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15215700000009

第9章 海南文史(8)

2006年夏,海南省民族学会自北京拍摄萨维纳《海南岛志》(MonographiedeHainan)原书数码照片,年底始得拷贝一份。初读一遍,感觉珍贵异常。以往所读海南史志,多辗转相抄,缺乏实地调查,令人生厌。此书对海南地理人文及黎区风土人情的记述,材料皆实地调查得来,属第一手资料。萨维纳以52岁之龄,在当时落后条件下艰苦跋涉,跑遍海南岛,唯此求真求实态度,令人钦佩。

周伟民、唐玲玲二教授,积极鼓励我翻译此书,以飨读者。于是把手头的活放下,把《海南岛志》译出来,对地名、人物、历史事件等加以注释,并加上小标题,以利读者阅读。

本书译完后,意外得到当年与萨维纳同行的黄强将军所写《五指山问黎记》。黄著与萨书第二部分内容相当,可互相参照,因而使注释更加完整。

我们应该感谢萨维纳、黄强两位先贤,由于他们的坚韧和勤奋,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当时海南岛地理人文的珍贵记录。

我也感谢陈刚先生,他仔细比对原文,纠正了许多错误。当然,译稿中的其他错误都由译者负责。

1885年7月18日写给安妮的信

宋耀如

Plymouth,N.C.

July18,1885

Itdidnottakemeverylongtofindoutthewriteroftheletter.Thelanguageofaperson,isapartofthatbeing;soIdidnothaveanyguessingtogothrough.AssoonasIsawthehandwriting,Iatoncerecognizedtogothrough.IttookmethreedaystogofromDurhamtoWashington,inwhichtimeIcouldhavegonetoNewYorkcityandback.IhadverypleasanttimeatWashington,althoughIknowbutafewgirlsasyet.Theysaytherearesevengirlstooneboy.Andsomeofthemareverybeautiful,IhavefalleninlovewithMissBell.Don"tyouthinkthatistoobad?ForIhavetoleavemyheartinWashingtonandIgotoChina.

Thereisn"tanydangerofmyfallinlovewithoneofUncleR"sdaughters;MissJennieisengagingtoayoungfellow,heisonlysevenfeetand9inchesinheight,andMissRosaistooyoung,forsheisonly15andhasgonetohersister"stospendsummer.Soyouseethere"snochanceformetofallinlove,ifIwantto.Isupposeyouareinsomewhere,whereeveryoumaybeIhopeyouarehavingnicetime.MissAnnie,ImustconfessthatIloveyoubetterandmorethananygirlatDurham.Don"tyoubelieveIdo?Ihaveexhibitedmyaffectionbywritingtoyouthroughletter.IamspendingafewdayswithRev.Mr.Ware,whowasaschoolmateofmineVanderbilt.Heisaniceyoungman.

IcameherelastWednesday.IshallleavePlymouthnextMondayafternoonforWashington,andfromthenceIwillgotoGreenvilletovisitanotherschoolmateofmine.AndfinallyIshallproceedtoKenansville,inDuplintovisitMrs.Farriorandwilldeliveralectureandpreachthere.Pleasegivemykindestregardstoall.

Pleaseletmehearfromyouagain.DirectyourlettertoWashingtonincareofUncleRicaud.Pleaseinterpretthisword“Allls”forme.

Yours

Charles

北卡罗来纳州普利茅斯

1885年7月18日

写信的作者是谁,我没多久就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因为话如其人,所以我没怎么猜就晓得了。我一看见那些手迹,就知道是谁。从达勒姆到华盛顿要用三天时间,也就是到纽约行个来回这么久。在华盛顿的日子很美好,迄今我还认识了一些女孩子。据说,在这里女孩子和男孩子的比例是七比一。这些女孩子中,有一些长得很好看,我还爱上了贝尔小姐。你不觉得这样很糟糕吗?因为我不得不把心留在华盛顿,然后又要回到中国去。

爱上R叔叔的女儿并不怎么可怕。珍妮小姐的心完全在一个小伙子身上,他个头才7英尺9英寸高(约2.36米,此处“才”,也就是原文中的“only”大概是作者误用词,或者作者有意戏谑——译者注),罗莎小姐太小了,她才15岁,而且还去了姊妹那里度过这个夏天。所以说嘛,就算我想爱谁,也没有机会呀!我猜你现在应该在哪呢?不管在哪儿吧,我都希望你能度过美好时光。安妮小姐,我必须坦诚说,达勒姆的姑娘中,我最爱的就是你。你难道不相信吗?我的感情可都写在了我的信里了啊。我这几天和维尔牧师在一起,他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校友,一个不错的年轻人。

我是上周三来到这里的,会在下周一的下午离开普利茅斯,启程去华盛顿,还将到格林威尔去拜访我的另一位校友,之后继续前行,最终在杜普林的基南斯维会见法里奥尔女士,在那里我还会有一次布道说教。请帮我问大家好。

期待你再次来信。收信地写华盛顿,可由里考得叔叔转交给我。

还请帮我解释一下“Allls”是什么意思。

你的

查尔斯

(新源译石川校)

校后记:

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1863—1918)实乃海南文昌地道的农家子弟,12岁离开海南去美国接受美国斯巴达—基督教教育;1886年回上海传道;1887年与徐光启的后人倪桂珍结婚,生三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男(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开启人类历史长河里光耀千载之巨族。我们正以“中美文化教育的碰撞与融合: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现代教育理念研究”为题作精细的个案研究。第一卷已刊发1884年4月24日宋耀如写给安妮的信。英文信函均由周伟民教授提供。

摛文铺陈一字成彰

——庄严、理性、神秘的骈文和汉字

李荣南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古典文化合理精神内涵的传承,形式还在其次。中国古典文学的典型精神是中国古典诗辞歌赋的理想。古代韵文(包括散文中的音律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形象思维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个原因是汉语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经过历代大家的磨炼砥砺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中国经典语言文字的“个性”——鲜明,精准,让不同时代的理想与认知感受到同样的血脉澎湃。

中国古典文学总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其表露出来的传统原“炁”,无论是庄严、理性还是神秘,都令人惊叹!汉语古典诗词歌赋,凭借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穿越各自历史时期的文化时空,始终保持其莫测高深、古朴厚重的艺术格调,为国史不同时期的人文智慧提供借鉴,实在是天道眷顾。历史是一面镜子,古典文化是历史的审美窗口,而形式是艺文发展过程窗口中表现“这一个”的不能抹杀的痕迹。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要靠传承和创新来实现,不能靠简单的“否定”或“肯定”来评判。怎样传承,传承什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文化发展问题!

一、骈文乃“中国式”吟诗作赋之“基础”

论道中国古典文学,不能不提汉字和骈文。从音律和对偶的角度看,骈文是用古汉语语言文字表达文义的一种基本审美方式,是“中国式”吟诗作赋的“基础”。在中华早期文献如周易、诗经、楚辞等文中就开始呈现出鲜明的骈文个性,更不用说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一直到近代的楹联艺术,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商汤王洗澡盆铭文》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原《离骚》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萧统《十二月启》之“批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氏之两卷,恍惚怀中”;王勃《滕王阁序》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水调歌头》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传世名句,虽相隔几百上千年,究其本质,均以汉语言的自然肌理为脉络,前后呼应,对照出句,由粗到精,不乏明显雕琢、刻意对仗之痕迹。这些文字虽风格和内容前后有很大变化,不同程度带有各自时代的特点,但都保持了追求四六句式的外在形式,这就是汉语文字骈化进程中,兴替转换对语言主流审美意识一种近似病态的苛刻。

近代优秀楹联文字,更是将这种骈俪化美文浓缩为“牌扁臻文”:清代赵藩《成都武侯祠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极尽骈文对偶、用典艺术高度概括之能事,方寸之间,意境宏大。字才三十,勋德道尽。褒扬了叙述主体无与伦比的攻心智慧和统治理念,说事理论,落地有声,同时给后来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实属用有限文字,托起无限联想一类美文典范,让人体会到了文字艺术感召的无穷魅力和空灵,在某种意义上企及到了审美极端的一种至“善”至“酷”阈界,说其代表了楹联艺术的最高成就不为其过。然针对我们这篇文章的论述主旨,此联从形式到内容都肯定了作者审美模式选择的成功。

骈文在六朝时期达到形式上的顶峰,代表了对偶文的典型形式,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汉语文化的审美演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骈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书面语言的文学现象,具体到视觉上,就是汉字对仗有序的排列组合方法,唯以四、六句为主的文字结构。骈文又是一种形式重于表达的文体,它的观赏性高于适用性。因此,对于注重民生的中国主流社会,历史上反骈俪化的呼声时有发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汉语单音、象形、具声韵、平仄等特性对骈文形式的形成有着不以社会意志为转移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得反骈俪化就是在最为严厉的唐宋古文运动时期众多的作品中,也仍然不乏骈俪化的名篇名句。古文运动主要领袖人物之一的欧阳修,其代表作《醉翁亭记》文风婉约兼具阳刚之美,可谓古典“散文”之典范。然通篇读后,尤其是对其中那些对仗工事,不乏骈文化句子的感悟,会发自内心地产生淋漓畅快、回味无穷的撼动。试想《醉翁亭记》行云流水,“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云云,不独如此,何以说事跻身文典?

二、摛文铺陈一字成彰

汉语这种象形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产生对偶式韵文体的诱因。汉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为审美效应而产生的文化载体。书法艺术注重字“形”,骈化文注重字“矩”。古今文章,一旦把表现形式放在审美主流意识之上,对文学形式美的追求就成了对音律、对偶等骈文化的应用。汉字浩如烟海又简洁凝练,用其量,可以恣意汪洋,摛文铺陈;求其臆,可以举一反三,一字成彰。从典型的古典文式至现代汉语形式,都程度不一的存在文字结构骈化现象。中华代表性文体中,或多或少,或隐或显,都有平仄、押韵、对仗等状况发生。六朝时发挥到顶峰的这种音律感极强的对偶文体,始终是汉语审美的一种自觉,它们给词句表达带来的畅快淋漓的美感,是不能抹杀的。这也是中国文化持续发展必需借重古典的一个理由。

提六朝骈文不能不提徐庾体。徐庾体以骈文为重的是徐陵和庾信。二人早年仕梁,风气继承父辈,文辞微妙,靡丽用典。庾信后因出使被滞留北周,文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哀江南赋序》、《玉台新咏序》分别是庾、徐极负盛名之作。庾信《哀江南赋序》:“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连用《庄子》、《史记》、《后汉书》等成语而不显痕迹,如同己出,使之在以四、六言为主的文体形式中韵散兼行,疏密能致,魁霸骈坛。而徐陵《玉台新咏序》艳美无束:“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千户万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魏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阅诗敦礼,非直东邻之自媒;婉约风流,无异西施之被教。”用典绮丽,想象丰满,让人遐想不已。此外,鲍照的《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江淹的《恨赋》、《別赋》等等都是骈文精品,其中不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最能表现骈文华丽和美艳的句型。拭掂骈文经典为汉语文字运用形式美的一面旗帜当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