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占春
在傍晚
不快乐的时候,你务必想到:无论如何,这些东西都不会持久。这些事会被遗忘,这个日子会消失,会很快过去。不要淹死在细节中。在户外总是可以遇见改变思想秩序的另外一些细节。无需剪除什么,一些音的顺序的改动、一些音的链接方式的改动,或仅仅是放慢节奏,会使一个嘈杂的曲子好听起来。
忧郁,我来到外面的阳台上——
来到外面,通过看着我热爱的
一小部分城市,街上和商店里的一点运动
而最终改变我的思想(卡瓦非“在傍晚”)
植物
过不了多少日子,心里就会生出以笔墨描写植物的愿望,似乎某种资源在枯竭,是求救的没有声音的哑音。正在衰弱的东西希望能够用文字去触及它。在我自身并没有足够的热情去叙述瞬间的植物或气象时,翻看一本植物学的书籍都具有某些慰藉感,地理学、矿物学、博物学,或想象的地理学,比如《禹贡》、《山海经》,想象的博物学也能够暂时解渴。关于植物、矿物或气象的列举式的叙述似乎比一般的关于自然的抒情诗更让我觉得这些沉默的事物,我以前最多是仅仅见过而不是理解。事物自身,甚至仅仅是这些事物的符号,依然具有灵力,似乎其中蕴涵着我并不知道的某种智慧。一棵树斜立于窗前:它难道不是不可摧毁的东西,使城市免于完全陷入地狱?
——此刻我手头的《风景植物》,不多不少,就是诗。这一页写着,“大根老鹳草,不择土壤。喜阳耐阴。以健壮的株丛移栽。在花荫条件下为优良的装饰性强的地被植物。在阳光充足的贫瘠地种植,秋色极美。”它不抒情,不夸张,客观的描写,就是诗。它不是老式的因果论,也不是粗浅的比喻,但涉及一种话语风格。我似乎仍然免于说出此刻我想说的,然而已经说的太多。
中间地带
席勒在他的一篇小说《忍让》开头说:“戏剧和小说向我们揭开了人类心灵的最光辉的一面;我们的幻想之火给点燃了,我们的心依然是冷的,至少那以这种方式将它置于其中的烈焰只持续瞬间便冷却下来,面对着实际生活了。在这一瞬间,当普浮斯那朴实、真挚的慈善心肠感动得我们几乎潸然泪下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粗暴地呵责一个正在叩门乞讨的乞丐让他离开。谁知道,恰恰是这理想世界的虚假存在不会埋葬我们现实世界的存在呢?我们一时好像环绕于道德的两个极端,即环绕着天使和魔鬼飘浮,而把那中间部分——人却搁置在一边了。”这是一种充满着悲哀与讽刺的声音,但仍然希望回到讽刺之后的理性态度上来。也许我们应该利用那并不十分真诚的善意使生活转向好的可能性。
剩余的时间
一个朋友就这样亡故了。他人的死总是我自己的死的一部分。一个人不是一下子死去的,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部分地消失。他人的死是自己的劫后余生。而今我就生活在剩余的时间里。这是时间多出的部分。它显得如此空茫,却也意味着我的某种自由:在死亡之后写作。这一位置让我在过于中庸的生活时刻保持内心中一点必要的极端。然而,隐秘地,死亡之地却像极地的冰川那样为生活提供了洁净的水源。每一令我哀痛的死亡事件都使我从偏离的地方再次向极地靠近。
欲望
欲望是一种神秘的礼物,它会突然出现在心意冷漠之间,或渴望成为圣贤的人言不由衷之处。在文学的十九世纪,欲望是一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者。它作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被古老的故事所叙述。它的告诫却永远逊色于欲望的诱惑。在几乎所有的历史叙述中它都躲在那些被毁灭的面孔后面,成为她们虽死犹生的灵魂。然而现在,它是文学中被宽恕而日常生活中未被承认的仍然不甚光彩的一个小角色,它有点类似小丑,制造的是笑料而不是悲剧。直至今天,希望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某种高度的人仍然不希望受到它嘲笑式的贬低。欲望在纯粹的内在状态中却是另一副受难者的面孔。它的真理没有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歪曲它。连现代文学也只好在嘲笑的语言中给予欲望以合法性。古老的宗教语言对它的谴责性表述,今日政治经济学语言对它的佯装庄严的推崇,都仍然在表述别的东西,而不是欲望自身难以触及的秘密。悖谬的是那唤醒欲望的事物不是单纯的身体部分,而是灵性的闪现,是宇宙间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城市生活中日常化的微观戏剧:街角闪现的完美意象在行走着体内的什么地方合成了一股温暖的冲动。但欲望暗中渴望辩解的是:诱惑人的是灵性,而不是卑下的事物。不幸的是被诱惑者只有以卑下的“欲望”回应这种来自灵性的诱惑。它唤醒的灵性由于没有名称、没有合法的教主而如同一个暗灵,一种纯粹的他性。通常自我体验中的欲望总是在瞬间消失了,转身而去时已经迅速度过一个道德上可疑的时刻。一个人将继续安然于没有灵性的状态。因为通常:没有灵异侵扰的状态就接近道德规约的面孔了。就像一切不明来历的灵异,它拯救的承诺中时刻携带着毁灭性的力量。此刻我想做的,将一种欲念引入语义,任其在一段话语之下涌动,以再现来自街角意义不明的片刻颤动。
拒不服从的身体
一下子,躯体对他来说变成了一个与他自己不同的事物,它是疼痛和不幸的感受中心。它不是满载着“我”的工具,不是一个驯服的奴隶。它不接受来自“我”的安慰与欺骗。过去它是,沉默而服从,从不提出自己的要求。但现在,你唤醒了一只小野兽,就像你启蒙了一群奴隶,他们要造主人的反。身体仍然在渴望着肌肤之亲,另一只小野兽的亲昵。或许真的是它嘶哑的另一半。离去撕开了完整的身体。它为渴望重获完整而饱尝痛苦。身体一直在发出含混的语言,不是“我”在说,是身体在没有言语地说。而“我”竟然全部听得懂。疲惫,撕裂,欲望,混合的疯狂。每一个野兽的身体都如此,没有新意而陌生如初。
中亚
信仰的符号!中亚的信仰在这里采纳了沙漠绿洲的形式,越往南疆,一种宗教采取了更富激情的形式:沙漠中的墓地,麻扎对面的村庄,天使般的孩子,披着面纱禁止观看的女人,凝定为火焰形状的红山,冰川,雪峰,还有千年胡杨,巨大的无花果树和中亚烈日下的葡萄园。云,天空,风,太阳,在这里都采取了最极端的展开形式。我在心中念叨着这里的——克孜尔,龟兹,奥依塔克,喀什噶尔,塔什库尔干,或稍远一点的——撒马尔罕,布哈拉……边地少数民族的祖居地总是边地,高原、山地、山岭、沙漠、戈壁,显然,这是一系列历史的迁徙与退居,不断地对强势民族作出妥协或出让的结果。而少数民族中的更少数,则退居到隐居状态,生活在高山上,或生活在几乎不适合人群生活的高寒缺氧地带。人类学家把生活在高处的情形称之为“瞭望、庇护”。无论如何,这些状态是历史的一系列踪迹,是历史地形成的。虽然现在以旅行者的眼光看起来它是那么美:高原,梯田,碉楼,山寨,或绿洲,雪山,帐房,毋宁说还有蓝天,白云——然而,无需过分美化这一景观。因为其中明显地包含着一系列也许没有留下文字纪录的苦难,大迁徙,失败的战争,族群逃亡……尽管我没有南疆这方面的史地知识,也能够看到较大的族群维吾尔人生活在较大的绿洲之中,他们早就成为农耕民族,已善于经商赚钱;而较小的族群如柯尔克孜人则生活在较为狭小、分散的高原河谷地带,成为牧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在河谷之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性的生活方式;人口更少的塔吉克人则生活在帕米尔高原,成为为人所称道的“离太阳最近的民族”、“鹰的民族”。诗意的叙述之下掩藏着的是不幸而无奈的生活史。信仰的符号不是同时就是苦难的符号吗?宗教符号仅以审美的符号看仅是观光客的见识。
令人惊异地依然是,少数民族总是在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创造了新的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由于新奇的地理环境,由于躲避,由于记忆,由于哀伤,他们创造了和保留了其传统生活方式中那些“迷人”的和“幸福”的生活因素,那些仪式与信仰,歌舞与故事,和携带着远古生活信息的居住、服饰等习俗。逃亡,迁徙,躲避,可是他们还是创造了无数的民族历史与生活传奇,他们把许多无以言表的话语融进了舞蹈、歌声,激烈的木卡姆和史诗叙事,融进了她们奇迹似的美貌。直到这样的生活再次受到我们这些游客的打扰。对不起:因为中心的空洞,我们这些可怜的人们再次来到了边地寻求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热带化
生活的习俗在热带化。冷已不符合时代的特征。正如耗散而不是聚敛成为时尚一样。穿着随便,着衣薄透,感官化,更多的肌肤,更多的水及其模仿物:洒落,漂荡,流逝。更多的室外空间,植物,光线,细如肌肤的沙。风雪、严寒与沉思已经属于往日寒带的主体世界。更多的热意象通过电视传播复制。它谨慎地藏起贫苦与寒冷,使其匿名,制造出更多的热点,更流行的耗费和冷漠的狂热。
不应该从符号,而应该从形象、从一个场景开始。意识同情感一样需要被形象所兴起。
地形意识
我生活的地方是大平原,单调,没有地貌的变化。每当这个孩子出远门,看到地形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使他感觉莫名的激动、快乐。一片斜坡!一条河湾和隆起的堤岸!犹如一种包含着秘密的幸福之物。地形上的变化显示了大自然本身的力量,在人的劳作力之外感受到另一种力量在坚定地运转。它是夜晚的星空在白天的一个微弱的映象。直到现在,看到地貌的变化依然让我感觉得到心中的快乐上升时的物质过程。它在我心中似乎重新布置了意识的地形。
维吾尔庭院
一座维吾尔庭院。在喀什噶尔。夜晚,我走过了一段安静的林荫路之后,遇见了它:犹如看见了幸福和奇迹。它华美的装饰,如维吾尔族姑娘的莎丽与先知的话。它的修辞诉说着美即真。诉说着一种与我的世界不同的、清晰的、高雅的、乌托邦式的方言:如先知的话。一座夜晚的维吾尔庭院,似乎象征着安拉与群星在地上的支配。庭院里的无花果树、葡萄和石榴是这话语结出的果实。多年后在海岛的一个布满阴霾的雨天里突然回到了那片刻的、终极的安宁。我全部的生活道路却与它无缘,连同它的先知与女人。偶然的相遇时证明永久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