?”

正当刘峙闷闷不乐之际,又传出消息说,白崇禧拒绝了这一任命。原来,白崇禧为了支持李宗仁与蒋介石争权,有意给蒋介石出难题,拒绝接受徐州地区这个烂摊子,存心要给蒋介石晾台。

刘峙这时对自己也缺乏自信,也知道就凭自己这两下子,要指挥几个大兵团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确实吃力。为既保住自己的职位,又能相对超脱地当官发财,刘峙向国防部建议,遴选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兵团司令官以上职务、资历深而有作战经验、能服众望的将领,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名义兼任国防部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

何应钦认为刘峙的这个建议不错,便向蒋介石推荐宋希濂和杜聿明出任这一职务。宋希濂、杜聿明与刘峙同属于何应钦派系的骨干分子,在人事关系上与刘峙不会产生矛盾,代替刘峙指挥作战很合适。当时宋希濂在华中“剿总”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杜聿明自从离开东北后,一直在上海养病,最后蒋介石决定派杜聿明到徐州,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以辅刘峙之不足。但杜聿明上任没多久,又被蒋介石派到东北去收拾残局,直到淮海战役开始后,他才从东北的葫芦岛回到徐州。

刘峙指挥能力愚笨,不能担当指挥重任,而原来协助刘峙指挥的杜聿明已调东北,谁来协助刘峙指挥呢?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方在决定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同时想到了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决定任命宋希濂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宋希濂(1907-1993)是黄埔系将领,蒋介石的嫡系,陆军中将。

宋希濂在回忆中说:“我对于这个新任命,感到十分彷徨。当时我对于华东解放军的情形不了解,自然是踌躇的一个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我所最担心的是考虑到指挥上的困难。徐州‘剿总’所辖的部队主要为邱清泉、孙元良、黄伯韬、李弥4个兵团……孙元良为人虚伪狡诈,个人利益看得超乎一切,我是深知道他的;邱清泉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向来目空一切,听说在豫东战役,他连蒋介石的亲笔命令都拒不执行。孙、邱这两个人是很难对付的,而邱清泉兵团又是淮海战区中的骨干,这样怎能指挥得心应手呢?”

宋希濂还了解到淮海战区:“前途很不乐观,军事上我军完全处于被动,对于共军行动,几乎是个瞎子,而共军对于我们,则了如指掌。尤其糟糕的是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和军队纪律太坏,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也是他踌躇的另一个因素。

经过思考,宋希濂觉得与其贻误于将来,不如慎之于事先,因此于10月26日电呈蒋介石,以“到鄂西后情况渐明,正在作种种规划和积极部署以及自己对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为理由,请求收回成命。

10月27日,蒋介石复电宋希濂:“徐蚌为首都门户,党国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

蒋介石的复电是一个严厉的命令,宋希濂不得不于28日回电同意就职,但明确提出:“惟有一事不能不事先为钧座呈明者,徐州方面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

宋希濂实际上仍是想拒绝任职,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只好请回远在葫芦岛指挥撤退的杜聿明。11月3日,许朗轩将蒋介石“即请到蚌埠指挥”的亲笔信面交杜聿明,然而杜聿明在复信中也提出:“须待葫芦岛部队撤退完毕后再去蚌埠”。

宋希濂借故拒绝,杜聿明借故拖延,都是怕负失败之责。杜聿明坦然地承认:“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也是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重于葫芦岛的撤退,我应该马上到蚌埠去,可是我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受国民党舆论的指责,对于个人不利,所以就想借指挥葫芦岛部队的撤退来推卸放弃徐州之责。预计在葫芦岛国民党军撤退完毕时,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亦可以撤到淮河附近,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在事关所谓“党国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中居然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挺身而出,为蒋介石分忧,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的离心离德可见一斑。

国民党军徐蚌会战部署

在徐州战事十万火急的情况下,11月4日,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代替他前往徐州调整部署。

11月5日上午,顾祝同在徐州召集刘峙、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等开会,研究徐蚌会战部署。据刘峙回忆,顾祝同在会上提出了撤守淮河与守徐州两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对撤守淮河,“各兵团司令官以为时机已晚,敌前撤退,最为不利”,主张“不如决一死战”。

顾祝同等人最后“乃决定‘备战退守’,即一面先集结兵力,准备应战,一面撤退物资”。(王道平等著《震撼世界的大决战》第131页)

郭汝瑰回忆说:“会议结果,认为无论华东野战军主力何在,徐州‘剿总’各兵团在陇海路上一字排开,态势不利,必须调整。于是根据‘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决定放弃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战略守势,战役攻势)。以巩固长江而保京沪;并决定于必要时徐州‘剿总’移蚌埠指挥,徐州以一两个军坚工固守。”顾祝同根据讨论的意见,作出如下决定:

1徐州守备部队应切实加强工事,坚固守备;

2第七兵团应确保运河西岸,与第一绥靖区、第三绥靖区密切联系,并在运河以西地区“清剿”;

3第二兵团以永城、砀山地区为中心集结,并在附近“清剿”;

4第十三兵团应集结于灵壁、泗水地区机动,并在附近“清剿”;

5第十六兵团以蒙城为中心,进行“清剿”,掩护津浦路之安全;

6第四绥靖区移驻临淮关,以原第八绥靖区为该绥区的辖区,原第8绥靖区着即撤销;

7淮阴守备由第四军担任;

8海州方面由海上撤退。

顾祝同当晚回到南京,报告给了蒋介石。

6日,蒋介石下达调整的命令(而当天,淮海战役已经打响)。

命令中规定,华东战场方面取战略守势,若人民解放军进攻时,则依各兵团之协力,夹击人民解放军而歼灭之。蒋介石的命令中,驻海州的四十四军改为陆路撤退,受黄伯韬指挥,一同退过运河,第九绥靖区人员到徐州待命。

郭汝瑰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评价顾祝同敲定的作战部署的:“顾祝同的如意算盘是企图用少数兵力固守徐州,以使解放军不能有效利用陇海铁路东西调动军队。且主力控制于徐州、蚌埠之间,则当解放军向徐州进攻,沿平汉路或经苏北地区南下时,均可集中5个兵团寻求决战。在解放军未能击破其主力以前,便可保持淮北,因此也守住了江南。但是他改变态势的企图失败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国防部及徐州‘剿总’以至兵团司令、军长们,都未意识到战役发生的紧迫性,黄伯韬毫无‘敌前退却’的措施,徐州‘剿总’毫无掩护黄伯韬兵团退却的处置。”

实际上,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国民党军的具体分布是:

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第二兵团),指挥五军、七十军、七十四军、十二军。其中五军在砀山地区,七十军在黄口地区,七十四军在丰县以南地区,十二军在黄口以东地区(该军所属的三二八师在灵壁县)。另外,原属五十五军的一八一师由菏泽地区撤至商丘后归其指挥。

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第七兵团),指挥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战役发起前两天,徐州“剿总”将原归第九绥靖区指挥的四十四军以及10月2日增援海州又于4日中途返回的一○○军改归该兵团指挥。二十五军位于阿湖地区,六十三军位于新安镇、红花埠、杨家集、瓦窑、南北劳沟地区,六十四军位于高潭沟、丁集地区,一○○军位于王家集地区。

国民党李弥兵团(第十三兵团),指挥八军、九军,集结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其中八军一部守备徐州、一部在曹八集地区,九军在碾庄、运河车站及官湖地区。

国民党孙元良兵团(第十六兵团),指挥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和九十九军,原来位于郑州一带,10月下旬撤离郑州经开封、商丘、亳州、涡阳向蚌埠转进。

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周碞部,指挥二十一军、一二三军、四军、五十一军,守备淮阴、淮安、江阴、泰兴、泰州地区。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指挥七十七军、五十九军,守备徐州东北的外围地区峄县、枣庄、临城、台儿庄等地区。

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指挥六十八军、五十五军,10月24日以前守备在开封、兰封、商丘之线,后撤退至蚌埠以北守备淮河,另配属九十六军改编为国民党第八兵团。

国民党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指挥四十四军及非正规军鲁南王洪九部两个保安旅、海州1个挺进支队、连云港两个守备部队,守备海州、连云港及灌云、赣榆等地区,11月中旬,李延年在蚌埠新建第六兵团。

此外,还有徐州“剿总”的直辖部队(预备队):国民党七十二军,集结在徐州以北九里山。国民党一○七军孙良诚部,集结在徐州东南之睢宁、双沟地区。直辖的特种兵、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汽车兵、铁道兵、警卫兵及战车团、化学兵、高射炮兵等部队以及交警总队、特务大队、暂编纵队、地方保安旅等非正规部队。

此时,奉命准备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兵团第十二兵团正在向确山、驻马店等集结中。黄维兵团指挥十军、十四军、十八军、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共约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