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激活生命潜能
15206900000016

第16章 不停地给自己充电(1)

1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选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胀破脑袋。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我们已经生活在21世纪里,新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不仅成为财富和资本,更是人们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最佳手段。在知识世纪,知识的老化、更新迅猛异常,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的主动权,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不能搞好本职工作,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要时时不忘学习,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选择。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十年后所学知识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的人生第一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个半小时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了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好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

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

无须设备,无须书本,无须老师,也无须按部就班的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惟一的关键所在。

学无止境,千万不可有自满的想法,努力学习才是成功者的素质之一。

2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扩张人生资本

如果你想成功,就应该学会为自己“投资”,不断地扩张人生的资本,这就是不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赢得事业的辉煌、人生的成功。

让我们打个比喻。银行每天早晨向你的账号拨款864万元。你在这一天内可以随心所欲,想用多少就用多少,用途也没有任何规定。条件只有一个:用剩的钱不能留到第二天再用,也不能节余归己。前一天的钱你用光也好,分文不花也好,第二天你又有864万元了。

如果你处于这种境况,你会怎么办呢?或许你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很快想出办法把每天的钱花光。开头你会购买你最需要的东西。但如果你是精明人,你会很快想出办法把每天的钱用于投资。从长远来看这投资会使你得到更多的回报。

不论你认识到也好,认识不到也好,其实你每天都面临上述的境况。那家“银行”就是时间。你每天得到864万秒钟,随便你怎么利用。这些时间你如不利用,最后也不会回来。

在这里,我们主张“自主学习”。

前些年,社会上有一股“自学成才”风,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碰到好时代,没有上学的机会,只好自学成才了。这与我们的“自主学习”是两码事。

他们自学是补课,是捡回失去的时光,而我们的“自主学习”是从学校里出来后,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而随着时代的步伐掌握原来尚没有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

学习,是每天的任务,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一松懈,别人很快就会超过你,而你要“撵”不仅很辛苦,而且因为人家也在不断进步,以至你想赶超地几乎不可能。

既然是学习,自主学习就有课本,就有课堂,也就有老师,老师还会布置作业,一定阶段后,还要参加考试。在学校里学习是这样,自主学习也是这样,只不过具体内容完全需要自己合理安排。

究竟学什么呢?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本”。这里的“课本”并不是指现成的书籍,而是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来设计学习计划。一方面要把你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目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从而确定“专业课程”。如果你将来想做企业老板,就要把经营管理和财务作为主要课程;如果你将来想成为专业技术主管,不仅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锻炼自己做人的品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当作学习的目标,因为,这是“公共课”,而且是最关键的。

而我们的课堂在哪里?“课堂”就是社会,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同事、下级还是领导,都是你的老师。

最后的问题是,怎样完成作业?怎样参加考试?只有“学”过之后,才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效能,最简单的“作业”方式就是把你所学的东西,无论是总结的经验还是掌握的技术要求,完完整整地运用到实践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说:我们的“充电”是取得效果的。

常为自己充充“电”,可使自己能跟上时代潮流,不被社会抛弃,还可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充实地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

3越有成就的越肯学习

从古到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不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地学习,为更美好的明天做着准备。如果你想创造美好的明天,就应将自己能自由使用的时间投注在通过学习能增加今天的工作效率及有实际价值的知识。

知识这种东西,无论你学了多少,都没有完了的时候,越有成就越需要学习,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新的成就。

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亨利·布莱顿更忙碌的了。这个大忙人虽然现在年仅30出头,但却已经是美国SERVO公司的总经理,为当今美国少数弹道导弹专家之一。他虽然功成名就身居要职,但依然力学不辍,一天辛勤工作完后,晚上还上夜校继续进修。

他选择的进修科目是什么呢?竟然是素描!

为什么他要去学素描呢?针对这点,亨利的回答非常令人感动:“因为素描可有效地将我的创意说明给我底下的技术人员知道。”

虽然他现在已功成名就,但他认为这并非人生努力的终点。地球一直在转,时代不断地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更新知识。

因此,他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打字、雷达技术、西班牙语、管理学、演讲艺术等,凡是对他的工作或经营有帮助的他都学。

事实上,他也真的能学以致用,并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继续进修。

为何他如此热衷于自我学习而努力深造呢?其实,像他这类金领多半都了解这个事实——人生是短暂的,每天能让自己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凡是能供自由思考的时间,他们是一分一秒都不愿浪费,并且设法做最有效的利用,因为他们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或专业范围内掌握绝对的成功,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

的确,惟有努力才能使人成功,但一次成功并非终点,你必须为获得下一次成功而再接再厉。

有效地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进行学习,可保证你将来的成功。这是投资,也是保险。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从不会停止不前,他会不断地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不断地前进,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目标。

4成功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

美国幽默家比林斯有一句名言:“天资从自然中来,才华从勤奋中来。”天资我们可以找不到,才华却是可以从勤奋中得来的。

你可能会觉得学习是学生的事,我现在忙工作,忙家庭,记忆力减退,学习还有什么用?你不过是被生活中的一些烦琐小事拖累,便把学习当成了负担,那么如果你面临的是折磨,是死亡,那么你又会怎样呢?来看看哈蒙是怎样的吧。

当日军在马尼拉登陆时,菲律宾海军的一名文职雇员被捕。他被关进一个旅馆,两天后又被送往一个集中营,他叫哈蒙。

就在到达集中营的第一天,哈蒙看见一个枕头底下有一本书。他向难友借了这本书,这本书叫做《思考致富》。

哈蒙阅读此书之前,他的情绪很坏。他恐惧地望着在那个集中营里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但是,当他读了这本书后,他就为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拥有这本书,让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面那些可怕的日子。哈蒙在同难友讨论《思考致富》中的问题时,意识到这本书将是他自己一生的巨大财富。

“让我抄这本书吧!”他说。

“当然可以。你开始抄吧!”这是回答。

哈蒙立即开始抄书。一字又一字,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他紧张地抄着。他时刻陷在有可能随时失去这本书的苦恼中,这本书会在任何时候被拿走,但这种苦恼激励他日夜工作。

真是幸运,哈蒙在抄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后不久,就被转移到臭名昭著的圣多·托玛斯城集中营。哈蒙在三年零一个月的囚犯生活中随时都带着这本书,把它读了又读。

这本书给了哈蒙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他生发斗志,制定未来计划,保持和增进心理和生理健康。“我在离开圣多·托玛斯时比我做见习医生时还要觉得好些。在那儿我更好地为生活作了准备,心理上也更活跃些。”哈蒙告诉我们。在他的谈话中,你可感受到他的主要思想:“成功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否则它会长上翅膀,远走高飞。”

看看哈蒙吧,他在那么恶劣、艰辛的环境中不是也学会了如何致富吗?因为他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做一棵粗壮的树。只有像大树一样,你才能在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永远挺立。

5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只有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才能达到人生成功的顶峰。

上学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仿佛已经是一个朝夕相伴、耳熟能详的“老朋友”了,一切从未知到已知,都是学习的结果。年幼时我们混沌柔弱,正是通过学习,使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具备了某些技能,并形成了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即使进入了大学,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自强、自立于未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是你也许会发现,进入社会后许多新的问题也拥到你面前,在学校内的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已无法帮助你从容面对眼前的新的挑战,该怎么办?这就需要继续学习,开启自己的学习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指出:静止地学习信息,在以往的年代也许是合适的,但如果我们要使当代文化得以生存下去,就必须使个体能够顺应变化,因为变化是我们当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也就是说,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无法使我们适应当前的处境。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来说,采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始终是必需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学习的内容因学科各异而丰富多彩,各学科也有其特殊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但任何学科都有着普遍相似的基本的心理过程,这就使心理学家研究“学习”本身的性质、机制等成为可能。研究者们通过他们各具特色的实验设计、思考角度,对学习的某些种类、某些现象做出了不尽一致的解释,形成多种“学习理论”。每种理论虽都有其不足和未及之处,但亦都有其一定的意义价值,它们都以不同的着重点从科学的立场,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学习。

一只饿猫被关在迷箱里,迷箱外放着一盘食物,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比如,一根绳子一端拴着门闩,另一端安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乱冲乱撞,或咬或爬,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无意中碰到踏板,门开了,猫逃到箱外,吃到了食物。再把猫放回迷箱,它仍会经过冲撞咬抓的过程,但所需时间可能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箱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后,猫一进迷箱即按动踏板,逃出箱外,获得食物。这只猫经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最终学会了“踏板—开门—吃食”的联结。

猩猩基加被关在一个大笼子里,它跳起来也探不着笼顶上挂着的香蕉。笼子里还放着几只箱子。基加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取不到香蕉,它蹲在那里,望着香蕉,若有所思的样子。突然,它意识到,箱子不是随便放在那里的,它觉察到了箱子和高处香蕉之间的关系,它跃起来,搬了一个箱子放在香蕉下面,自己站上去,可还是不够高。基加无奈,只得坐在箱子上休息。突然,基加跳起来,搬起坐箱叠在另一只箱子上,迅速爬上去拿到了香蕉。三天后,实验者稍稍改变了实验情境,基加竟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基加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突然领悟——即“顿悟”。

欧基米德接受皇命,要他检测皇冠的含金量,他百思不得其解,连洗澡时仍在动脑筋,当他跨入浴缸时,看着满满的浴缸里溢出的水,突然,他想到了进入的物体的体积与溢出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八九个月大的幼儿看见一只小木球,试着拿过来把它放在嘴里,因为在他有限的经验中,“吸吮”是他探索、解释外界事物的既有模式,他用它来理解新的事物。而一旦他认识到,小球是一个可以被抛起来的东西,他就会顺应这个新功能。下次碰到小球时,他就会试图扔它,而不是把它放进嘴里。也就是当新材料不能为现有知识经验所同化时,旧的观念结构被改造和扩充,并形成新的观念结构以顺应环境,学习便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