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巧妙生存法则
15209300000020

第20章 善借势:巧妙生存绝艺(1)

1冲破人生平庸的捷径

平庸的人生不是任何人所甘愿的,然而大多数人却平庸一生。

原因就是人们大多甘于平庸而不愿冒险。

茫茫世界风云变幻,漠漠人生沉浮不定,未来的风景隐在迷雾中,向那里进发,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阴晦的沼泽,深一脚浅一脚,虽然有危险,但这却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与幸福的捷径。

但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敢走这条冒险的捷径。他们熙来攘往地拥护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稳地走着,这路虽然平坦安宁,但距离人生风景线却迂回遥远,他们永远也领略不到奇异的风情和壮美的景致。他们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过了一辈子,直到走到人生的尽头也没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乐和幸福的滋味。他们只能在拥挤的人群里争食,闹得薄情寡义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穿上裤子,养活孩子。其实这样并不安全,因为仍然要承受挨饿与被人鄙夷的风险。

所以,生命运动从本质上说应该就是一次探险,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便是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

所以,康德说,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冒险。

惟有带着沉重的风险意识,敢于怀疑和打破已往的秩序,通过冒险而取得胜利后,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最高喜悦。现代人应该强烈地追求这种境界而不安于过一种平平常常、千篇一律的生活。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天,有个男孩将一只鹰蛋带回到他父亲的养鸡场。他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一起让母鸡孵化。

后来母鸡孵化成功。于是一群小鸡里出现了一只小鹰。小鹰与小鸡们一样生活着,极为平静安适,小鹰根本不知道自己不同于小鸡。

小鹰长大了,发现小鸡们总是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它想:我绝不是一只平常的小鸡,我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小鸡的地方。可是它却无法证明自己的怀疑,为此十分烦恼。直到有一天,一只老鹰从养鸡场上飞过,小鹰看见老鹰自由舒展翅膀,顿时感觉自己的两翼涌动着一股奇妙的力量,心里也激烈地震荡起来。它仰望着高空自由翱翔的老鹰,心中无比羡慕。它想: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样该多好,那我就可以脱离这个偏僻狭小的地方,飞上天空,栖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俯瞰大地和人间。

——可是怎么能够像老鹰一样呢?我从来没有张开过翅膀,没有飞行的经验。如果从半空中坠下岂不粉身碎骨吗?犹豫、徘徊、冲动,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自我内心斗争,小鹰终于决定甘冒粉身碎骨的风险,展翅高飞。

它终于起飞了,飞到了空中。它带着极度的兴奋,再用力往高空飞翔,飞翔……小鹰成功了。它这才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妙!

小鹰成功的历程,几乎展示了每一个冒险家成功的历程。当你不满足于眼下平淡的生活,而希望享受到一种新的乐趣的时候,当你开始厌恶自己现在的生存方式而希求尝试一种更富有创造性的理想的生存方式的时候,你比照小鹰成功的案例,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新的生存方式,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潜伏在现时的平常的生存方式之中,只有具备探险的勇气才能发现它。在你的身上,本来具备着打破旧的生活格局而迎来新的生活格局的巨大潜能,可是它被现时的平庸的作为掩盖着,只有具备风险意识,无所畏惧,勇于探索和实践,你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完全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人,才能领略到人生的最高的喜悦和欢愉,所有懦夫,都不可能领略到。

冒险免不了有失败。成功的母体便是失败。成功只是无数次失败之中的一个分子。正常的规律是,无数次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无数人的失败换来一人成功。虽然成功的那一次,成功的那个人是幸运的,但此前无数人无数次的失败是同样伟大的。那种失败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其价值体现在后来的成功之中。

成功意味着冲破平庸,而其中的一条捷径便是——敢于冒险。

吉姆·伯克晋升为约翰森公司新产品部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开发研制一种儿童所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这种产品的试制失败了,伯克心想这下可要被老板炒鱿鱼了。

伯克被召去见公司的总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让我的公司赔了大钱的人吗?”罗伯特·伍德·约翰森问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贺。你能犯错误,说明你勇于冒险。而如果你缺乏这种精神,我们的公司就不会有发展了。”数年之后,伯克本人成了约翰森公司的总经理,他仍牢记着前总裁的这句话。

勇于冒险求胜,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冒风险的过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会不断地向你提出挑战,不断地奖赏你,也会不断地使你恢复活力。

惧怕失败,不冒风险,求稳怕乱,平平稳稳地过一辈子,虽然可靠,虽然平静,虽然可以保住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但那真正是一个悲哀而无聊的人生,一个懦夫的人生。其最为痛惜之处在于,你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潜能。你本来可以摘取成功之果,分享成功的最高喜悦,可是你却甘愿把它放弃了。与其造成这样的悔恨和遗憾,不如去勇敢地闯荡和探索。与其平庸地过一生,不如做一个敢于冒险的英雄。

2善于利用他人之长

谁善于发现他人之长,谁就会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帮助。谁善于利用他人之长,谁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某些长处。所以,有人说过,只要对方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结交为友。

能注意、善于注重他人长处的人,必定可以成为处世方面的强者,必定有着众多的各行各业的朋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办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诚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也可说是一种愿望。一位哲人说过:“从长处看人,世无无用之人,从短处看人,人人难逃平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一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一人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驼背,五子跛脚。如果按照常理看,这家人的日子会过得相当困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挺顺当。有好奇的人一打听,才知道那人对五个儿子各有安排。他让质朴的老大务农,让聪明的老二经商,老三目盲,正好可以按摩,背驼的老四可以搓绳,跛足的老五便成了守家纺线的好手。这一家人各展其长,各尽其长,日子过得能不顺当么?

试想,如果这个人仅仅考虑几个残疾儿子的命运,不就把他愁死吗?但是他转换了一种思维角度,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儿子们具有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这么一来,全家无一废人。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位叫格兰特的著名将军,此人在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同时,又是一个好酒贪杯的酒徒。但是,林肯看到只有他才是一个帅才这一点,认为他虽有缺点,但与别人相比他的才华是杰出的,因此大胆地起用了格兰特。当时林肯对众多的反对者说,你们说他有爱喝酒的毛病,我还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还要送一箱好酒给他喝!格兰特的上任,决定了战局的转折,使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军很快平定了南方叛乱而告终。

有一位厂长,在用人的时候既善用人长,又善用人短。比如安排遇事爱钻牛角尖者去当质量检查员,让处理问题头脑太呆板者去当考勤员,而脾气太犟争强好胜者任命他当攻坚突击队长,办事婆婆妈妈的就让他去抓劳保,喜爱聊天能言善辩的就安排去搞公关接待。这样一来,厂里一切便都秩序井然,效益时时见好。

在平常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是长。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又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中国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就看你具备不具备这样的头脑与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以及不才都能被我们用“见长之术”研究一番,那么,会有多少千里马奔腾在各行各业之中,会有多少平庸马练成千里马?观念一变,到处都充满生机。

注重他人长处的观点不过是应酬学的一部分,从广义上可以讲得通,从小处同样可以讲得通。比如一个人生活在人群中,从小处看得应酬一个家庭或者某个个体,从大处看就得应酬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在你应酬和发现其他人长处的同时,你的长处同样也会被对方所发现,而这样才能适应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有些人之所以会被人视为“无用”,是因为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人才的真正内在本领。因为把人看做“无用”本身便具有片面性,形成这一片面性分析原因,是被视为“无用”之人本身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自我表现出自身价值的时机和能力,这是一种可悲的缺憾。“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不会偏向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与其等着别人来发现自己,不如自己向别人证明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首先确定自己有用的长处,善于挖掘自身的长处且善于避开自己的短处,当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学会推销自己,学会把你的长处公诸于众,这是使自己获得成功的应酬之道。

诚然,使用他人才华和发现自身才华都有一个“发现挖掘”的过渡。要知道,晶光闪闪的水晶石刚出土时只是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黄金是由从砂石中淘洗出来的无数个砂粒聚集起来才闪光的。这些东西,如果只看表面,准会把它当做“无用”之物丢掉。作为社会的一员,谁又愿意被当作废物丢掉呢?要想不被丢掉,就得学会应酬,善于应酬来自各方面的人和事,掌握使自身闪光的各种条件,才能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曾经有个木匠,家里任何做活的工具都没有,就连床脚坏了也不动手去修理。如此一来,左邻右舍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无才之人,空有一个木匠的虚名。可是到了后来,这位木匠去负责营造一座大型宫殿,只见所有的匠人都听他的指挥,工作进展得井井有条,而且效率高,质量好。待到一座巍峨的宫殿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才如梦方醒,被他们瞧不起的穷木匠之所以连自家的床脚都不修理一下,乃是真人不露相,不想用牛刀杀鸡,待到大事一出,便一鸣惊人。有的人就是这么藏龙卧虎,不显山不露水,所以也就最易被人视为无用之人。对某一个人过早地或轻易地下结论是不可取的,智者往往能在“无用”之人中发现有用之才。

大部分美国人都有这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美国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而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任的位置对于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需人的监督,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但是,鉴别人才的眼力并非人人都有。许多经营大事业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力,他们常常把工作分派给不恰当的人去做。他们本身尽管工作非常努力,但他们常常对能力平庸的人委以重任,却反而冷落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使他们埋没在角落里。

其实,他们一点都不明白,一个所谓的干才,并不是能把每件事情干得很好、样样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比如说,对于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他们便认为是一个干才,认为他管理起人也一定不差。但其实,一个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他是否会写文章是毫无关系的。他必须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有专门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善写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备的。所以说,善于利用他人之长,虽然暂时正在努力,虽然不一定事事都那么出色,但肯定是未来的成功者。

3借别人的力量办自己的事

善借别人之力办事者,大路通天;不善借别人力量办事者,举步维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因此,必须借用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和创造灿烂的人生。

200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50位中国富豪中,其中第24名的张果喜,就是善于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高手。

张果喜素有“巧手大亨”之称,他看准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潜力,就招聚公司员工进行分析,达成共识,使产品在日本市场一炮走红,成为日本佛龛市场的老大哥。

公司为了经营的需要,在日本委托了代理销售商,但一些富有眼光的日本商人看到经营这种佛龛有大利可图,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就想绕过代理商这一关,直接从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进货。

张果喜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

从眼前利益来讲,从厂方直接订货,就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有利于厂方的销售,然而却破坏了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同时佛龛在韩国和台湾也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代理商如果背向自己,与韩国或台湾生产厂家挂钩,岂不影响本公司的利益吗?

张果喜果断地回绝了那些要求直接订货的日本朋友,并且把情况转告给代理商,向代理商表示,公司在日本的业务全部由代理商处理,公司不通过其他渠道向日本出口佛龛。

代理商听后,很受感动,在佛龛的推销和宣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在日本市场打出了“天下木雕第一家”的金字招牌,从而使张果喜公司的佛龛在日本市场上越站越稳。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是全能的。尼采鼓吹自己万能,结果发疯而死。所以一个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事业,就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才智,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才干。这就要求在事业的征途中,恰当地选择人才。

王石,万科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一位善借他人之力的智者。在他经营万科的过程中,多次向社会招聘贤才。

L君原是万科公司的一名职员,可不知什么原因,忽然不辞而别,被聘到一家酒店做业务经理。

王石在公司与L君一起工作的时候,发觉L君很有才干,且上下左右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融洽,这样挥手而去,很是可惜。而且自己在有些方面的不足,L君又恰恰有这些方面的长处,两下取长补短,不是更好吗?

于是王石左思右想,花了很大力气,终于说服了L君重新加入了万科公司,而且当年在L君的配合下,齐心协力,为公司赚了几百万元,使得公司营业额超过两亿多元,在深圳五家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二。

万科成功的奥秘当然不只是借用人才之力一个原因,但是善于借用人才之力,显然是其第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