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铎
李秀录音、整理
编者按:
文武兼修实乃中国传统文人之所为,我们期盼身心健康的读书人。本书首推杨振铎先生(1926—)——杨氏太极拳定型者杨澄甫先生之三子,当代杨氏太极传人。杨先生曾获“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称号,学员遍布海内外。有英文版《杨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剑、刀》、《杨氏太极拳、剑、刀》教学录像带等行世。附太极大家谈以飨读者诸君。
时间:2008年11月15日下午地点:海口泰华酒店多功能会议室“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是杨公澄甫先生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讲的。所谓柔中寓刚,“刚”也好,“针”也罢,都是指练劲来说的。鉴于当前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有的人讲它是柔多刚少,是这样吗?如果在练拳中真是柔多了点,刚少了点,从理论上讲,这不为错,可实际上柔是带有韧性的。而软呢?是虚无的、空的,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这种软的现象出现,其根源主要是对练法上的“放松”认识与理解有出入造成的错觉。这种软的现象出现与拳理必然产生矛盾,也极其自然地反映在拳势的风格特点上的迥然不同,虽然杨式太极拳有练法受益的特点,不致造成有损身心健康的不利情况,但太极拳应有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了。为了有助于练拳者对练法上的放松有进一步了解,下面着重分别论述。
一、什么是“放松”
1.“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
2.“放松”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意念的放松,即排除一切杂念和紧张状态,集中精力练拳;二是肢体也要放松,即排除体内僵力。
3.“放松”是有意识的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放展,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联结成一个整体,这一点一定要下工夫揣摩。
4.“放松”是使肢体放展、引长之后,有沉重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也就是具体体现人体与基本要领相互沟通的最初的一种自我感觉,也是劲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应该介乎软、硬之间,既不是软,也不是硬,更不是局部,而是全身。
5.“放松”犹如高温熔解生铁,“放松”又如高温熔解拙力(僵力)。熔解后的铁水似液体,但绝非食用水,熔解后的拙力似软非软,它是柔。铁水经过锤炼,可以转化为钢,拙力经过训练,可以由柔转化为劲:“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显然,柔与软、铁水与食用水,应该说是两码事。
杨振铎书法作品
二、力与劲的分别
没经过高温、熔解、锤炼过的生铁,可以比喻为“力”,“力”是自然之力,它是人体固有的也是本能的,分布在全身。太极拳讲的不用力,就是不用这种自然力,也称之谓拙力,但是要用劲的。这种劲称之为内劲,也称之为太极劲。这种劲不是自然力,但和自然力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力与劲是有区别的,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劲来源于力,力是基础,也就是力经过加工(训练)才能转化为劲。比如,没有铁,何以能出钢?生铁经过高温熔解,再经过锤炼是可以成钢的。但钢的来源是铁,因之钢与铁,力与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一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必然导致两者的对立,使柔与软的关系不能正确解决,也就必然使太极拳应有的作用不能正确的全部发挥。所谓“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怎能体现得出来呢?“柔”应该是带有韧性的,也就如同生铁逐渐过渡到钢的道理一样,熔解后的铁水毕竟不是食用水。因此,柔与软要区别开,这不同于一般的形容词,可以把柔、软等同起来看,好像是一码事。这种理解,就很难实现前人所说“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最后达到有刚有柔的境界了。
总之,以上所论述的“放松”是一种练拳方法,不是放软。所谈的刚就是劲,生铁是拙力(僵力、自然力)。高温是方法(手段)。熔解后的铁水与食用水,分别比喻为柔和软。如果明白了以上所举的例子,就可以对“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意思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在练拳当中结合拳势。按照要领要求,对照揣摩,自会做出结论。一旦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只要在练拳中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提高,也一定能够把太极拳练得更好。
附:太极大家谈
李秀辑
蔡元培:
可以御侮,可以卫生,愿以此有百利而无一害之国粹,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
此句题于杨澄甫先生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蔡元培先生当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监察院院长。
金庸: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摘自吴氏太极拳名家吴公藻先生编著的香港版《吴家太极拳》一书的跋,金庸先生写于1980年1月。
李小龙:
太极又叫做阴阳,是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经创立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
“阳”代表肯定、积极、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而“阴”则恰恰相反,它代表否定、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是没有一成不变、保持永久的。换而言之,当事物发展到鼎盛期后,就会由盛转衰,此时的衰即是“阴”,而衰到极端的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个的过程则是盛衰交替重复的过程。
摘自李小龙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