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5239900000014

第14章 冲虚观的主要殿祠

冲虚观的主要殿祠有:

1.三清宝殿

在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尊神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尊简称“三清”,因而道家宫观的主体建筑,都是供奉三清的殿阁。千年古观冲虚观也不会例外,它的主体建筑就是三清宝殿。是全国六座著名三清殿之一。(全国六大三清殿阁为:北京白云观三清阁、山西永乐宫三清殿、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三清殿、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三清殿、四川青羊宫无极殿、云南昆明西山三清殿。)

在三清宝殿的神台上,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上清灵宝天尊居左;太清道德天尊居右。这座次显示玉清为首,上清次之,太清居后。这其中体现了中国道教发展史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道教最初尊老子为祖师,称之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为道家经典。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不断扩大,为了抗衡佛教三世佛的气派,道门中的理论家从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入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就是我国汉族传统的“三一”哲学,并为此推出“一气化三清”。“三清”就是“三一”哲学的象征。于是,道教先后推出了第一尊神元始天尊和第二尊神灵宝天尊,太上老君被尊为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理论家葛洪在他所著的《枕中书》中塑造出来的。他自称在“去月乙丑夜半,静斋于罗浮山……忽见一真人,自号玄天太真王。他令侍者执笔作记,口授《真言》付于葛洪。”葛洪巧妙地假托这个玄天太真王之笔,以岭南流行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为基础,综合了天文浑天说和秦汉以来流行的宇宙生成论,塑造出一个“能召诸天上大圣及地下神灵”的“元始天王”,它就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的前身。

元始天尊之名的来由,道家经典《太玄真一本际经》说是:“无宗无上,而独能以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出诸天上,故称天尊。”由此,元始天尊被尊为道教第一尊神。

上清灵宝天尊乃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他造构灵宝经,创立灵宝派。《真诰》记道:“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见《道藏》第20册)。《云笈七签》收录的《灵宝略记》道:“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葛孝先)。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

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灵宝君”。据《洞元本行经》所载:灵宝天尊的诞生真是神乎其神:“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算,结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丘。之所以称灵宝,是因为他急智多谋,“心遇有缘好学,请问疑难者,不吝训诲。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皆到。”

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老子。据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苫县人(今河南鹿邑东)。曾任掌管图书的小吏,著有《老子》一书。他首先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用“道”来概括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和规律,把“道”看作宇宙本源、本体和万物的本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起自无先,生乎妙一。”“阴阳生万物,万物有阴阳。”老子这种道的至高无上性及神秘性,成为道教理论的核心。于是,老子自然就被尊为道教尊神了。

据道家经典所云,神仙居住的天界有三十六重天。三清所居之天叫三清境。据说太清居住在第三十三重天,叫太赤天;上清居住在第三十四重天,叫禹余天。玉清住在第三十五重天,叫清微天。同时,他又可住第三十六重天,叫大罗天。能同住两重天的就只有玉清元始天尊这个道门第一尊神了。

端坐在冲虚观三清宝殿神台上的清代三清塑像,泥胎彩绘,外贴金箔,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慈祥中带有几分神秘的威严。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情姿态各不相同。他们的神态各隐玄机:居中的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昔二仪未分,溟渤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 的“无极世界”(见葛洪《枕中书》),一切都有待他这个第一尊神去开启;左边的灵宝天尊,双手捧一个圆形阴阳镜,半黑半白,象征刚从无极世界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右边的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纸扇,象征从太极世界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这是“道”的时空三世化“洪元”、“混元”和“太初”的人格与物象的象征。

冲虚观三清宝殿的三清塑像两旁,四位天师分两边肃立侍奉。他们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旌阳和萨守真,都是从凡人修炼得道的真君。

三清塑像两侧各有神龛。左神龛供奉的是轩辕黄帝,道教中的名号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是炎帝和黄帝,为此,中华民族又常自称为“炎黄子孙”。传说轩辕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个部落首领熊少典之子,因长居于姬水,所以姓姬。又因曾居住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也有传说其发明车辕,因而称轩辕黄帝。右神龛供奉的是太乙真人,又叫太乙救苦天尊。传说他是元始天尊十二个弟子中的第一弟子,法力无边,而又慈悲为怀。能化身无数,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在罗浮,有“跳鱼石鲤跃天池”的传说,说的正是太乙真人与八仙同游罗浮时,鲤鱼跃石,随他上天池的故事。宋代罗浮名道士白玉蟾曾写了《跳鱼石观鱼歌》的长诗,镌刻于跳鱼石上。诗中有“十丈晴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踯。锦鳞铁须红玉鳍,珠齿冰鳃紫金脊。群鱼群鱼听我语:太乙真人在何许?尚埋头角守污池,不展爪牙上星渚”之句。

三清宝殿门柱上悬挂着四副楹联。联曰:“宝殿巍峨,睹金相庄严,已接三清法界;天香漂渺,对玉容整肃,如游九府神宫。”“具极大神通,一气三清,拯尽四方黎庶;显无边法力,离龙坎虎,修成万劫金身。”“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然,生生还是无生!” 一联中说的“九府”即九天之府,泛指天上神仙居住之所。二联中说的“离”为八卦之一,象征火;“坎”亦八卦之一,象征水。这些联语既隐含无尽的玄机,又饱含深奥的哲理。游人到此,多会停步默诵这几副楹联,对后两联更是反复吟诵推敲,领悟其中玄机。

2.葛仙祠

葛仙祠在三清宝殿东侧。供奉葛洪、鲍姑夫妇。鲍姑名潜光,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精通针灸,善于以“越井冈艾”治疣瘤诸疾。后在罗浮山玉鹅峰采药时失足坠崖,“尸解得仙”,葬于罗浮山石子冈。民间传说其成仙后多在岭南一带为民众艾灸治病。《广州府志》记道:“葛先生炼丹地,尝有老妪采药其间,莫测其自来。问之,曰吾鲍姑也。忽不见。”《太平广记》也载有鲍姑在唐朝时将越井冈艾及针灸之术传给崔炜之逸事。

葛仙祠内,有两副清代楹联。那副木刻长联尤为引人注目。联曰:“神仙忠孝有完人,抱朴存真,功侔雨地参天,不尽衣裾成蝶化;道术儒修无二致,丸泥济世,泽衍药池丹灶,可徒遗履认凫踪。”此联既高度赞扬了葛洪将道教与儒学结合在一起,采药炼丹、治病救世的功绩,又记述了葛洪“遗衣化蝶山中舞”和鲍靓“履化双燕任往还”两个传说。

“遗衣化蝶”,说的是葛洪服食九转金丹之后仙逝。他的生前好友、广州刺史邓岳奔赴罗浮,已来不及见最后一面。下葬时,葛洪身上的道袍忽然裂为无数碎片,飘上半空,不久就化为五彩缤纷的大蝴蝶。此传说为《博罗县志》、《罗浮山志》等志书收录,《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在《禽虫典》中也记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古木丛生,时出彩蝶。世传葛仙遗衣所化。”清代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写道:“罗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化为衣。”

“遗履化燕”,说的是鲍靓在南海太守任上常夜临罗浮,与爱婿葛洪谈经论玄,同悟道机。道门中人见鲍靓来时,门无车马,只见一双燕子往返,感到非常奇怪,就在晚上张网侯之。当双燕飞来,他们张网拿下,一看,竟是鲍靓的一双鞋子。此传说也为《香案牍》、《南粤笔记》等书所载录。

明代葛仙祠,只供奉葛洪和黄野人,并无鲍姑。明代顺德人欧子建在《游罗浮山记》中写道:“谒葛仙祠,祀葛令洪。洪左立黄野人,右列哑虎。”近代重修之葛仙祠,才改为同祀葛洪夫妇。

冲虚观葛洪夫妇塑像

3.纯阳宝殿

奉祀道家祖师吕洞宾的“纯阳宝殿”,在冲虚观王灵官神像东侧,“葛仙祠”以南。

吕洞宾的姓氏及出生地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说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蒲州永乐县人(今山西永乐县),生于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他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据说由仙人钟离权点化成仙。吕洞宾才华横溢,但屡试不第。有一次在长安太平寺酒肆中,他偶遇一状貌奇古、道衣飘逸的老道士。酒席间与之攀谈,话甚投机。老道士见他才思敏捷,就请他题诗言志。吕洞宾大笔一挥而就。诗中写道:“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垂带布衣轻。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钟离权见吕洞宾颇有道缘,就十试吕洞宾,见他果有修道之志,遂授之炼丹之法及上真秘诀。以后火龙真人又授吕洞宾雌雄两剑,授之“遁天剑法”。自此,吕洞宾终日背剑游于名山大川,修道练剑,终于成仙。

吕洞宾名列八仙,排行第六。但在民间中,其名气却在其他七仙之上。他“剑术已成君把去,有蛟龙处斩蛟龙”,有“剑仙”之誉;他好酒贪杯,自称“鹤为车驾酒为粮”,又获“酒仙”之赞;同时他又诗才敏捷,《全唐诗》收录其诗词近三百首,因而又有“诗仙”之称。诗中大多表现其弃世脱俗、修身养性之志和“万里西风一剑寒”的剑侠豪情。《博罗县志》和《罗浮山志》收录其《寄罗浮道士》之诗,此诗也收录在《全唐诗》中。诗曰:“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山秋。饮余回首话归路,笑指白云天际头。”正因为吕洞宾集“剑仙”、“酒仙”、“诗仙”于一身,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敬重。供奉“纯阳吕祖”的殿堂庙宇遍布全国各地州县。道教全真派则奉其为北五祖之一,称其为吕祖。冲虚观早年就曾设“吕祖殿”,专门奉祀吕洞宾。

4.赤松黄仙祠

赤松黄仙祠坐落于冲虚观内正门右侧。供奉传说为地行仙的黄野仙。明人陈琏《罗浮山志》记道:“黄野人,葛稚川之弟子也。云稚川之隶。稚川栖山炼丹,野人随之。葛既仙去,留丹于石柱之间。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今肉身尚在世间,有缘者或遇之。”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中写道:“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地仙就是指未能上天,而只能长生不老、游戏人间的地行仙。宋代广东转运使孙载在《葛仙祠》一诗中写道:“九载功成驾鹤骈,空遗丹灶冷无烟。衣冠昔日犹埋冢,鸡犬当时亦上天。高步瑶池观日月,几经沧海变桑田。可怜黄野归来晚,留与人间作地仙。”后人常将黄野仙与浙江金华的黄大仙黄初平混为一谈。近代学者也颇有争议:有的说是同为一人,有的说是两码事。其实两者之间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东晋时期的名道,道众和民众心目中的仙人。黄初平“叱石为羊”的仙事和黄野仙的神奇传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只不过是流传的范围不同罢了。冲虚古观重修的黄仙祠,仍冠以赤松之名,也显示了其与赤松子黄大仙的渊源。

赤松黄仙祠供奉的是地行仙黄野人。祠门廊柱有两副草书石刻联,一联曰:“随在有知音,流水高山总入韵;畅谈唯好道,闲云野鹤总忘情。”另一联则写道:“师去丹留度归天外客;缘深圣显笑乐地行仙。”此联说的正是地行仙之事。而祠门对壁泥塑壁画中,“野鹤闲云无挂碍,青山绿水任逍遥”一联,最能写尽地行仙游戏人间的惬意。一般寺观供奉的神像全是正襟危坐。或肃穆庄严,或威风凛凛。唯独赤松黄大仙祠供奉的黄大仙神像,却是披发过肩,双手抱膝,侧身斜视,放荡不羁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黄野人成仙后,游于罗浮,成为一个有求必应的活神仙。在罗浮,则有“云中骑哑虎”,“刮木疗疮”,“巧医驼背”、“化妇戏东坡”等传说。而《罗浮山志》则在“神仙诗”中收录了黄大仙的两首仙诗。其中一首是五言诗《飞云顶》:“云来万岭动,云去天一色。长啸两三声,空山秋月白。”另一首是六言诗:“云意不归沧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未归。”

黄大仙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因而黄大仙庙观遍布我国东南地区。而香港黄大仙观、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地的黄大仙观庙,据说都是从罗浮黄大仙祠分支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