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
15198200000008

第8章 价值、生活重建(8)

消费主义所建立起来的是怎样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呢?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物质第一,欲望第一,以满足不断增长,不断变化,因而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为追求目标,在其背后是一个将人视为“物质欲望动物”的理解与想象;二,以高消费(奢侈消费,一次性消费,高额度,大批量消费)和豪华享受为“现代生活”,这背后是一种“现代化”想象;三,以消费能力和消费生活为社会地位、个人成功、声望的评价标准,“消费便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来源和不断追求的对象。甚至可以说它在不断地制造关于什么是‘成功人士’,什么是社会品位,以及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幻象”;四,为满足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就必然无止境的追求金钱,形成“金钱崇拜”,在中国的体制下,为追求“钱、权交易”,也会同时产生“权力崇拜”和对权力的驯服,因而,这样的消费主义是得到权力和市场的双重保护和鼓励、支持的;五,以上一切想象、理解、追求,都是以人们想象中的“西方世界”,而且主要是“美国模式”为样板的,这背后同样有一个西方(美国)崇拜,以至“现代化,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的想象;六,消费是有等级的,这样的消费等级尽管实际是社会不平等关系的一个折射,但却被“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的假象所掩盖,并形成了论者所说的消费伦理:“只要你能挣,你就可以花;奢侈在当今不算什么,挣不到,没得花才是问题;达不到当今流行的消费水平是你无能,是丢面子的”,由此形成的是“有钱奢侈光荣,无钱消费可耻”的舆论。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与诱惑下,就大大加剧了消费竞争。“用一切办法挣钱供消费”成为追求,也形成了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产生的是随时可能被淘汰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感,造成了许多生理和心理疾病。——以上几个方面,实际上是构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如调查报告作者所强调,当消费主义占据了支配地位时,它同时是一种“文化霸权”,它“控制了人们的消费的‘需求’与欲望,就控制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以此为前提的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

因此,这样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质疑的。首先,如前所说,消费主义鼓励的是一次性,高额度,高批量的奢侈消费,它就必然是“对能源、材料、资源、技术以及劳动的高消耗,通常也是对环境——生态的大规模的破坏”。这个问题,我想今天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特别是今年所发生的能源危机,气候危机,以及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更是向人类提出一个警告:这样的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环境大破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不仅不允许,而且几乎不可能了。应该说,人们所称羡的美国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是在世界殖民帝国时代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国内实行高消费、高享受,而把必然同时产生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转嫁到了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发达国家。我们且不说这有违社会平等、公正的原则,而且在今天的世界显然已经不可能复制,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后发达国家再也不能、也不可能走这样的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了,而必须作出别样的选择。这一点,我想,在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应该看得更清楚,而且这样的别样选择具有越来越大的迫切性。

当然,更重要,也更根本的,是这样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不平等,腐败等消极现象,以及体制和市场的弊端,形成掩盖和遮蔽,使之合法化,合理化,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错误的引导:因为从根底上,它将导致人的异化。这里需要对消费与消费主义作必要的区分:物质消费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也经常引用鲁迅的那句话:“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发展就不仅是精神的发展,也包括超越生存、温饱层面的物质生活的发展与享受;但鲁迅同时又解释说:“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北京通信》)。消费主义的要害和问题,在于前述报告所强调的,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这样的“虚幻的和无止境的需求”中,人事实上成为了自己欲望的奴隶,物质的奴隶,像人们常说的“房奴”、“名牌奴”等等,而且如前所说,还必然成为金钱的奴隶和权力的奴隶。而且激烈竞争中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也会梦魇般地压在人的心上,即使得到了高消费,奢华享受,也只是瞬间的感官满足和虚荣心的满足,难以产生持续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样的消费主义在中国已成趋势,不仅得到权力和市场的支持,而且事实上是得到“千百万人的‘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的。而且还特别得到许多青年,也就是你们的同代人的认同,许多城市里的青年都以成为这样的高消费、高享受的“成功人士”为自己的梦想,如调查所表明,乡村年青人,有机会出入于城市和乡村的年轻人,更是这样的城市时髦的追逐者。这都构成了消费主义的某些正当性:尽管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引领社会的思潮,是存在弊病,并会产生有害影响的,但作为个人,如果是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去追求高消费,高享受,也似乎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道德主义的眼光去评价、看待消费主义。

这样,我们既不认同消费主义,甚至持批判的态度,又无法从根本上来改变这样的趋势,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理想的“新生活”

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

这就说到了我对志愿者的意义的一个认识。我想引入一个概念,这是后来成为捷克总统的作家哈维尔提出的,以后有机会我想和志愿者专门谈谈哈维尔的思想,今天只谈他的一个命题,叫“存在革命”,就是强调“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做起,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端”。这就是说,我们要在“现有框架内加进一个异数”,在许多人按照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生活时,我们选择另一种价值,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公开对抗下的抵抗,用行动来开创另一种可能性。这样的另一种选择,对于我们自身,是在追求人有意义的存在,而它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至少表明,已经成为时尚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是唯一的,人还可以有另一活法,而且我们坚信,我们所选择的新生活方式,是根植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需求的,因而是有生命力的,能够唤起社会的隐藏力量,尽管眼下显得不合潮流。这其实也正是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特点:它实质上是在进行新价值、新生活的实验,可以说是新价值、新生活的先行者,正是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因此,我们下面的讨论,既有它现实的针对性,更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

我想从五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个要提出讨论的,自然是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在获得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以后,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选择?是像消费主义者那样,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以不节制的物欲满足为生活的意义,还是另作选择,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奢侈豪华,而转而追求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向人的生命本质迈进:人最终和动物区分开来,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精神的追求。这是另一种活法:追求简单的物质生活,丰盈的精神生活,做一个“外表生活俭朴,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用我这几年,一直向年轻朋友鼓吹的话来说,就是“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让我们的生命向两个方面伸展:把生命之根深扎在大地,和养育我们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土地上的人民,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同时,把生命的枝干,伸向星空,和超越于现实物质生活的人类的,宇宙的,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空间扩展。

这里有生命的取舍,一方面,是舍弃,“需要极少”,过简朴的生活。我最近正好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将循环经济建设成为新的生活文明》(作者:潘洪其,载2008年9月1日《北京青年报》),谈到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消耗的“减量化”与资源“再利用”,并据此提出了“新生活文明”的原则:“新的东西消耗得少些,再少些,旧的东西用得多些,再多些”。那么,我们这里讲舍弃,讲“需要极少”,就是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自身的发展。有人曾将这样的简朴的生活称为“自然的生活”,这是大有深意的,就是说它是更接近人的自然本性的。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吃简单的有机食品,拒绝过多的人为加工,恢复食品的自然本色,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也不只是食品而已,人也应该过更为本色本性的生活,在我看来,这样的拒绝奢华的简朴生活或许是更接近人的生活本色,自然本性的,也更利于人的健康。另一面,还要获取,“需要极多”,就是精神的需求,人的内心的需求,应当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当下这个烦嚣的世界,外在的诱惑太多,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容易忽略,而人的内心世界恰恰是最丰富最广阔最有发展空间的。内心世界的枯竭才是生命的真正危机,忽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使我们从根本上远离了人的本性,本色。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对待人的欲望问题。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篇周作人的文章:《生活之艺术》。文章谈到“中国生活的方式现在只是两个极端,非禁欲就是纵欲,非连酒字都不准说即是浸身在酒糟里,二者互相反动,各益增长,而其结果则是同样的污糟”。他因此提倡“生活之艺术”,要旨是“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欢乐和节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实相成”。周作人认为,这样的“调和”和“节制”也就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礼”,他说:“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和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这是1924年,即距今八十多年前的理想,或许到了今天才显示出它的意义。因为这八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努力,在大多数人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谈“生活之艺术”本身也有点奢侈;现在,我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就可以来谈这类精神上的奢望了。

谈到人的精神生活,我在这里,想专门提出讨论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使“阅读”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据说作家福楼拜曾说过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陈平原先生在一次关于读书的演讲中,引述了这句话,并且说:“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话虽可怕,但也说出了一个道理:阅读对于人的生命的意义和健康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有一句名言:“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读书者”的概念,是很有意思的: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你成为一个精神的“伟人”。瑞士著名作家黑塞对阅读对人的意义,有一个很好的阐释:阅读是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作为个体的人,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局限的,受到我们生活在其间的现实时间和空间的极大限制。我们如何和百里千里万里之外的人世间,宇宙空间,建立联系?如何和百年千年万年之前的历史文明建立联系?只能通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阅读来实现,阅读是我们打破自身局限,和历史与现实的民族文化,人类文明建立精神联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而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精神联系,就关系着人的生命的意义、质量,可以这么说,我们正是通过阅读,使人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生命的自在状态进入自为、自觉状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生命本质来重新认识阅读的意义;这样,阅读才能成为我们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我们基本的生活方式。

其次,我要谈谈体育的意义。坦白地说,我是受到了奥运的启发,才思考这个问题的。而且我来谈是有些尴尬的:因为我这个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不锻炼身体,因此,我大谈体育的意义,只能是纸上谈兵,并且多少有些自我嘲讽的意味。

这也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欧文斯说的一句名言:“奥运会不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的人生哲学”。这里谈到体育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的意义,以及体育背后的生活伦理、人生哲学,都是点到了体育的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