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缺什么
1520900000032

第32章 国家要同时启动三种消费

——魏杰国家富有了,接下来关键是老百姓富有的问题。应该说,现在中央高层已经非常重视内需问题,从战略到政策,都不遗余力地把启动内需放在重要位置。魏杰:启动内需的主要途径无非就是投资和消费。投资见效比较快,消费见效比较慢,投资差不多6到9个月就能见效,也就是2009年6月份就能见效。见效意味着市场开始回升,如钢材、水泥6月份可能首先回升,其它产业随之回暖,作用开始释放。消费比较慢,最快9个月,最慢一年以上。所以,我们先启动的实际是投资。我把投资分三种:一是民生投资,就是你说的公共产品投资,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主体是政府;二是生产投资,是对生产的投资,主体是企业;三是资产投资,是对股票、房产等的投资,投资主体是公众。这三种投资中,政府首先能做的是民生投资,因为政府是投资主体。问题是,仅仅靠民生投资还不够,因为民生投资只占社会总投资额的30%左右,还是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民生投资虽然对经济增长8%有意义,但对企业解困和消费上升意义不大,必须三种投资都启动。

但是光靠投资应该还不够,最终还须消费来支持。如果消费不支持,需求不可能维系。消费又分三种:一是收入型消费,自己挣钱来消费。收入型消费的关键是收入,收入提高,消费就上升;收入不提高,消费就萎靡。提高居民收入才是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之所以长期内需乏力、一直依赖出口,原因就在财富分配上面,即国家拿的太多,居民拿的太少。所以,应该大幅度减税、免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如果不调整国家和居民的分配关系,就不能增加消费、拉动内需。二是信贷型消费,就是借钱消费。比如按揭买房。因为不动产消费主要靠信贷型消费,推动不起来的话也不能拉动内需。三是预期型消费。人的预期决定消费:预期好,消费就高;预期不好,消费就低。这个因素也很重要。预期型消费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如果社会保障很好,人的心理预期就好,居民就敢于消费;反之,预期悲观就拒绝消费。比如现在降息,国家大幅度降低存款利率,老百姓是很紧张的。国家可以降低贷款利率,但不能降低存款利率,可以贴息,因为存款利率是老百姓的自我保障,降低存款利率实际上是把老百姓应该得到的钱拿走了。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国家富有了,接下来关键是老百姓富有的问题。老百姓不富有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内需,没有内需就依赖出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30年来,国家创造的财富是庞大的,但老百姓享用的财富却是很小的一部分,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增长8%的核心问题是为了就业,但这次就未必。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后,地方政府也相继配合18万亿的追踪项目。考虑到经济惯性很大,近期出台这么多宏观调控政策,会否导致2009年下半年经济过热,有无引发新一轮通胀之忧?魏杰:对于这次救市政策,我有两个方面比较担心。一是过去控制地方政府搞投资,以防过热;现在全放开了,鼓励投资,那么就可能出现许多没有效益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政府对增加居民的收入没有积极性,对解决社会保障没有积极性,而热衷的是基础设施,因为硬件建设内藏权钱交易。这样一冷一热就会有问题,明摆着是GDP提高了,但最后留下一大堆没有效益的公共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此次启动的货币政策力度很大,2009年货币供应量将增长17%左右,多发行货币就等同于贬值,等于给所有人上货币税,而且给穷人上得最惨,所以我担心2012年中国还会出现通胀。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保8”,因而8%的增长率被业内默认为我们经济增长的底线。其实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增长一至两个百分点,就已经很热了,那中国为什么要强调8%,低于8%就不行吗?魏杰:之所以说保增长就是“保8”,原因是我们国家有个数据统计,就是只有经济增长8%才能新增就业人口一千万,其核心问题是为了就业。但这次就未必,因为8%的增长率是建立在大量中小企业生存,大量民营企业、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运作这个环境基础上的。而这次要靠基础设施拉动,就不一定能解决就业,对增加就业作用不大。所以,我非常不赞成8%的提法,而应当是“保就业、启内需、调结构”。因为保增长不一定能保就业,那么就要明确提出保就业。

保就业就是保企业,就业95%靠企业提供,企业都倒闭了,怎么去保就业?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是依靠房地产和出口拉动8%的增长率的,因为房地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出口又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以容纳一千万就业人口。但这次不一样,因为房地产和出口企业都陷入了危机,所以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保就业。我们注意到,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很多专家提出了要放弃简单的追求GDP的观点,呼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经济转型的机遇。

现在我们这次把调结构作为政策之一,调结构应该是市场行为,为什么要提呢?因为我们是强调政府,为了尽快把经济拉动起来,就要强调政府在结构上的作用。最近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都是政府计划,而且是不计效益的,可能政府投入很大,但是企业却没有感觉到。实际上经济增长模式在市场的作用下是必然要变迁的。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只要做到公共制度政策的制定就行了,不要过多地冲在第一线,把自己作为投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现在的创新成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企业行为,其结果就是不利于整体的经济调整,最后可能是越调越糟糕。现在怎样度过危机?我们有两个对立的选择:一个是加快改革,一个是恢复传统体制。有人感觉我们现在有种恢复传统体制的倾向,有点儿计划经济的影子,每天打开电视都是政府在救市,很少看到市场主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