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远离心理误区
15207800000003

第3章 力戒依赖:我的人生我做主(1)

1自立的心灯为什么微弱无光

你自立的心灯之所以微弱无光,是因为你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个体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人为什么会产生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失当引起的心理依赖

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人性中有它的弱点,如怕承担责任、愿意受到保护、贪图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其出谋划策,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孩子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值得提醒的是,教育培养儿童过程中,不要忘了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一味地教育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

孩子会认为,别人比自己重要;别人的意见是对的而自己的意识只能是错的;生活中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主从关系、依赖关系。

(2)自卑心理产生的依赖

有些人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3)保持服从、依赖地位的若干“好处”的促使

①通过依赖,你可将自己的缺点归咎于他人。

②当你依赖他人时,就不必花气力、冒风险去改变自己。你可从依赖中获得安全感,因为别人会替你做主。

③你会对自己满意,因为你可以取悦于人。你知道自己要高兴,就得先让妈妈高兴,于是,许多像妈妈那样的人物正在控制着你。

④你无须为自己有主见的行为而内疚。安分守己要比消除内疚容易得多。

⑤依赖可以使你处于他人的保护之下,使你像幼儿那样,不必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

⑥你无须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你可将自己所依赖的父母、爱人或其他人作为楷模。你只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就不必费力独立思考或决定。

⑦做盲从者比做领头人更为容易。别人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保准不会出差错,虽然你可能不喜欢充当盲从的角色。盲从也比独立行事更为简单,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依赖之所以具有很大的挫败性,是因为它使你性格不够完整,精神上不能独立。依赖别人是很容易的,这的确不假。

2依赖心理的种种表现

(1)在人际关系上不会选择

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2)在求职择业上没有主见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3)不愿意承担责任

一切依赖国家,向国家索取一切的心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种心理习惯。当人们所依赖的旧体制面临动摇时,要求人们摆脱对国家、对集体的依赖性,在独立奋斗中摆脱贫困、在竞争中求生存,一些人便表现出极度的困惑、恐慌和不适应。有人把旧体制下生活的中国人比做“没离开过娘的孩儿”,不无道理。尽管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但风险也低。比如国家曾对城市居民实行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不愿多承担责任,不愿自己冒风险。

一旦发生的事实与这些旧做法、旧趋势相违背,一些人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4)缺乏自理能力

依赖可以是物质上的,亦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单向的,亦可是双向的。无论是物质上的依赖,还是精神上的依赖,如果这种依赖过分强烈,或仅是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龄的依赖内容上,这种依赖关系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一旦这种关系终止,则依赖者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甚至以某种生理症状出现。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上的,而生理反应则表现为身体的某种不适,如头痛、腹痛、哮喘等。长期不正常的依赖关系,会使依赖者心理发育停滞甚至倒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承担成人角色。

3你是否具有依赖行为

心理学家列举了具有依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你也有其中的表现,那么你也就有依赖行为。

(1)觉得不能离开父母,或虽已离开,但双方都感到内疚不安。

(2)觉得有义务经常看望父母,给他们打电话或陪他们出去玩。

(3)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征求爱人的同意,如花钱、说话或使用汽车都得看对方的脸色行事。

(4)侵犯隐私权,包括检查孩子的抽屉或翻阅他们的日记。

(5)说这样的话:“我绝不能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他会不高兴的。”

(6)父母或爱人去世后,抑郁消沉,一蹶不振。

(7)把自己束缚于某一特定工作,从不敢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8)不切实际地期望爱人、父母或孩子应当如何如何。

(9)一生中总在为某项工作或某一职位进行训练和准备,却不再努力一下去实现独立自主。

(10)因别人的言语、观点或行为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

(11)只有当爱人和你一样觉得高兴或有所作为时,才觉得幸福或具有成就感。

(12)总是听从别人的调遣,而不问自己的意愿如何。

(13)遇事让别人替你拿主意,或总是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14)由依赖性而产生的义务:“你欠了我的情,你想想看,我给你做了多少事情。”

(15)因爱人患了重病或去世,而痛不欲生,丧失生活的勇气。

4以坚强的独立精神战胜依赖

性格的独立性,是对人们在智力活动和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而言的。在这一品质方面,具有独立性格的人,遇事总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能够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对传统的习惯、陈腐的观念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而具有依赖性的人,则总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缺乏自立和主见。在性格品质体系中,对创新影响力最大并作为基础和归宿的,便是独立性。

具有独立性格的人,必然也具有创新意识。他们重视书本,但并不迷信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能在掌握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而那些缺乏独立性的依赖心理者,都缺乏自信,极少冒险,不肯探索,也不喜欢变更与反馈,他们在简单的工作中或许表现还可以,但是,他们是永远不可能获得高峰体验的,也体会不到巨大成功的喜悦。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创者王选院士曾说:“在科学上要有所成就,就绝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而要处处争取领先。”

事实上,心理学家指出,由于人自身的惰性和不自信在作怪,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心理,以及附和倾向,而这是发挥创造力的最大障碍,所以,如果不甘平平庸庸,碌碌无为,那么,你就要努力去抑制自己的依赖心理,而去培养独立的性格。

培养独立性,其实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和“独立思考”。这些笔端极简单的文字真正行动起来却并不容易。有许多人往往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对于自身的潜能一无所知,于是,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要么畏缩不前,要么寻求“外援”。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至关重要,要从现在做起,争取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在此,有一些方法供读者借鉴。

(1)从身边小事做起,磨炼自己的意志。生活中要求自己独立处理日常事务,安排自己的生活。

(2)勇于尝试,发掘自身的潜能。制定计划,每周做几件以前想做、但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做的事,如:骑车郊游,应聘某一职务等。

(3)定期反思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的忙碌之后,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近期的言行,参照过去加以评判,考虑一下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

(4)逐步决定自己的事,检查培养效果。慢慢学会独立处理与自己关系重大的事,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评判自己独立性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