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俄罗斯学(第一辑)
15214400000004

第4章 从文化史到文化学:当代史学的困境与转型(张建华)(4)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将文明演进与现代化进程等量齐观。他认为:“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这种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因此就出现了俄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后果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22]斯焦宾院士认为:“技术型文明出现之后马上开始对传统文明产生影响,促使传统文明发生变异。有时这些变化是战争侵略和殖民的结果,但更多是在技术型文明的压力下,传统社会被迫进行的赶超现代化的结果。俄罗斯在经历了几次移植西方经验的现代化之后,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在他看来,“苏联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长达半个世纪多的竞赛,就像两种不同的路径和技术型文明的两种发展战略”。[23]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也认为:“从以文明的态度对待历史进程的视角来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同时追求两个相互对立的目标。一方面,它推翻了在俄国已经产生的资产阶级关系,同时也破坏了现代化过渡的自然发展过程;而另一方面它消灭了阻碍这一过渡的封建残余。在第一种情况下,这是历史的错误,在第二种情况下这是历史成就。”[22]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还提出一个新观点,他把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也看成是文明之间的“冲突”。“通常认为,斯大林的镇压是党内斗争及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必须看得更深入一点。显而易见,斗争不仅是争取有各种不同解释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是争取非阶级加速的苏联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导致了潜在的国内战争形式。农民和部分工人(来自农村)遭到迫害,并由于农村生活方式的落后而被成千上万地消灭。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部分现役军人因抵制摧毁了俄国几个世纪的生活方式的野蛮的现代化方式而受到惩处,而新的官僚制度的代表则由于在实施惩罚措施时的根据不足、有时是过分热心而受到惩处。就实质来讲进行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国内战争。这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斗争的血腥悲剧。”[22]俄罗斯文明在世界文明共同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绝大多数的文化史和文化学著作着意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在所有的文化学和文化史著作及教科书中,俄罗斯都要占到1/3甚至2/3的篇幅,俄罗斯几乎都被强调为一个独立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和东方的文明或“文化—历史类型”。采用的基本理论是19世纪斯拉夫主义和斯拉夫派的观点,即俄罗斯是迥异于东西方的独特文明,是两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沟通桥梁,也是世界文明共同体中的沟通桥梁。强调俄罗斯文化的核心是东正教精神,而东正教精神的核心是其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俄罗斯思想”,俄罗斯是整体人类和世界文明共同体的复兴者。久加诺夫强调:“在地缘政治领域,要把强国思想同斯拉夫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必须以恢复俄罗斯对欧亚的‘世界心脏’的控制,保障整个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在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拥有必要的安全为前提。”[24]而新欧亚主义者既批评斯拉夫主义者和古典欧亚主义者的观点,又鄙视大西洋主义者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他们既坚持俄罗斯文化传统,同时又强调尊重现代文明,他们认为在现代化和后工业社会里,只有俄罗斯才能将“技术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俄罗斯社会意识中迄今还留有与现代化相对立的传统价值,尽管它不适合工业文明的要求,但更适合后工业文明的要求,从而使俄罗斯社会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更为容易。俄罗斯摆脱现有的历史处境的出路在于实现晚发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俄罗斯踏上一条无与伦比的新路”。[25]另一种较为微弱的声音强调,要从欧洲和世界文明的角度看待俄罗斯文明,认为俄罗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被称为大西洋主义者。曾担任过政府总理的俄罗斯社会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所长盖达尔认为,“在最近几个世纪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各种文明中,欧洲文明是最成功的”,“俄罗斯是东方国家中第一个接触西方的国家。它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走上西方道路的国家,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处在几乎跟上的状态中”。[26]曾担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长的科济列夫强调:“从历史的倾向、文化优势、价值取向和文明的论点看,俄罗斯人是欧洲民族。”俄罗斯与西方“将尽一切努力来倡导共同的民主价值观”。[27]那么,文化史和文化学的兴盛究竟是“文明史观”的复兴,还是重建呢?

法国学者玛尔莱娜·拉吕埃勒也曾提出同样的问题,即“文化学扰乱着西方的视线,引发诸多疑问和解释:它究竟是一种使人们可以思考一个自信的俄罗斯的历史失败的话语,一种替代民族神学的世俗化的代用品,抑或是‘政治上正确的’学科,以符合世界潮流的名义选择出来,亦即作为一种俄罗斯版的‘独特思维’出现的学科?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特殊的俄罗斯现象,抑或认为它在西方的文化主义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它有时是极端的地位提供对于西方文化主义假设进行反思的可能性和思考文明的话语方式?”[7]玛尔莱娜对此问题的回答:“对于这个后苏联的新兴学科及其成果进行分析,使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民族观念的现代狂热有古老东欧的根子:其语指至少既来源于苏联的官方话语,又来源于19世纪的经典。这种语境在理论上看来可能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流行于后苏联的知识分子的实践之中,构成文化学的核心。”[7]她的论断切中了问题的核心。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当代俄罗斯颇为热门的文化史和文化学还不仅仅是“19世纪的经典”与“苏联的官方话语”的组合,它还包括了当代西方的“学术元素”。其中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尤其之大,该学派强调对历史学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强调地理环境、文化因素、精神状态、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此外,还包括了冷战结束后声誉日隆的“地缘政治学”、“文明差异论”、“文明冲突论”、“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内容。

并且,“文化史”、“文化学”以及“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不仅担负着重大的学术使命,而且还承担着重大的文化使命。那就是,通过学术研究解决俄罗斯民族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哪里去?”谢缅尼科娃教授在《世界文明共同体中的俄罗斯》的前言中强调:“文明史观原则的目的在于:确定俄罗斯在世界人类共同体中的历史地位,理解它与不同民族经验相比较时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给予在自己复杂的历史发展道路上的国家以完整的概念,给予在巨大的人文和自然潜力背景下,国家发展的困难和灾难的原因以文明的解释;指明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选择,揭示围绕历史选择问题的斗争冲突,揭示某种力量在这样或那样的历史瞬间获得胜利的原因。”[6]法国学者玛尔莱娜·拉吕埃勒也持同样看法,强调俄罗斯的“文化学标志着向世界开放,但同样被认为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科学,肩负着重新赋予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的反思以历史价值和意义的任务”。[7]

参考文献:

[1]陈启能等:苏联史学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КовальченкоИ.Д.Некоторыевопросыметодологииистории//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J]1991,№5.

[3]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N].М.,19981111.

[4]БордюгоГ.А.,КозлоВ.А.Историяиконъюнктура:Субъективныезаметкиобисториисоветскогообщества[M].М.,1992.

[5]安启念:苏联哲学70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СеменниковаЛ.И.Россиявмировомсообществецивилизацийю[M].Брянск,1996.

[7]玛尔莱娜·拉吕埃勒:文化学——俄罗斯新的“老套思想”//《第欧根尼》[J],2005年第1期。

[8]ПоповА.А.Социальнаяутопияраннего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а(историкофилософскийанализ).дис.канд.филос.нау.МГУим.М.В.Ломоносова.М.,1999.

[9]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M],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1]КарминА.С.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СПб.,2001[12]ДанилевскийН.Я.РоссияиЕвропа[M].СПб.,1995.

[13]СоловьевВл.Сочинения[M].Т.1.М.,1988.

[14]汪剑钊编辑:别尔嘉耶夫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15]РГАСПИ.Ф.2.Оп.1.Д.23211.Л.22об.

[16]НовиковаЛ.И.,СиземскаяИ.Н.РоссиямеждуЕвропойиАзией:Евразийскийсоблазн.Антология[С].М.,1993.

[1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8]БолхинВ.Ф.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учебныйсловарьсправочник[M].Брянск,1996.

[19]ВежбицкаяА.Я.Язык.Культура.Познание[M].М.,1996.

[20]СтепинВ.С.Марксизмиперспективысовременнойцивилизации.//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首届中俄思想家论坛[C].北京,2006。

[21]ЗюгановГ.А.Россияродинамоя.Идеология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патриотизма[M].М.,1996.

[22]АлексеевВ.В.СтолетняяреволюциявРоссии.//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首届中俄思想家论坛[C].北京,2006。

[23]СтепинВ.С.Марксизмиперспективысовременнойцивилизации.//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首届中俄思想家论坛[M].北京,2006。

[24]ЗюгановГ.А.Строительдержавы.К125летиюсоднярожденияВ.Сталина.//Правда[N],М.,20041210,20041215.

[25]Модернизациярусскогообщества.круглыйстол.матер//.ВестникРоссйскойАкадемиинауки[J].М.,1993,№3.

[26]ГайдарЕ.Т.Государствоиэволюция[M].М.,1995.

[27]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N].М.,199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