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文坛名人
15218000000038

第38章 改变了当代戏剧走向的文学巨匠——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年)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1927年贝克特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期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诗作《婊子镜》;评论集《普鲁斯特》;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和《第一次爱情》;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长篇小说《莫菲》《瓦特》、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如此情况》及《恶语来自偏见》等。

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0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哑剧I》《最后一局》《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II》《呵,美好的日子》《歌词和乐谱》《卡斯康多》《喜剧》、电视剧《迪斯·乔》等,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