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农民心理保健手册
15235600000010

第10章 第九讲 外出务工 自我关怀

一位农民工自述:“我是一名外来农民工,本想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多挣点钱,可沉重的劳动,脏乱差的生活条件,加上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让我整天心情沉重,高兴不起来。现在我在外打工已有4年,虽靠卖苦力挣了些钱,可我的心情却越来越差,除了干活,整天就是焦虑不安,自卑,不愿与人交往,甚至产生一些令我自己都害怕的念头……”

为了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提高自我,我国当前约有1.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谋求发展,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来到城市,有的从事房产建筑工、城市清洁工、环境保护工、绿化养护的苗木工,有的成为钟点工、保姆、厨师、服务员、家庭装修工,还有的潜心学技术,慢慢做上了企业、公司的技术骨干,成为白领一族。

据统计,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净价值大约为17000元。试想,如果一个城市一年有100万农民工务工,为城市做的贡献是多少?是170个亿!另一材料显示,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劳动收入达5000多亿元,占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1/3.

因此,可以说,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的繁荣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来自于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离乡背井的孤独,给许多农民工的心理蒙上了阴影,就像开篇那位农民工一样,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表现

(1)跟城里人打交道,过于自卑、封闭,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

(2)人际交往对象和范围过于狭小,局限于自己的老乡、工友之间;虽常年在城里打工,却在城里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

(3)提心吊胆,担心会受到来自工头、工友、商贩、警察等的不公正待遇;经常无缘由地紧张,担心自己今后无法生活下去。

(4)生活方式单调,白天忙于生计,晚上无所事事,长年累月重复着干活―吃饭―睡觉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文化娱乐活动极其匮乏。

(5)长时间打工,易心理疲劳,浑身无力,困乏,没有食欲,工作效率下降,烦躁易怒,容易大动肝火等。

(6)面对压力,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有的将自己封闭起来,对亲戚朋友不理不睬,有的则借酒消愁,甚至寻衅闹事。

(7)遇到刺激,诸如上当受骗、感情受挫、经济纠纷或追讨欠薪无果,有可能铤而走险,用破坏城市公共设施、群殴、自杀、自残等极端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怨恨、仇视或报复情绪。

(8)有的人心理不平衡,可能发生偷窃、抢劫、绑架等劫财违法行为。

(9)夫妻两地分居,性的需求无法满足,产生性压抑感,有的人整夜睡不着觉强忍着,有的拼命干活发泄、喝酒麻醉自己,有的以婚外情、看黄色录像,或者以性犯罪(如强奸、偷看、露阴)、找“小姐”等方式来发泄性欲。

心理原因分析

1.遇到压力,缺乏恰当的缓解渠道

从农村来到城市,城乡差异的冲击、工作的压力、脏乱差的生活条件,农民工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以往生活习惯等的制约,多数农民工在面对压力时是强忍着,或是故意忽视,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向周围的人诉说,自己则悲观失望,郁郁寡欢,压抑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并不能消除不良情绪,反而使其沉积在内心,造成更大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倦怠和心理疾病。消极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并且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才是面对压力的关键。

2.精神生活匮乏,娱乐需求难以满足

农民工白天忙活了一天,疲惫不堪,晚上特别渴望能够放松放松,但工棚里往往没有书报电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也缺乏其他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靠聊天、打牌、四处闲逛来放松,少数人寻求感官刺激选择了酗酒,赌博,看低俗、暴力、色情书报和录像,个别人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受条件限制,正常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性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与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求一样,都属于人正常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农民工年龄一般都处于18~50岁(处于性活跃期),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0%以上。有调查显示,已婚农民工夫妻性生活频率及所占人数比例为:15%的人为3次/周,23%的人为1次/周,15%的人为2次/周,没有的占15%,记不清的占32%。可见,由于工作的需要,将近一半的与配偶两地分居,这就使得农民工正常的性欲无处释放,性压抑已经成了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

心理专家支招

赵亮家庭贫困,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1998年21岁的赵华到某建筑公司打工。凭着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和淳朴正直的品格,他不断赢得师傅、工友和单位的信任与赞誉。几年的努力后,他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带动近百名农民工走上致富的道路。对于新工友,他手把手教规矩、教技能,将自己的“绝活”教给对方,还自己掏钱给返乡过年的工友们包车。有人说他“傻”,有人劝他“做事不用太完美”,他说:“我这是将心比心。我是农民家的儿子,我了解农民的辛苦。到年底了,一家人都盼着呢。我做的这些不算什么。”

外出务工虽然辛苦,但像赵亮那样乐观、勤快、好学的话,也会有很多收获,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事业中去,我们为农民工朋友提供以下方法可借鉴:

1.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职业技能知识,掌握一技之长。①积极参与家乡政府组织的上岗前职业培训;②积极参加打工单位的内部培训;③向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尤其是那些进城务工比较成功的人;④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民间传统工艺和传统产品的价值;⑤通过自己刻苦学习、钻研专业书籍,自学成才。

(2)学习法律法规,用法律保护自己,用公民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进城务工的朋友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防止上当受骗,养成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另外,还要积极学习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城镇生活常识等,增强自身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3)学习安全常识。外出务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尤为重要,这主要包括劳动安全与交通安全。工地上高空作业、工厂里的机器设备、路上的交通都有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不可掉以轻心。

2.及时疏导负面情绪,保持健康心态

(1)推迟动怒时间。当控制不住情绪要发脾气时,可先在心里数15下,再发怒。下一次数30下,不断延长动怒的间隔时间。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①痛快地喊几声、无拘无束地唱歌,都是宣泄内心积郁的好办法;②哭一场,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的能量,调节机体平衡;③向亲朋好友倾诉,找人倾诉烦恼、诉说衷肠,不仅可以舒畅心情,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开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④进行剧烈的运动,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试试通过跑步、干活等体力活动改变不良情绪。

(3)把受挫产生的不良情绪转化为提高自我、改变命运的力量,将精力凝聚到学习、工作或关爱家人的生活中。

(4)增加幽默感。笑是一剂良药,可以消除抑郁的心理,对不良情绪起到调节作用,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3.寻求生活乐趣,丰富打工生活

(1)积极参加当地的工会、协会组织,在与他人交往、相互学习过程中增加归属感,结识新朋友。

(2)空闲时间读读书、看看报、听听广播,了解时事新闻,吸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

(3)多与老乡、工友、工头交流思想,倾诉生活中的苦恼,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排解远离家乡的忧愁。

(4)空闲的时候,约上几位工友,换件干净、休闲的衣服,到周围的景点、公园、商场、书店逛逛,享受自己亲自参与建设城市的公共资源,感悟城市的现代化、都市化以及城市文明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

(5)经常与家人沟通,掌握家庭生活情况。尤其是安排好妻子(丈夫),定期回家探亲或来工地探亲,平时可以通过自慰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4.加强团队协作,获得社会支持

(1)跟朋友、老乡多交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工友们应彼此体谅、互相帮助,绝不可因地域不同、性格差异、利益分配导致相互排挤,甚至打斗;与工友观点不同时,委婉地提出建议,尽可能不否定对方;与工友友好相处,结交几个好朋友,但又不搞小团体。

(3)与老板、包工头交往时,应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一味地逢迎,勇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但不固执;当自己的利益明显受到伤害时,要敢于说出口。

(4)保持淳朴、诚实、自尊、自信的心态,自然地与城里人交往。

5.增进亲人沟通,不忘留守家人

(1)外出务工前,妥善安排好家里的农活和日常生活,可请求邻居或亲戚帮助。

(2)在外务工期间,要定期与家人进行联系(以打电话为主),一来给家里报个平安,二来了解和掌握家里情况。

(3)在老人、妻子(丈夫)、孩子等过生日或是重要节日(春节、中秋等)的时候尽量抽空回家探望。根据经济承受能力,适当买点礼物。

(4)与家人在一起时,要尽量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农活,在沟通交流中尽快消除外出务工带来的与家人的陌生感。

(5)在外务工有了收入,要记得在经济上支援留守家人,最起码要维持家庭的正常支出。

农民工

姜明霞

在中国有一个群体,他们是农民却远离自己的土地,,他们是工人却不能名正言顺,于是他们被乡村和城市边缘了他们就是农民工。

他们住的地方最脏乱,他们吃的饭菜最便宜,他们的活干得最辛苦,他们挣的工钱最低廉,他们用力量托起高楼大厦,他们用勤奋清洁大街小巷,他们用智慧经营商业餐饮,他们用灵巧加工机器零件,他们用被冻裂被磨成老茧的双手,营造着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没有他们正盖的大楼,要停止生长,没有他们GDP的增长会失去厚重,没有他们城市化进程会放慢步伐,农民工都市的一道风景,农民工人们心中升腾的敬仰。

――引自《党的建设》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