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契丹名族史
15214900000018

第18章 辽以前的契丹族史(4)

魏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次年(437年)二月,契丹国始遣使朝献于北魏《魏书》卷四。

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年)以来,契丹经常朝献于北魏,岁贡名马。魏兴光元年(454年)出于叱,万单国各遣使朝献。这是契丹部以外的别部始见于史。

显祖时(466年后),“契丹使莫弗纥何辰奉献,得班飨于诸国之末。归而相谓言国家(指北魏)之美,心皆忻慕。于是东北群狄闻之莫不思服。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马文皮入献天府。皆得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贡献不绝”《魏书契丹传》。这大概就是皇兴二年(468年)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叱六于、悉万丹、阿大何等部的朝献《魏书显祖纪》。这表明到公元468年,契丹八部都和北魏建立了联系,一方面通过朝贡进行交换,另一方面并在和龙(今朝阳)、密云(今河北省密云县)交市。

此后,契丹部经常入贡于北魏,如皇兴三年(469年)、四年(470年),延兴三年(473年)、四年(474年)、五年(475年),承明元年(476年),太和元年(477年),都有契丹入贡的记载同上。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惧高句丽侵轶,其莫弗贺勿于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余口,驱徙杂畜求入内附,止白狼水东(今阜新地)《魏书契丹传》。

其后,太和十年(486年)、十六年(492年)、十七年,正始四年(507年),延昌元年(512年)、三年,熙平二年(517年),正光五年(524年),永熙元年(533年)契丹都入贡于北魏。但不再见到其他各部入贡北魏的记载。大约因为契丹部距北魏近,又常入贡于北魏,北魏已用契丹作为诸部的统称,所以其他诸部之名不再见于史载。

当时,契丹入贡北魏的主要是马匹、文皮,回赏的则是粮食及青毡。如魏高祖时,契丹告饥,听其入关市籴。熙平中(517年),契丹使人祖真等三十人还,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毡为上服,人给青毡两匹,赏其诚款之心。

至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契丹西攻蠕蠕,杀其主铁伐,又南犯塞。因此,齐文宣帝北讨契丹,经平州(今卢龙)、白狼城(今喀左境)、昌黎城(今朝阳境),至青山(今阜新西大青山),破契丹。虏获十余万口,杂畜数十万头。所虏生口皆分置营、平、安诸州《北齐书文宣帝纪》。

天保五年(554年),契丹入贡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突厥灭柔然,东走契丹,契丹为突厥所逼,以万家寄于高丽。其后,天保七年(556年),河清二年(563年),天统元年(565年)、四年(568年),契丹均入贡于北齐《北齐书常帝纪》。

二、隋及唐初契丹诸部的附于隋唐

在隋代,契丹族基本上和隋保持了友好的关系,经常入贡于隋并臣服于隋,仅在隋炀帝初年,契丹和隋发生过一次较大的战争。据说是因“契丹寇营州”,隋炀帝“诏通事谒者韦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发骑二万受其处分。云起既入契丹境,使突厥诈云向柳城与高丽交易,敢漏泄事实者斩,契丹不为备,去其营五十里,驰进袭之。尽获其男女四万口,杀其男子,以女子及畜户之半赐突厥,余皆收之以归”《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这次隋和突厥联合攻契丹,使契丹遭到严重打击。不管事前契丹寇营州是事实还是借口,这终究是一次残暴的非正义的屠杀战争。

及隋炀帝大业中(612—614年),突厥启民可汗死,子咄吉嗣位,号始毕可汗。值隋末天下大乱,中原人奔之者众,遂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界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旧唐书突厥传》。

唐初,契丹附突厥,数钞唐边。但随着唐的强盛,契丹诸部即相继依附于唐。

最早附唐的是契丹的内稽部。《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别部酋帅孙教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621年)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命使内附。诏令于营州城傍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新唐书地理志》亦载:“威州本辽州,武德二年(619年)以内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后徙治营州城中。贞观二年(628年)更名。”《旧唐书地理志》载:“威州,武德二年(619年)置辽州总管,自燕州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624年)废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改为威州。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孙敖曹部应是《册府元龟》所载开皇十九年(599年)背突厥降隋的契丹别部四千余家,它是在北齐时从契丹古八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部落,也是隋代十部之一。据《旧唐书契丹传》,它是于武德四年(621年)附唐,但据《新唐书地理志》则应为武德二年(619年)附唐。

其次,是武德六年(623年)契丹君长咄罗遣使贡名马丰貂。此不知为契丹何部,所设何州,疑为窟哥之先,以其部置玄州者。

再次,是在贞观二年(628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降唐。突厥颉利请以梁师都易契丹《旧唐书契丹传》。说明这都是贞观二年新从突厥来降唐的,与隋开皇十九年“背突厥来降”的孙敖曹并非一部。这部当不在隋十部之内。据《旧唐书地理志》:“昌州,贞观二年(628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载初中,又析昌州置沃州。”这可证摩会的部落即松漠部,唐以之置昌州,有人认为松漠部即松漠都督府,是错误的。松漠部所置为昌州,与松漠都督府所领九州不同。《辽史营卫志》载:“唐世大贺氏仍为八部,而松漠、玄州别出亦十部。”据此,似乎松漠部亦应为隋十部之一。但松漠部为唐代新从突厥来降者,不在隋十部内。隋十部应为大贺氏八部加李去闾部和孙敖曹部。

接着附唐的契丹部落,是在贞观三年(629年),以契丹、室韦部落置师州。贞观十年(636年)又以乙失革部落置带州。乙失革部应是从乙失(纥便部)中分化出来的,这都是唐代新的契丹部落。

又接着是贞观二十年(646年)以契丹辱纥主曲据部置会州。景云元年又析会州置青山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会州,隋开皇初置契丹李去闾部落。”说明会州早在隋唐初已设立。曲据部在隋代称李去闾。隋代十部除大贺氏八部外,还有两部,一部是开皇十九年归隋的孙敖曹部,这是唐代的内稽部。另一部是开皇初从高丽来归的出伏部。从时间上看,与李去闾部降隋的时间一致,都是在开皇初。李去闾部应该就是出伏部,后者是部名,前者则是酋长姓名。

最后,附唐设州的契丹部落是窟哥诸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窟哥等咸请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窟哥的内附早在此前,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辽班师次营州,会其君长及老人等,赐物各有差,授其蕃长窟哥为左武卫将军《旧唐书契丹传》。但当时未以诸部置州,至此见降附诸部均已置州,故请内属,并置州。唐即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俱隶松漠都督府《新唐书契丹传》。

三、遥辇氏时期契丹和唐的关系

遥辇氏的第一任可汗——洼可汗是在可突于支持下,在契丹反唐斗争中就任的,就任不久就被唐支持的契丹蜀活部酋长过折所杀。但过折的统治很短,不过一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过折又为可突于余党泥礼所杀。泥礼立遥辇氏的阻午为可汗。这即《新唐书契丹传》所提到的李怀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幽州长史张守珪讨契丹,再破之,但对阻午及泥礼也无可奈何。至天宝四载(745年)李怀秀降,唐不仅仍拜之为松漠都督,并从郡王晋封为王,封崇顺王,以宗室出女独狐为静乐公主妻之。但这并未能解决契丹和唐的矛盾,当年李怀秀即杀公主叛去。唐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讨破之。更封其酋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李怀秀似乎是在战争中死掉了。继任的李楷落对唐并不恭顺,因此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发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与契丹大战于潢水(今西喇木伦河)南土护真河(今老哈河),禄山败,唐兵死者数千。从此,安禄山与契丹经常互相侵掠。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攻契丹,败之于潢水(今西喇木伦河),安禄山无后顾之忧,始叛唐。

自至德(756年)以后,藩镇割据。各藩镇为保护自己的领地,边将守卫严谨,也不愿和边疆各族发生纠纷。因此当时契丹很少入寇。契丹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也经常入贡于唐。大部分人到幽州即止,而每年选酋豪数十到长安,朝见唐天子,唐也分别按等行赏。至德(756—757年)、宝应(762年)时入朝两次。大中(766—779年)朝贡十三次。贞元间(785—804年)入贡三次。元和中(806—820年)朝贡七次。大和(827—835年)、开成(836—840年)时入贡四次。

当时,唐经常授朝贡的契丹酋领以官职。如贞元十二年(796年)敕幽州道,赐入朝契丹大首领落拽何等五人,并授果毅都尉。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一月,契丹首领介落等朝贡,以告身十九通赐其贵人《唐会要》卷九十六。因此,《新唐书契丹传》所谓“然天子恶其外附回鹘,不复官爵渠长”,并非始终如此。

但当时契丹和奚都臣附回鹘,回鹘并派酋长监奚,契丹以督岁贡,是事实。至会昌初(841年)张仲武为雄武军使,使裨将石公绪等厚结奚及契丹,执谍者八百余人杀之。契丹酋屈戍复附唐,唐赐新印曰“奉国契丹之印”,以易回鹘所与旧印。

咸通中(860—873年),其王习尔之再遗使者入朝。习尔之死,族人钦德嗣。光启中(885—887年)契丹强盛,攻略邻近的室韦和奚等部,役服之,并入寇幽、蓟。刘仁恭逾摘星岭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放地,仁恭许之。但不久契丹又违约入寇唐,以万骑攻平州(今卢龙)。时唐以刘守光戍平州,守光伪与契丹和,帐饮具于野,出伏兵擒契丹大将。契丹主钦德重赂求守光,乃与盟。契丹十年不敢近边参见《新唐书契丹传》。

及钦德晚年,政权落入阿保机手。阿保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任本部夷离堇,专征讨。公元902年秋七月,以兵四十万攻唐的河东河北,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记。公元903年九月,复攻下河东、怀远等军,冬十月,引军略至蓟北俘获以还。公元904年,九月讨黑车子室韦,唐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发兵数万,遣养子赵霸拒契丹。阿保机谍知之,伏劲兵桃山下,遗室韦人牟里诈称其酋长所遣,纣霸兵会平原。既至,四面伏发,擒霸,歼其众。公元905年唐河东节度使遣通事康令德乞盟。冬十月,阿保机会克用于云州,允借兵克用以报刘仁恭之仇,约为兄弟。及进兵击刘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公元906年2月,复击刘仁恭。汴州朱全忠遣人浮海奉书、币、衣带、珍玩,聘契丹。

总之,随着契丹的强大,中原的割据局面,契丹和中原的关系逐渐转化,从臣附到攻掠,为辽进取中原打下了基础。契丹所掠取的大量汉人,也对契丹社会的迅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一切都为建立庞大的多民族的辽帝国做好了准备。

辽以前契丹族与邻近各族的关系

辽以前契丹族就和邻近各族建立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对契丹族的形成有相当影响。

一、契丹族和奚族的关系

契丹和奚本来就聚居一起,同属宇文联盟。宇文灭亡后,两部又同走松漠之间,至北魏登国中(388年)太祖出讨,获奚四部落,契丹东逃,遂与奚分背《魏书库莫奚传》。,但以后契丹和奚仍长期东西为邻。《旧唐书奚传》载:“其人善射猎,好与契丹战争。”《旧唐书契丹传》亦载:“好与奚斗,不利则入保青山及鲜卑山。”李尽忠之起兵,奚兵曾助唐兵败之。安禄山攻契丹,以奚为乡导《新唐书奚传》。9世纪末“契丹”方强,奚不敢抗,而举部役属,虏政苛,奚怨之,其酋去诸引别部内附妫州北山,是为东、西奚《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奚》;《辽史太祖纪》。辽太祖明,先后并灭东奚、西奚及乌马山奚。奚遂全部臣属契丹。

二、契丹与突厥的关系

突厥在契丹西北,北魏末契丹曾为突厥所追,以万家寄于高丽,别部四千余家附于突厥,隋初背突厥归隋,隋敕突厥安抚之,固辞不去。“突厥沙钵略可汗遣吐屯潘垤统治之。”《隋书契丹传》。

至唐代本属突厥之契丹部落背突厥归唐。各……贞观二年,其君摩会率部降唐,突厥请以梁师都易,唐不许。以后可突干又曾附突厥。

三、契丹与靺鞨、室韦的关系

契丹之东北为勿吉、靺鞨,北魏时勿吉朝于北魏时路经契丹《魏书契丹传》。隋时靺鞨西北与契丹相接,互相劫掠,隋高祖诫之,使者谢罪《隋书靺鞨传》。契丹习俗与靺鞨同。

契丹西北为室韦,据《魏书失韦传》:“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室韦与中原交往,必须通过契丹族居住区,因此室韦与契丹族早有交往,但并无族属关系,至辽建国后,契丹始不断征室韦,掳掠室韦种人为奴,并迫使室韦各部向契丹人贡纳。

四、契丹与高句丽、渤海的关系

契丹和高句丽的关系,见于文献记载的不多,最早见于史籍是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378年),契丹攻打高句丽的北边,攻陷它八个部落,以后高句丽广开土王元年(391年),高句丽北伐契丹,虏男妇五百人。《魏书契丹传》又记载了,北魏太和三年(479年)高句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在契丹北)以分之。契丹惧高句丽侵轶,有万余口南造附于北魏。其他部分可能迁居东北。北齐末契丹复为突厥所逼,又以万家寄于高丽。《通鉴》载此事于梁绍泰元年(555年),时突厥木杆可汗“……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咸服塞外诸部,其地东自辽河,西至西海,长万里”《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至隋代,据《隋书契丹传》:“契丹别部出伏等背高丽,率部内附高祖纳之,安置于谒奚那颉之北。”

后隋攻高丽,契丹出兵助之。

渤海是契丹的东邻,渤海建国前粟末靺鞨曾与契丹同居营州(今朝阳)附近。契丹李尽忠反唐,靺鞨不予支持,东奔保阻以自固。渤海建国后,以扶余府扞契丹,“常屯劲兵扞契丹”《新唐书渤海传》。公元9世纪,渤海占辽东,契丹更与渤海土地相接,常有吞并之志。契丹与渤海力战二十余年,夺得辽东《契丹国志》卷十;《辽史太祖纪》。,因此辽太祖称渤海为世仇,于公元925年攻灭渤海《辽史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