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尽忠败后,契丹不能自立,遂附突厥。开元二年(714年)尽忠从父弟都督失活以突厥默啜可汗政衰,率部落归唐。唐玄宗赐以丹书铁券,后二年(716年)与奚长李大酺皆来,擢其属,诏复置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仍其府置静析军,以失活为经略大使。所统八部皆擢其酋为刺史。并命将军薛泰为押蕃落使,督军抚镇。以东平王外孙杨元嗣女为永乐公主,妻失活。明年(718年)失活死,弟中郎将娑固袭封及所领。公元719年娑固与公主朝唐,赏赉有加《旧唐书契丹传》;《新唐书契丹传》。,可见由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契丹和唐的关系在一度破裂后,不久又恢复并有了进一步发展。
但在契丹族内部,由于李尽忠之败,他所出的大贺氏族虽然仍世代担任部落联盟长的职务,但威信已大大降低了。实权落在另一氏族首领可突于手中。当时可突于担任了静析军副使,悍勇得众。娑固欲去之,未决,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奔营州,都督许钦澹以州甲五百合奚君长李大酺及娑固共攻可突于。不胜,娑固、大酺皆死。钦澹惧,徙军入榆关,开元十年(22年)可突于奉娑固从父弟郁于为君,遣使者向唐谢罪。有诏即拜郁于为松漠郡王,而赦可突于。郁于及可突于相继朝唐,唐擢其官。郁于死,弟吐于嗣,与可突于有隙不能定其下,携公主奔唐,留宿卫。可突于奉尽忠弟邵固统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天子封禅泰山,邵固与诸蕃长皆从行在。开元十四年(726年)改封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为广化王。公元727年可突于复至唐,不为宰相李元纮所礼,鞅鞅去。后三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屈列为王,屈列已不是大贺氏族的而是遥辇氏族的了,大贺氏的统治至此告终。
可突于胁奚众,共降突厥,朝廷诏兵讨之,师竟不行。开元二十年(732年)以礼部尚书信安郡王祎持节河北道行军副元帅与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击之。破奚、契丹于幽州之北山。可突于走,奚众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盗边,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等率万骑及奚讨契丹,可突于以突厥兵来,奚惧持两端,唐兵败,死万人。唐命张守珪为幽州长史经略之。守珪善将,可突于恐,阳请臣附于唐,而稍趋西北倚突厥,其衙官李过折与可突于内不平。守珪使客王悔暗邀之。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二月守珪发兵击契丹,以兵围可突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及支党数十人归唐。守珪使过折统其部。过折本蜀活部刺史,与大贺氏出于乙使部不同,已非大贺氏。
三、关于遥辇氏的世系
遥辇氏的世系,主要见于《辽史》的记载,但其他一些史书也保留了相当多契丹大部落酋长的名字,可与《辽史》相印证。
《辽史百官志》载:“遥辇九帐……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堇可汗……”
《辽史世表》试图把见于《新唐书》的契丹大酋长与这几个可汗联系起来。认为:屈列即洼可汗,见史的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734年)。李怀秀即阻午可汗,见于史的时间是天宝四载(745年)。楷落见史时间为贞元四年(788年)前后,屈戍即耶澜可汗,见史的时间为会昌二年。(842年)习尔即巴剌可汗,见史的时间为咸通中(860—873年)。钦德即痕德堇可汗,见史的时间为光启中(885—887年)以至阿保机即位(906年)。
以上仅六个可汗,按九个可汗计,尚缺三个可汗的名字。
但据《唐会要》卷九六《契丹传》所载,契丹大首领之名见于史者尚有数人。如贞元十年(794年)有契丹大首领悔落拽何,贞元十一年(795年)契丹大首领热苏,元和八年(806年)契丹大首领悔落鹘劣,元和十二年(817年)契丹首领介落《册府元龟》卷九七二,有太和九年(835年)契丹大首领介落。,开成元年(836年)契丹大首领涅列坏,开成四年(819年)契丹大首领薛葛。这些大首领与一般首领有别,既称之为大当,即部落联盟酋长,亦可称为可汗。这样把见于诸书的契丹大首领按其见于史书的时间排列起来,大概如下:
屈列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730—734年)。
洼可汗过折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李怀秀天宝四载(745年)阻午可汗。
楷落天宝五载(746年)至贞元四年胡剌可汗。
悔落拽何贞元十年(794年)。
热苏贞元十一年(795年)。
悔落鹘劣元和八年(806年)。
介落元和十二年(817年)至太和九年(835年)。
涅列坏开成元年(836年)。
薛葛开成四年(839年)。
屈戍会昌二年(842年)耶澜可汗。
习尔咸通中(860—873年)巴剌可汗。
沁丹光启(885—906年)痕德堇可汗。
以上共为十三世,与《辽史耶律曷鲁传》所载“雅里立阻午为可汗,相传十余世”是一致的。《唐会要》所载诸契丹大首领正好补充了《新唐书》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缺的一百年。因此,应该认为十余世之说是正确的,不应轻易仅据《辽史百官志》所载遥辇氏九帐就否定十余世之说。有可能其中若干世不是遥辇氏的,如过折一样是属于其他氏族的,所以虽曾做过契丹的大首领,却不计入遥辇氏九帐之中。
有人主张将痕德堇即位的时间提前到公元882年,是可以考虑的,因为《五代史记》及《新唐书》都明确记载了沁丹(即痕德堇可汗)是在光启年间前就在位。至于将《辽史》所载第五世的鲜质可汗串至第八世,所据仅为耶律曷鲁是鲜质可汗子,习尔与鲜质音近,则证据尚嫌不足,暂不取此说。这种世选制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普遍存在过,在阶级社会的早期也往往保留了它的残余。
随着遥辇氏贵族世代统治契丹各部,契丹各部已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机构管理之下,这样契丹族已建成了自己的城邦(或称酋邦)国家。虽然还未打破内部的部落、胞族、氏族的血缘联系,没有建成正式的以地域联系为基础的国家,没有建立完备的政府管理机构,但究竟契丹族已向国家的最后形成,前进了一步。
契丹部族的形成
唐代后期,契丹部族形成,这是契丹民族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部族(Volk)是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Nation)的过渡阶段,所以探讨契丹族何时形成部族及其如何开始转为民族就很有必要。但这里所说的部族和《辽史》所用的部族概念不完全相同,而是借用部族这一名称来称呼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一、部族(Volk)是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Nation)的过渡阶段
在野蛮时期低级阶段已经形成了亲属部落的最初联盟,而到野蛮时期中级阶段,一些亲属部落已普遍形成了部落联盟,恩格斯说:“最初本是亲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就朝民族(Nation)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但部落联盟真正形成为民族,还必须经过部族(Volk)这一阶段。恩格斯说:“不久,各新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各部落领土溶合为一个部族(Volk)的共同领土已成为必然了。”又说:“在荷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各部落,在大多场合已联合为一些小部族(KleineVlkerschaften)。在这种小部族内部,氏族、胞族和部落仍然完全保持着它们的独立性。”
恩格斯又说:“在联合为部族(Volk)的德意志各部落中,也有过像英雄时代的希腊人和所谓王政时代的罗马人那样的制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第89、100、160、142页。
以上在原译本中都把Volk译为民族,但应与也译为民族的Nation有所区别,就都改译为部族。
这种部族和部落联盟的区别,就在于它已不是部落的联合体,而是部落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部族和民族的区别,则在于部族(Volk)还是以血缘联系为基础,保留了氏族、胞族、部落的原有组织,而民族则已以地域联系为基础,打破了原有的氏族组织,而以新的农村公社为基础了。
这样在部落的进一步发展中,由部落联盟并行地分别形成两种组织:城邦和部族。城邦是一种与国家属同一类型的政治组织,部族是同民族属同一类型的民族共同体,两者基本上仍是同一群人,只不过城邦内增加了一些非原有部落、氏族的成员。
部族和城邦都出现在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都表明文明形成的终点,文明的形成始于部落联盟的形成,终于部族的形成。民族已和国家一样是文明时期的产物了。
这样,可以确定部族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它所包括的各部落属于一个统一政权领导下,使部落联盟从一个联合体转为一个整体,这是部族和部落联盟的区别处。
其二,部族还保存了血缘联系及固有的血缘组织:部落、胞族、氏族,这是它和民族(Nation)的区别处。
探讨契丹部族的形成就应从这两点着手。
二、契丹诸部落结成一个整体
契丹诸部,在北魏时就应有松散的联合,到隋时有了巩固的部落联盟,并有了从同氏族世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长的制度。
到唐代,据《新唐书契丹传》:“析八部……凡调发攻战,则诸部毕会,猎则部得自行。”若以此“凡调发攻战则诸部毕会”,作为八部已在一个统一政权领导之下,而以大贺氏世任首长,看做已是统一的首都政权,则契丹部族似从唐初大贺氏时已形成。
但从《契丹国志太祖纪》所载:“先是契丹部落分而为八,以此相代……太祖击黄头室韦还,七部劫之于境上,求如约,太祖不得已传旗鼓,且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科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七部许之,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合并为一。”
若以此作为契丹八部统一的完成,则契丹部族之形成已晚到公元10世纪初。
我们认为契丹部族的形成应该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从公元7世纪已开始,《契丹国志太祖纪》所载是最后一次反复,也是最后的完成。从公元10世纪以后,已是契丹部族向民族的过渡。因此,从整个发展来看,我们认为公元8—9世纪时,遥辇氏九帐先后统治八部之时,契丹族应该已进入部族时期,而隋到唐初太贺氏八部时期,契丹族尚处于部落联盟时期。
三、契丹族血缘部落被地域部落所代替
契丹族建立在血缘联系上形成的部落、胞族、氏族存在相当久,整个辽代契丹族还一直保留了这些部落、胞族(首烈)、氏族(弥里),若以此论之,则契丹族在辽代还仍处于部族(Volk)阶段,并未形成民族(Nation)。
但契丹族地域组织代替血缘组织,是逐渐完成的,这一过程可能贯穿了整个辽代,但不能因此说辽代契丹族仍一直处于部族阶段。契丹族从部族转为民族应该有个开始的时间,可以肯定,处于遥辇氏时期的契丹族应当仍处于部族阶段。
契丹族从血缘组织转向地域组织,是从辽太祖开始的,这时契丹族征服了许多异族部落,为统治这些异族部落,固有的契丹族的血缘组织,开始被打破,这表现为:
第一,部分地解散了固有的部落,将横帐、御帐、遥辇氏拔里、乙室己、述律等五个氏族从八部中分出独立为部,同时把回鹘人的述律氏族作为国舅别部编入内四部族之中。
第二,横帐、御帐、国舅诸部都各自包括了大量被征服诸族,为统治这些被征服诸族,又从契丹固有八部中抽出若干人组成亲军,这种亲军后来发展成斡鲁朵,就成为地域组织了。
因此,随着斡鲁朵和头下州军的发展,契丹族的血缘组织逐渐被地域组织所代替。因此契丹族开始从部族转变为民族。因此辽代时期的契丹族基本上已成为民族。
契丹族成为部族应是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公元7世纪以前的契丹大贺氏时期,契丹族尚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公元10世纪以后的辽代则契丹族已进入民族时期。但公元7世纪契丹部族已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契丹部族还未完全过渡为民族。
契丹族早期和中原各族的关系
关于本问题研究者不多,很少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仅孟宪君的《浅谈契丹与唐王朝的关系》一文,有较好的论述。但可惜不是从民族关系角度写的孟宪君:《浅谈契丹与唐王朝的关系》,1987年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交流论文。诸专著对此也极少论述。仅舒焚《辽史稿》对此有专节论述舒焚:《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对此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但可惜仅限于唐代,对唐以前契丹族和中原各族及其政权论述不多。该书也仅限于汉族和契丹族的关系,对契丹和其他各族关系未加论述。本节拟主要论述契丹和中原各族的联系,而在下节专论契丹和其他各族的关系。
一、北魏北齐时契丹和汉族的关系
北魏北齐时的契丹,东南与高句丽邻,南与慕容燕(后来是北燕)相邻,西是拓跋魏和库莫奚,北是地豆于,东北是勿吉。
公元4世纪和5世纪时,中原为汉化的鲜卑族慕容燕及拓跋魏所统治,当时拓跋魏在契丹之西,慕容燕在契丹族西南。契丹族和魏及燕的联系正好反映了契丹族和汉化的鲜卑族及汉族的联系。
契丹和邻族关系见于记载最多的是和西面的拓跋魏、西南面的慕容燕等。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登国三年(388年),北魏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库莫奚和契丹,至弱洛水(今西喇木伦河)南,大破之。契丹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魏书契丹传》、《魏书太祖纪》。
契丹和其西南面慕容燕,接触也较早。在慕容盛时(400年)及慕容熙时(404、405年),曾先后三次攻打契丹。头两次都破契丹,第三次则“惮其众盛而还”《晋书》载记第二十四。《资治通鉴》仅据第三次慕容熙攻契丹,认为契丹始见于史载是在天赐二年(405年)《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这是错误的。契丹之名始见于史,是在公元378年,见《三国史记》。
魏永兴元年(409年),冯跋的北燕代替了慕容氏的后燕。“跋抚纳契丹等,诸落颇来附之。”《晋书》载记第二十四。北燕并授契丹酋长以归善王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