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15211500000038

第38章 企业发展与经济生活(2)

为什么会有这种良好发展势头变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技术引进:毛纺厂于1930年投产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是原日晖厂陈旧落伍的设备,且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地差,市场狭小,大批产品滞销。从1933年开始,企业引进当时日本先进的机器设备以更换全套过时的机器设备;引入先进的纺织工艺,聘用毛纺织专家及熟练的技术工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改善产品的结构,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抓住当时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这一良机,极力生产迎合国人爱国心态的“九一八”薄毛哔叽,逐步打开了市场。由此可见,技术的引进和技术力量的增强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结语

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在机器设备引进上的先进性、配套性和渐进性举措,充分体现了刘鸿生企业集团在技术引进上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奠定了企业较高的生产起点。同时该公司不仅大力引进优秀的技术骨干,而且重视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和岗前培训,创办学校和各种培训班以培育各种技术管理人才。这是使引进技术转化为企业掌握并进行创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正是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才能将技术与区域环境整合内化为企业真正的活力。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实践说明,先进技术的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并将引进技术很好内化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并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要素。

试论近代上海民营企业的对外技术选择

吴静

近代上海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私人资本和民营企业家最为集中的城市,亦是近代民营企业技术引进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学术界在近代上海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公司制度变迁等领域取得了丰盛成果,但对企业技术引进的研究尚存不足。本文试从民营企业的技术选择角度对此作一探讨,以补这一方面研究之不足。对于技术后进国家,企业的技术选择是其技术引进中核心的一环,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重大决策,它关系着企业的技术内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影响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要素。企业技术选择是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的主观条件,评价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对企业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从而选择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最为有利的技术或技术组合的过程。技术的选择决定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以及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平台,是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企业的技术选择和发展必须结合企业的技术实际和内外环境条件,必须与其他资源相整合,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近代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始于晚清的近代军事工业,当时国内不具备近代的科技力量,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环境,完全是在中国封建生产关系上建立近代工业。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非常差,这使得企业在技术选择中无法遵循国内技术环境原则,盲目依赖国外技术人员,其技术预见能力非常差,技术的选择绝大多数是依靠在华洋人驻华使馆人员或外国洋行进行,由他们代购机器,“代觅工匠”,而且“质之良窳难辨,应用何料,购自何厂皆惟洋匠是听”。江南制造局从成立之日起到1905年改组,从技术选择到操作管理,“莫不处处依赖洋人,实际大权,完全操诸洋人之手”。致使引进的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内化。

甲午战前上海的民营企业为数甚少,其技术的选择多与洋务企业相似,多是通过洋行或在华洋人进行。这主要是因为近代民营企业的资金比较匮乏,直接去国外引进技术并不现实,而且企业对外直接联系有限。同时,早期投资近代工业的主要是封建官僚、买办等,与洋行的联系较多,因此近代民营企业的技术选择主要是通过华洋行进行,如官僚朱鸿度创办的裕源纱厂封建官僚孙多森等创办的阜丰面粉厂、怡和洋行买办祝兰舫等人创建的公益纱厂、聂云台主持下的恒丰纱厂等诸多民办企业均是通过在华洋行引进机器设备。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对工业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多,经营生产设备引进的外国洋行也随之增多。在华的外国洋行是近代民办企业了解外国厂家、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通过在华洋行进行技术的选择是近代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荣氏企业集团面粉制造业的技术选择就是一个突出事例。荣氏兄弟于1900年和清政府官僚朱仲甫合议准备开办保兴面粉厂时,就开始筹划机器设备等事宜。但是,当时国内各面粉厂对生产技术是十分保密的,阜丰厂根本不让人参观,荣德生还是持着米行经理袁葆生的介绍信,进入上海美商增裕面粉厂参观,也不过是在楼下四周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一下,至于楼上的轧粉间外人根本进不去。之后他还前往天津、芜湖调查,均不知生产技术的详细情况,最后不得不委托当时瑞生洋行买办尤葛民的同乡介绍,与尤葛民认识。荣德生向尤葛民询问该洋行所代理的面粉机器及其价格情况,尤葛民回答道:面粉产量约四百筒的美式面粉机价值达十余万元,若是产量为二百筒的则需要七、八万元;而英式面粉机与法国石磨合用,产量最少是三百包,机器价格不满二万元。⑥限于财力,荣氏兄弟选择了资本需求最少的英国机器和法国石磨,委托瑞生洋行代办。1903年朱仲甫退出了保兴的股份,怡和洋行买办祝兰舫认购了其中部分股份,保兴面粉厂改为茂新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原有的机器设备比较简陋,石磨已是当时西方淘汰的生产技术,产量有限,且所生产出来的面粉质量不高,“产品销售价格又受石磨的限制,无力与其它大厂竞争”。这促使该厂必须从具体的技术需求出发,引进更为实用性的技术设备,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在日俄战争时期,东北对面粉的需求量激增,华兴、增裕、阜丰等厂因设备先进产量高而获得大利,相比之下,茂新厂盈利因设备的局限而无力与这些大厂竞争。荣德生急切希望进入这些大厂参观考察其生产技术情况,但是,这些厂根本不允许外人进入,也不许厂中的工匠泄露任何关于生产过程的信息。最后,他在设法买通华兴面粉厂的工匠头黑炭后,被带进生产车间,对生产的机器尤其是对钢磨进行了十分细致地考察,并将要点信息认真摘记下。华兴厂因使用钢磨生产而带来丰厚的利润,促使荣氏兄弟决心尽快“改添钢磨”。钢磨是面粉机械最主要的部分,因茂新厂的股东祝兰舫是怡和洋行买办,荣氏兄弟选择了从怡和洋行引进钢磨。1905年4月荣氏兄弟在怡和洋行看样本机,祝兰舫则出面要求洋行机器部主任保证三个月内交货。茂新在1909年的技术改进中,通过美商恒丰洋行选择面粉机:福新一厂的机器设备是向美商茂生洋行订购的;福新二厂的美式设备购置于英商恒丰洋行;福新三厂向茂生洋行订购美机;申新一厂创办时的设备是向英商安利洋行订购的;申新各厂的设备先后从日商三井洋行、怡和洋行、恒丰洋行、慎昌洋行、美兴洋行等订购。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近代媒体和通讯设备的发展,中国技术市场的扩大,民营企业技术力量的增强,上海民营企业的技术选择除了通过在华洋行这一途径之外,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一)近代报刊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告成为近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之一。通过报刊的机器广告选择所需的技术是近代上海民营企业技术选择的一个途径。荣德生每次在上海,都会收集登载面粉机械广告的杂志报纸,或洋行出版的机械促销广告。荣氏兄弟对较先进的美式面粉机一直非常钦慕,1909年夏,荣德生在上海听友人说美商恒丰洋行代理美国最新式的白乃里司厂的面粉机,于是向该洋行讨要这种面粉机械的广告样本图。当时,洋行没有该机械的样本图,需要一两个月后才能从美国寄来。同年秋季,在样本图到达后,荣氏兄弟立即去洋行取来参考。洋行为了推销这种新机型,不仅便宜兜售,而且还同意分期付款。这种销售方式正好满足荣氏兄弟对美式面粉机的迫切需求,又解决了他们暂时资金不足的问题。于是,荣宗敬在问清楚订机的程序后就立即决定引进。

(二)民营企业的快速增多,扩大了近代上海的技术市场,这吸引了外国机械厂商直接派遣销售人员来华兜售技术,这是近代上海民营企业进行技术选择的又一新的途径。辛亥革命之后,棉纱市场开始全面好转。为了降低所办的振新纱厂的生产成本,荣氏兄弟决定引进纺纱机械。就在这个时候,荣德生遇见在上海电气公司工作的朋友俞金荣,从俞金荣那得到信息:德国霭益奇厂将派推销员来上海销售机械,英国爱杀理司厂也派人前往上海。当霭益奇厂和爱杀理司厂的的销售经理到达上海时,俞金荣就将他们引荐给荣德生。双方进行面谈之后,因德商霭益奇厂单独使用小马达的细纱机更先进,而且其分期付款形式符合荣氏企业当时资金缺乏的现状,荣氏兄弟选择了从霭益奇厂引进纺纱机械。

(三)进入民国之后,因国内外培养的科技人才越来越多,上海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逐渐得到壮大。同时,在华洋行几乎垄断了机器进出口业务,其垄断价格极高,甚至远远高出产品出厂价数倍,而且经常出现劣质机械拙劣的技术人员等一系列欺诈行为,民营企业从这些制约因素中总结经验教训,开始绕过洋行,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国外引进技术,开始由被动选择技术转为自主甄别技术,逐渐走向理性。

在1920年华商上海水泥公司成立之前,刘鸿生通过怡和华顺栈买办刘宝余认识当时任湖北大冶水泥厂的工程师德国人马礼泰。刘鸿生一向重视调查研究,在筹划建立水泥厂时,曾前往日本小野田水泥厂考察生产技术。但是,日本此时正大量向中国输出水泥,并想进一步控制中国水泥市场,便对生产技术百般守秘。刘鸿生三返而不得要领,最后在马礼泰的安排和介绍下,刘鸿生在德国有名的普赉秀斯厂取得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知识,这促使刘鸿生与马礼泰成为至交。1920年9月19日在第一次发起人会议时,马礼泰被聘为水泥厂的总工程师。

在9月23日第二次发起人会议上,针对是派人出国购买机械还是通过在上海的洋行购买机械,会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决定“一面派马工程师及刘宝余先生出洋采办,先行开帐寄申;一面由公司派股东中熟识机器者,向各洋行探价开帐”。于是,马礼泰赴德国收集所有德国水泥机器厂的机械设备价目资料并寄回上海。而刘宝余则先前往日本大阪东亚水泥厂、木津川水泥厂、浅野等水泥厂参观,之后赴德与马礼泰会和。1921年5月24日刘宝余从德国柏林发回电报,“所开水泥机价1600万马克,发动机连西门子马达价美金85000元,水管锅炉、自动添煤机连烟囱价400万马克等因。假拟以40合计规元50万两,美金以0.63元合计规元13.5万两,共约合规元63.5万两。若照英美各行所开之帐比之,大相悬殊,是则德机实较英美各机之价值为廉”。在1921年6月3日董事会上,股东们考虑到上海地处华东、水资源很丰富的地理环境,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当时世界上存在多种水泥生产技术的情况下,选择了最为先进的湿法回转窑生产工艺和设备,具有远大眼光,是“中国水泥史上首先订购湿法回转窑的生产企业”。同时,根据所收集的英、美、德等国水泥机械的性价比,华商水泥厂最终选定从德国普赉秀斯厂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湿法回转窑生产技术。

近代上海民营企业在派谴技术人员前往国外选择技术时,不仅仅考虑技术的性价比问题,而且还针对本国的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技术,这种技术选择的目的明确,成效显著。1926年刘鸿生在筹办中华煤球厂时,技术的选择主要依靠其圣约翰大学同学兼汉阳钢铁厂工程师黄锡恩,他被派遣到日本参观研究制造煤球及负责购置各项机器的一切事宜。在出发之前。

黄锡恩已先用煤屑和粘土成功试制出煤球,但对于是否能用机器大量生产则不敢断定。于是,黄锡恩带着国内准备制造煤球的原料前往日本,找到大中华火柴公司的股东陈源,经他介绍认识日本燃料专家内藤博士。经内藤研究,黄锡恩利用煤屑和粘土作原料试制出来的煤球,是可以用机器批量生产,而且这样做出来的煤球不会破碎。内藤博士介绍黄锡恩进入高岛铁工,把中国运去的煤屑和粘土设法利用该厂的煤球机器试制,发现高岛铁工所生产的设备成功试制出质量较好的煤球。于是,黄锡恩向日本高岛铁工所定做生产这种煤球的机械设备。由于原料和机器性能相匹配,投产后“出品精良”,一时间“销路大为畅旺”,并在同业中保持优越地位。大中华橡胶厂在筹办时,薛福基前往日本引进橡胶的生产技术。他向中田铁厂订购了制造汽车轮胎的机器设备,当设备制作完成后,又在日本进行试验性生产,通过派人参与试制,便可掌握轮胎制作工艺。但关键问题是大中华橡胶厂缺乏技术人才,为引进专业人才,薛福基特在日本登报公开招聘,通过对应聘者的考试,了解涂膜配方和上光技术,并选定在熬油、涂油这两个影响胶鞋质量的关键性技术环节引进外员,最后确定引进日本武川护膜厂技师加藤芳藏为技术顾问。大中华橡胶厂所产的“双线”牌胶鞋鞋面光洁,不粘不脱不裂,质量完全可与日本产品“地铃”牌胶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