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土楼旧事
15223400000004

第4章 崇文重教

标宸公自大坝开基以来,一直以农林业为生计,开田修圳,种植稻谷、地瓜、蔬菜;山上植树种竹,发展造纸业。至清乾隆年间,部分村民往南洋谋生,由于不识字制约其商业发展,他们白手创业,历尽艰辛,略有节余则回乡办学。当时的私塾有坑角镜澜斋、内新屋培兰斋、外新屋养心斋、上新楼帜昌庭等。学校聘请外地先生教育孩子们读书识字。自清嘉庆至宣统年间,中进士考取秀才的共有二十多人。如第十五代孙景芳,第十六代孙立昌、南昌、垒昌、万昌、桂福、桂龙、桂万,第十七代孙坤盛、永年、永祥、永安、鼎三、荣章、滚开、闪开、顺直、顺永、顺养、顺德、顺振、顺裕,第十八代孙崇腾、崇柄、崇柱……他们学成之后,有往南洋经商发大财,有为朝廷办事坐县堂,有在家乡从事教育再培养人才的。村民不再受没文化之苦。

民国初期,办学之风更盛,当时孙中山提倡新生活与办学相结合的西方模式。开设国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景芳公创办培英学校,温清公创办群英学校,超宏公创办聚英学校,三校学生计300多人,名列南靖县之冠。煜开公还在曲江创办嘉煌中学,曾召开永定、南靖、平和三县学生运动会。学子们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他们中有一批批考上中学、大学,学成后为国家效力。如承俊黄埔军校毕业任“国民党军政部”上校,君武任“国民党空军训练团”总队教官,俊民“中央军校”毕业任河北机械化部队营长、存军任福建省政府专员。从事教育事业的有崇礼、国景、荣谷、俊如、鸿栋、庆忠、荣榆、荣康、鸿修、承武、星煌、承台、荣守、崇智……他们都为土楼人家树立了榜样并做出贡献。

土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一如既往重视教育,学龄儿童不分男女,一律入学读书。20世纪50年代在窠头学的听泉居设小学,还办夜校,提高村民知识文化水平。当时大坝小学只设一至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到曲江中心小学就读。1957年华侨顺畴公捐资创建大路下(大坝与塔下之间)塔下小学,共有教室三座六间,办公楼、大礼堂各一座,还有大操场等设备完整的小学,把大坝、塔下两间小学并在一起为六个年级完小,有学生200多人。同时顺畴公与荣汀公合资创建曲江华侨中学。改革开放后,华侨踊跃回乡捐资办学,建有明昌教学楼、秋光教学楼、荣汀学生宿舍楼、荣汀教师宿舍楼、曲江中学实验楼、南靖县图书馆等等。土楼孩子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在家乡就读更为方便,条件也更为优越,他们勤奋苦读十几年后考上大学的不下百人。

为鼓励村民从学,以前设有儒租,规定村民凡考取秀才者则可以领取儒租作为继续学习之费用。1986年后设立德远堂教育基金、张秋光教育基金和张荣汀奖学基金。基金会每年发放给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及考上中专、大学的学生,勉励他们认真读书,成为国家栋梁,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