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15215700000024

第24章 凿壁借光(7)

1.帕梅斯,传说中帕拿斯山上的一条神河,缪斯的散步之处。

2.赫利孔山,传说中位于希腊玻俄提亚,是阿波罗和缪斯女神的圣山,那里有他们的神庙。山上有希波克瑞涅泉(马泉)。

3.弗朗索瓦·高勒特(1628—1680),当时的一位穷困潦倒的法国诗人。

4.贤明的君王,指太阳王路易十四。

5.班赛拉德(1613—1691),法国诗人,先后受到黎希留和马扎然的保护。写过悲剧《克莉奥佩特拉》、《墨莱阿革尔》。但最使他出名的,是他为宫廷芭蕾舞《夜之芭蕾》、《维纳斯的诞生》所写的脚本。有诗作《约伯十四行》。

6.赛格莱(1624—1701),法国诗人。著有传奇小说《贝冷尼采》、诗歌《牧歌与阿提斯》。

但有哪位幸运作者,以《埃涅河斯纪》新篇,

把这一位阿尔喀德引领到震颤的莱因河岸?

哪一支精妙的里拉琴,弹唱他的功勋,

再一次使岩石移动,树木前行;

歌唱暴风雨中神智狂乱的巴塔维亚人

为避免没顶之灾,放入海水淹没了自身;

讲述马斯垂克地下埋葬整营的士兵

是在赫赫太阳王的可怕攻击下丧生?

然而,正当我将新的荣耀叙谈

这迅捷的胜利者召您前往阿尔卑斯山。

多勒和萨兰拱手屈服,已被攻占;

贝藏松在雷霆击碎的岩石上冒着烟。

何处有强大的将士,他们致命的联手

筑成一道道堤坝,能抵御这浩荡洪流?

难道他们幻想以逃跑的方式将他阻止,

又厚颜无耻地夸耀善于躲过他的打击?

多少堡垒被摧毁!多少城市被攻克!

多少光荣的战果争先恐后地汇聚!

作者们,为歌唱这些,你们要激情倍增:

这主题不是平庸的努力所能完成。

而我,迄今还是从讽刺诗中吸取养分,

目前尚不敢操弄喇叭和里拉琴,

可是在这光荣的领域,您将看见

我会用我微薄的声音和见解给您鼓劲,

我会给您忠告,这是从前在帕拿斯神山

我的年轻缪斯从贺拉斯那里得到的心传;

我会辅助您的热情,振奋您的精神,

远远地把桂冠和奖赏给您指明。

但也敬请您原谅,作为忠实的观察者,

我满怀善意的热忱责备您的平淡之作,

有时从足赤纯金中挑剔出瑕疵,

攻击粗鄙作者的缺点,不遗余力。

批评家有些不合时宜,但常常不可或缺,

与其八面玲珑,他宁可敏于苛责。

注:

1.《伊尼特》,维吉尔的史诗。

2.阿尔喀德,希腊传说中的英雄赫拉克利斯的别名。“这一位阿尔喀德”,指路易十四。

3.巴塔维亚,荷兰的古称。在当时法、荷战争中,荷兰人为保全国土,放开海闸,以海水阻止法军的进攻。

4.马斯垂克,荷兰城市,坐落在梅斯河上。布瓦洛此处所指的史实是,1673年路易十四率大将达达尼昂和伏邦围困马斯垂克城并将其攻下。实际上,直到1748年,该城才被法国人占领。1794年并入比利时,1830年之后又改属荷兰。

5.萨兰,汝拉区的一个要塞;贝藏松,弗朗什-孔德区的首府,二者分别于1673年和1674年被法军攻占。

附记:

全诗1100行,译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校定于2009年8月。

译者陈刚,男,1962年生,湖北鄂州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理论刊物《青年论坛》文史编辑。布瓦洛《诗艺》系从法文译出,初译完成于2007年元月,几经校正修改,定稿于2009年9月。译文曾于2006年12月在凯迪网络“原创文学”分段贴出,后因网上出现剽窃,故译文全部完成后只贴出前三章即止;此不完全的前三章译文,同时贴在译者的博客上。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张江南博士曾在此文翻译过程中与译者相切磋,并给译文特别是相关注释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译文的校对和修改,得到了海南大学杨国良教授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Bach

ByStanleySadie

巴赫

(英)斯坦利·塞迪耶著

杨国良译

Betweenthemiddleofthesixteenthcenturyandthemiddleofthenineteenththereweremorethan80musiciansinGermanywhoborethenameBach.TheareainwhichtheychieflylivedwasLutheraninfaith,governedinsmallregionsbyducks.Musicallifeflourishedatthecourtsofthelocalnoblemanandincivicinstitutions—thechurches,first,butalsothelocaltownbands.Thegreatestmemberofthefamily,JohannSebastianBach,wasbornon21March1685,thesonofatownmusicianofEisenach(trumpeteranddirectoroftheband)whohimselfwasthesonofamusician.

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德国以巴赫命名的音乐家超过八十位。他们主要集中在德国中部一个名叫图林根的乡间,那地方笃信路德教,由公爵分管。音乐生活在当地贵族宫廷和市民组织中均十分盛行——后者既包括教会,也包括当地市镇乐队。巴赫家族中最负盛名者当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六八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在爱森纳赫出生,父亲是小号手和乐队指挥,祖父也是音乐家。

J.S.BachbeganhisschoolinginEisenach,butwhenhewasninehismotherandfatherdiedandhewenttoOhrdruf,wherehiselderbrotherwasorganist,attendingschoolthereuntilhewas15.ThenhewenttonorthtoLüneburgtoaboardingschool,freetoneedyboyswithgoodvoices;hetraveledtoHamburgtohearJ.A.Reincken,theseniorandmostbrilliantorganistoftheregion.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爱森纳赫发蒙。九岁时,父母双亡,他只得去奥得夫上学,一直到十五岁。他的哥哥是那儿的风琴手。接着,他去了北方吕纳堡的一所寄宿学校,那儿对于有良好发音条件但需资助的孩子们是免费的。其间,他曾旅行去汉堡聆听赖因肯演奏,赖氏是当地最出色的资深风琴家。

In1702BachleftLüneburg.Appointmentsasorganistwerenormallyopentocompetition:Bachappliedforone,wonit,andwasofferedthepost,butthelocaldukeintervenedandappointedanolderman.BachsoonfoundapositionatWeimar,as“lackeymusician”(servantwithmusicalduties).Afterafewmonthsheobtainedabetterappointment,asorganistoftheNewChurchinArnstadt.Thiswasaminorchurch;Bachdidnotstaylonganddoesnotseemtohavebeenparticularlycontent.Hewasoncetoldthathisworkwasunsatisfactory—hegotonbadlywiththestudentsinthechoirandfailedtorehearsethemproperly.SoonafterthathewasgrantedleavetogotoLüneburg—some250milesaway,ajourneyhemadeonfoot—toheartheeminentorganistBuxtehudeplay;heoverstayedbyalmostthreemonths.Againhewasintroubleonhisreturn,notonlyforhislongabsencebutalsoforhisstillunsatisfactorywork;theauthoritiesnowcomplainedthatheintroducedstrangenotesandelaborationsintothehymns,makingthemdifficultforthecongregationtofollow.Andhewasintroubleforbringingayoungwomanintothechurch.

一七○二年,巴赫离开吕纳堡。要成为风琴手,通常须通过比赛选拔。巴赫申请一次这样的比赛,并取得成功。可当地的公爵横加干涉,录用了一位年长者。不久,巴赫在魏玛找到了相当于“乐仆”的差使。几个月后,他又在阿恩施塔特找到稍许好一点的差使,当新教堂的风琴手。教堂不大,巴赫没待多久,看样子也不怎么满意。一次,他被告知,自己的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与唱诗班的学生关系不合,排练也不得法。很快他获准去吕贝克——一个大约二百五十英里外的地方,他是徒步去的——听布克斯特胡德演奏,多待了近三个月,回来他又有麻烦了:一则是他缺勤的时间太久;二则还是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堂管理层开始抱怨他把古怪的音调和复杂的旋律引进圣歌,会众徒难以跟上。况且他还把一个年轻女人带进教堂。

Bachwassoonlookingelsewhereforapost,andin1707hesuccessfullyundertookatrialfortheorganistshipoftheSt.BlasiusChurchatMühlhausen,about35milesaway.ThatyearhemarriedhissecondcousinMariaBarbaraBach.ButhisstayatMühlhausenwasshort:thepastorwasastrictPietistwhoobjectedtoanybutthesimplestmusicinchurch.Thecongregationtoowasconservative.Again,thiswasnoplaceforayoungmusicianwhosebrainandfingersteemedwithnewandimaginativeideas.SowhenhereceivedaninvitationtobecomecourtorganistatWeimar,thefollowingsummer,heatonceaccepted.Bynowhewasanauthorityonorgansandhewasaskedtoseethroughtherebuildingoftheinstrumentathisoldchurch.

不久,巴赫到别处谋差事。一七○七年他顺利通过选拔,在大约三十五英里之外的米尔豪森的圣·布拉斯教堂得到风琴手一职。那年,他娶了第二个堂妹玛丽·巴巴拉·巴赫为妻。可他在米尔豪森也没待多久,牧师是一个严厉的虔信派信徒,教堂里只允许用最简单的音乐。加之会众也很保守,对一个脑子和手指充溢着新鲜想法的年轻音乐家而言,这地方又不合适。因而当他翌年夏天收到去魏玛宫廷当风琴手的邀请时,立马就接受了。这时候,他已是风琴演奏的权威,并应他所任职的那座古老教堂的请求,负责全程监督乐器改制事宜。

HispostatWeimarwashismostimportantyet.Thedukeadmiredhisorganplaying,andseemstohaveencouragedhimincomposition.ManyofBach"sorganworkswerewrittenthere.

在魏玛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公爵钦佩他的风琴演奏,也好像鼓励他作曲。巴赫的不少器乐作品就是这一阶段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