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农民心理保健手册
15235600000011

第11章 第十讲 留守家庭 互相关爱

陈大娘的儿子儿媳到外省打工去了,她既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孙女。孙女在作文中写道:“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她很想妈妈,但父母打工辛苦,不方便经常沟通。陈大娘不识字,只能管孩子的吃住,其他的无能为力。对于孩子的苦衷,陈大娘非常理解,谈起日常生活,陈大娘两眼充满无奈,她也觉得孤单。

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农村随处可见年迈的老人、体弱的妇女,还有眼里写满思念的孩子,由他们组成了一支“386199”(“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留守人群部队。陈大娘和她孙女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目前大约有1.2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和后辈命运,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或经商,留下近2000万不超过14周岁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或者独守门户独自生活,留在家中的老人常常是拖着年迈的身躯战斗在“第一线”上。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有2/3的已婚农民工没有与其配偶生活在一起,保守估算,留守农村的妇女不少于4000万(刘瑞芳等,2008)。

留守人群问题表现

如果说留守儿童的症结在于教育成长,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在于供养关怀,那么,留守妻子或丈夫的痛苦则是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婚姻生活的缺失。具体的表现如下:

(1)少数留守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逃学、上网、玩游戏、早恋甚至赌博等;

(2)部分留守儿童孤僻自卑,不愿参加学校集体活动;

(3)有的留守儿童敏感多虑,常感到恐惧紧张,怕考试,怕被老师提问;

(4)有一定比例留守儿童不愿和家长沟通、交流,对待父母冷漠;

(5)少数留守儿童嫉妒那些比自己表现好的同学,会当面挖苦对方或背地里搞恶作剧;

(6)留守老人除了照顾自己、照顾孩子,还要参与农活,加之身体日渐衰弱,往往负担过重,更加速衰老;

(7)留守老人多数时间膝下无子女照顾,又怕孙辈觉得唠叨,心里话没处诉说,时间不知如何打发,出现情绪低落,觉得生活没意思;

(8)留守妻子或丈夫多为家里主要劳动力,肩负着家庭内外所有事情,尤其在农忙时节更是起早贪黑,负担过重,易出现体力透支、身心疲惫的状态;

(9)农村留守人群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单一,一些留守妻子或丈夫参与地下赌博,输钱输物;

(10)留守妻子(丈夫)与对象长期分居,产生性压抑感,加之沟通联系较少,夫妻情感逐渐淡漠,出现裂痕,婚外情乘虚而入。

心理原因分析

1.留守儿童身心急剧变化,诱发行为问题

青春期的留守儿童身心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亲情的缺失,往往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落感,觉得没人疼,无人要。父母不在身旁会使他们感到周围不安全,会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留守儿童缺少的是情感的关怀和交流、困扰时候的支持和点拨、有行为问题时的觉醒和管理,加之与周围的成年人存在代沟,很多话只能深埋在心底,长期的压抑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以及伴随出现的诸多行为问题。

2.留守老人“空巢,又空情”,容易产生失落感

人到老年,体力和精力都会下降,渐渐地生活就需要别人加以照顾,而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失去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温馨家庭环境,形成了空巢家庭,渐渐地也会失去子女对自己生活、精神上的关怀,往往会感到寂寞、孤独,进而使留守老人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人如长期生活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中,可能会诱发身心疾病,导致性格的改变。长期生活孤独的老年人容易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如果再伴有躯体疾病的话,有可能会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3.夫妻两地分离,引发家庭“心理病”

在农村留守的妻子(丈夫),除了处理家庭生活起居、农事耕作,还默默承担着心理上的孤单、性需求的压抑及婆媳(亲子、翁婿)关系的处理。所有这些都会消耗自己的身心精力,需要得到别人尤其是夫妻对方的关怀、理解与支持。但由于外出务工,夫妻分居两地,无法经常沟通交流,渐渐地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往往会给夫妻关系带来隔阂,引发家庭问题。

心理专家支招

萍的丈夫到外省打工快3年了,丈夫寄回家的钱大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虽然丈夫在外,但她、女儿、婆婆组成的“娘子军”也不落后,做好丈夫的后盾。农闲的时候便是一家人忙碌的时节:女儿带着期末成绩和妈妈一起去给爸爸报喜,婆婆身体不便但也做了些衣服让媳妇给儿子带去,媳妇把儿子对老人的关怀带回了家……生活的辛劳总是免不了的,逢年过节有时还是会觉得冷清什么的,但是一颗相互“理解”的心,让和气常驻家人心头。

外出务工是为了脱贫致富,经营美好家园,前方作战,后方支援,左右携手方能达成家庭的发展目标,而家人之间的相互感激和祝福能让家庭成员的心不再有距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幸福。

1.晚年生活,温情依旧

老人虽然留守在家,但仍然可以把握生活的主动权,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余热,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留守老人可以参考以下方法,来拉近与外出务工子女的观念上的差距,减小代沟:

(1)做好心理准备

老人们需要明白: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属于谁,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快乐。尤其是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到外面的世界发展,成家立业,这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家庭的必然趋势。如果看到这一点,作为父母就会打心眼里为子女的成长感到欣慰。

(2)邻居老友,多串串门

老年人经常与朋友来往,比仅与家人在一起更有益于长寿。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假如长期生活在寂寞的环境里,可能发生身心疾病,而常和朋友交流、聊天,老人就会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萌发,即使有点病痛也会在聊天中“减轻三分”。

(3)积极学习,培养兴趣

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外界信息,获取新信息;培养健身的爱好,如老年健身操、太极拳之类;养花草、宠物,养一些花鸟鱼草或小动物以提高生活情趣。老人不妨饲养喜爱的动物,在关爱动物的过程中,调剂了生活,同时也让晚年的日子更舒心。

(4)老当益壮,发挥余热

积极组织、参加村委会的文艺活动;面对养“孙”难的问题,可以召集村上的老人或青年人一起相互交流照顾孩子的方法经验;为村上的发展出点子。

(5)做好家庭的“调解员”

老人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让老人及时觉察出家“氛围”的变化,老人还起到家庭人际关系“润滑剂”的作用,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建立家庭宽容和理解的氛围。老人如果发现家庭成员里有人情绪低落,心事重重,不妨选择时机与其聊聊天,也可以请远方打工的孩子给家人打打电话,多一些关爱,解除相互间的隔膜。

2.孩子父母,心心相连

亲情血浓于水的具体表现就是亲子关系紧密,外出务工的分离也可以转变为奋斗的“动力”,下面的这些方法可以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总会欠缺一份爱,作为家长就要事先可以告诉他(她):爸妈是永远爱你的,虽然现在没法经常见到你,但等放假了就可以去爸妈那里。爷爷(奶奶)等家人也爱你,他们会为你做饭,陪你玩,你要体谅他们。

(2)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关心他的一切。

(3)经常寄照片给孩子,请爷爷奶奶拿出旧照片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

(4)孩子可以每隔段时间去照张相片,写些心里话一并寄给父母。

(5)父母亲回家探亲时,尽量去孩子学校转转,向老师询问孩子情况,与老师多沟通,建立孩子的自尊心。

(6)过年过节时孩子写点“平安祝福的贺卡”送爸妈。如将交通安全的温馨提示语写在贺卡上,提示父母返乡时不要坐超员车、带“病”车等,期盼他们平安归来等等。

(7)孩子把自己的情感生活、学习情况、开心和烦恼的事写在日记里,父母也在日记里写下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在异乡打工生活的酸甜苦辣,并且定期将日记寄给对方,以增进沟通、交流。

3.两地夫妻,路远情深

中国网对中国留守妇女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妇女认为,他们的夫妻关系在丈夫外出务工后没有变化,有的夫妻关系甚至变得更好。还有研究表明:71%的留守妇女完全不担心丈夫在外会感情出轨,而丈夫对妻子信任的比例更是高达95%。(摘自:新华报业网。2009)

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丈夫外出务工前,夫妻双方会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家庭琐事而闹矛盾;丈夫外出务工后,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同时因为双方都能体谅到对方的辛苦与不容易而相互理解、相互挂念,使得夫妻感情变得比以前更好。

家庭是个大花园,外出劳作的丈夫(妻子)、留守家园的成员们都有能力让家园里的花开得更加绚丽。作为家园的主人――“夫妻”更是要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尝试通过这些方法来加深两地夫妻的情感:

(1)留守的一方可以学习一技之长,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2)为远在他方的爱人准备些贴心的小礼物,如冬日里的一双手套或是衣服;

(3)稳定自身的情绪,照顾好家里的老小,解决后顾之忧;

(4)家里农活不忙的时候,留守的一方也可以多探探亲;

(5)夫妻之间可以协商多长时间打一次电话,彼此相互安慰,说说悄悄话;

(6)保持联系、沟通,分享喜悦,分担忧愁,这是获得家人支持的一个妙方,这样不仅能增进夫妻感情,还能让两颗心紧紧相连,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在外务工,关爱家人

敬老无远近,爱幼有你我,夫妇互关爱,留守不孤独,甜蜜温情记心间。在外务工的人员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留守家人感到亲情温暖:

(1)委托亲戚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及孩子的日常生活;

(2)委托邻居照料好农活;

(3)按时将家庭所需的日常生活费用寄回家中;

(4)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人联络,增进情感;

(5)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意见;

(6)在老人、孩子生日、夫妻结婚纪念日以及各种节日的时候,提前打回去一个长途电话或是写封信问候。

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距离阻隔不了亲情之爱,暂时的分离是为了明天的相聚,有时我们需要体会分离才能懂得珍惜我们的拥有。”

“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无论我们相隔千山万水,还是天涯海角,父母之爱都系于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