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缺什么
1520900000033

第33章 缓解就业压力,仍须大力发展密集型服务业

——黄桂田中国第一、二、三产业观。您如何看待中国过去60年的产业变化?黄桂田:我认为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制造业经过60年工业化的进程,使得我们的制造业进入了重化加工阶段。60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对重化加工业比重的上升,大家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有关的产业数据都可以了解到,靠这种变化,新世纪以来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加工业的比重超过60%,一直持续到有数据的2008年底。我只谈我自己的判断。我认为这是几百年来或者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值得骄傲的变化。作为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和先进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适应的,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在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规划选择了重工业发展战略。计划经济时代有正面意义,利用建立健全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对中国的规划体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在现有大量发表的文献里都可以看到。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放弃了人为选择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这个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重化工业在不断上升,这是作为一个大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跨越的阶段,这是令人高兴的变化。另外一个变化是第二产业、制造业。制造业的生产要素替代程度发生变化。我们一般把产业按照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分类。其中有一种分类是按照产业使用相对要素的比例把产业分为所谓的劳动力型、资本力型、技术力型。到底中国的制造业是否发生了生产要素相对集约程度的变化?黄桂田:在官方研究和民间研究机构到目前为止都看不到。最近我领导我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研究,使用聚类方法,用我们自己设计的软件以中国的1993年到2007年30个大的行业、制造业,其中28个行业作为样本,讨论1993年到2007年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的28个大类制造业的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变化得出的结果,显示生产要素结果已经发生了变化。

1998年28个大类都是劳动密集型,所有生产要素里劳动占的比重大。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进程,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便宜取得今天在国际中相对的地位。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发现,从1998年开始,这28个大类制造业逐步向非劳动产业转移。2007年底28个制造业里有19个已经转成非劳动力型,只有9个仍然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并且这样个转移在发生变化。大家知道制造业里如果资本、技术、这种要素比例在上升,而劳动相对比例在下降就意味着一个产业业态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怎么看?一方面说明中国的产业尤其制造业在升级。由原来的劳动力型向非劳动力型转移,资本的要素在替代劳动要素,这是产业链发生变化重要的方面。是改革开放30年乃至计划经济时代30年,60年时间从1949到2009这段时间中国的产业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重化加工业的比重在上升。另外一个变化就是非劳动力型的制造业比重也在上升,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这样的变化中,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黄桂田:到2049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过去60年以伟大的复兴带动了基础,但是未来40年面对的问题和任务仍然非常沉重。未来40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市场化。大致到2020年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2030年我国基本进入后工业社会。2049年21世纪中叶基本达到像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的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了实现百年梦想,中国产业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第二产业、制造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比例在下降,资本、技术比重在上升,这就有可能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下降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竞争进一步强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可能会加速。这可能是中国在未来40年左右时间实现百年梦想过程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里,在结构上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大家都谈到了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业分为不同类型,现在可能变成非劳动力型,比如银行业过去是手工操作,现代技术等因素在替代原来的手工操作。银行业也可能发生替代的变化。比如纺织业按照我们的观念就是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业已经转成非劳动密集型了,大家会怀疑纺织业也会变成非劳动密集型吗?规模以上的纺织业基本实现了半自动化。食品加工业也是这样的,比如奶制品,相当一部分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这是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导致我们的产业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第三产业相当一部分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笼统地说中国的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其实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也变成了非劳动力型。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按照十一五规划2010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目标是47%,只有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使劳动密集的服务业有支撑。中国到目前为止,城镇化成本太高,如果不大幅度降低中国城镇化成本和体制变迁,可以用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缓解就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