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5239900000015

第15章 冲虚观的观外仙迹

冲虚观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历史,留下了斑斑古迹。名人遗址、古塑、古井、古木、古碑、古匾、古刻,如繁星点缀在冲虚观内外。有的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的成为宝贵的旅游景点,向游人展示冲虚古观昔日的辉煌和今朝的风采。

1.稚川丹灶

稚川丹灶在冲虚观后山东侧,是当年葛洪采药炼丹之灶。它用二十四条青石按道家阴阳八卦图形砌成。丹灶的基座青石上,分别刻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八卦符号。周围饰之以珍禽瑞兽、琪花瑶草。四角有云龙浮雕,顶端为道家八仙之一的李铁拐的葫芦之形。丹灶正面,原刻有“葛洪丹灶”四个大字,乃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惠州时,未赴任而先游罗浮时所题,明代兵祸时散失。现在丹灶正面的“稚川丹灶”四个大字,为清代广东督学使者吴鸿补题。

葛洪服食自炼九转金丹飞升成仙,黄野人服食一粒灶间遗丹而成地行仙的传说,使人们对“稚川丹灶”充满仰慕之心。“稚川丹灶”也成为历代游客必到之处,有的人更痴迷到相信丹灶周围的泥土都有神奇药力。与唐伯虎同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在《罗浮游记》中写道:“以其底(指丹灶)泥为丸,投洁水中,辄有微沤起。”李道人告诉他:“百年前投者尚有白气烟冲而升。今仍特有泡,是丹气在土中以尔。”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人们迷信丹灶土之神奇药效,纷纷取丹灶土作治病良药。一些无良道人看到有利可图,就把丹灶四周围起来“以瓴瓿围复之外,过三四尺”,并四处鼓吹:“丹灶土,胜大夫,一服以后百病除。”无知乡民纷纷以钱易土,甚至到了“土如金重”的地步,而有识之士,对此不以为然,对无良道人更是深恶痛绝。明代归善百岁老翁谢宪就写了《题丹灶土》一诗,予以讥讽。诗曰:“丹成灶冷烟火息,青草黄沙杂瓦砾。相传有病可能医,此土何妨当饭食。”时至今日,早就没有人再干以金换土当药的蠢事了,但作为葛仙翁炼丹遗址,还是吸引不少人前去游览。“稚川丹灶”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材。在成百上千的丹灶诗中,写得最好的要数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博罗知县郑玠的《丹灶》诗:“灵迹曾传葛稚川,至今丹灶尚依然。谁云碧海三神岛,别是朱明一洞天。龙出玉京成往事,鹤归华表是何年。尘埃多叹空回首,到得仙山自有缘。”“到得仙山自有缘”一句,写尽了千百年来人们游览罗浮,瞻仰丹灶的心态,因而广为民众传颂。罗浮仙山结仙缘,这就是时至今日,罗浮山仍能独领风骚之处。

2.洗药池

洗药池是一个宽三四米的椭圆形水池,面积近十五平方米,四周用青砖砌边,位于“稚川丹灶”西侧,据说是葛洪鲍姑夫妇洗药之处。

葛洪是道教灵宝丹鼎派的最杰出代表。他善于炼丹,又精于药理,尤其对中草药特别精通。在罗浮山这个天然中草药库,他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罗浮山各类植物达三千多种,而可供药用的就达一千二百四十多种。葛洪对中草药可谓了如指掌。在《抱朴子内篇十三卷·仙药》中,他对各种草药的形状、颜色、药性、功效等都有详细的记述和分析。仅芝类,他就记述了菌芝、草芝、石芝等十多类几百种芝草芝石的形态药性。难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不得不赞葛洪是“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士”,承认“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

在洗药池畔青色石壁中,隐隐约约有一条宛若游龙的白色拐杖,随着天气的晴雨变化时隐时现。据说这白杖斑迹,乃葛洪之白藤手杖所化。葛洪每天上山采药都拄着它。在洗药池边洗药时,就把它依在青石壁旁。葛洪飞天成仙后,未把它带上天。这拐杖就隐入青石壁中,与洗药池长相厮守,永远为伴了。宋代余靖就曾为之记道:“葛洪洗药处,遣杖今化浮石,青白分明,其迹宛然。”游人能否看见,就要看各人的缘分了。

3.东坡亭

东坡亭与稚川丹灶相距数丈,是清道光年间为纪念苏东坡而建。

苏江坡被贬惠州,未到任上,先游罗浮。他先后写了近三十篇赞咏罗浮仙山的诗文。“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千古绝唱,使罗浮山生色增辉,仙名远播。“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不但对惠州文化建设贡献良多,而且在弘扬罗浮文化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归善(今惠城区)县令冯履谦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在惠州白鹤峰北、东江河边建了一座东坡亭。罗浮道众也在冲虚观侧建了这座东坡亭,惠州、罗浮民众缅怀苏东坡这个历史名人的心意相通。

东坡亭的亭柱上,有一副石刻联:“丹灶药池留胜迹;鸟声花影得仙机。”上联点明了此亭所处的空间位置:在稚川丹灶和洗药池旁边;下联写出了苏东坡厌恶官场黑暗,远离浮尘浴世,渴望悠闲恬静的神仙生活的心态。

东坡亭横梁上,有惠阳人储世隆在乾隆癸丑年(公元1793年)冬题写的“花香静处寒天月”的额匾。此句颇有文采,可作回文句读为“月天寒处静香花”。在梅开月夜,依亭远眺,这七个字正是此时、此地、此景的最好写照。储世隆正是为此有感而发。他在匾中留款写道:“天下名山,朱明洞居其七。旷怀仙迹,尤雅羡葛稚川其人。世久乔岭南,梦游已非朝夕。癸丑冬,以帮办循州(即今惠州)军务,假道来游。适梅花尽放,明月当空,更阑人静之时,得此七字,以仿佛如其情景,爰额而志之。”

4.会仙桥

会仙桥位于冲虚观南近百米的白莲池畔。相传为宋代苏东坡偶遇仙女麻姑之处。

苏东坡被贬惠州,在清远峡听到顾秀才谈惠州风物之美,罗浮仙山之幽,心中无限向往,船到羊城,过珠江口,逆东江而上,到了泊头,他就停舟上岸,直赴罗浮。他游宝积寺,品卓锡泉,在冲虚观朝斗坛欣赏刚出土不久的文物:六条铜鱼,一条铜龙。应老道长之求,为之题写了“葛洪丹灶”四字条幅。晚饭后,已时近黄昏。传说他在晚霞夕照中出观外浏览,来到观前白莲池畔,跨过小木桥,在竹丛花影间漫步。忽然,在竹林幽径中,一个村姑打扮的少女手挽花篮,飘然而至,幽香扑鼻。苏东坡出口成章,自吟道:“春到罗浮入画来,家花山花次第开。家花哪有山花美,只因根在小蓬莱。”那村姑见苏东坡语带轻佻,也不回话,只是边行边吟道:“春到罗浮入画来,仙山岂容俗口开。是非皆因多开口,难怪再贬去琼台。”苏东坡听后大吃一惊。“琼台”就是海南。他想:我被贬惠州,此女为何说我会再贬去琼台?忽然一阵山风吹过,不见了少女踪影。一阵暴雨,把苏东坡淋得像个落汤鸡,池畔小木桥也不翼而飞。刚好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云游经过,看见苏东坡如此狼狈,于心不忍,就把手中宝物玉箫抛下,化为竹桥,才使苏东坡得以安然返回冲虚观。

以后,苏东坡果然再被贬到海南。人们更对东坡会仙的传说深信不疑,便在白莲池畔东坡会仙处建桥,取名会仙桥,以纪念东坡遇仙逸事。

现在屹立在白莲池畔的会仙桥是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重修。桥长约6米,宽2.9米,高3米,桥上栏板高52厘米,是一座全以青石砌成的单孔石桥。桥中正面栏板刻着“会仙桥”三个大字,乃清末诗人丘逢甲题写。石侧栏板刻着“宣统三年岁次辛亥首厚月丘逢甲书”。而左侧栏板还刻着“梅秋善堂捐银壹百大圆”。从中可知此桥是由当时的信男善女和慈善机构捐助修建的。

5.摩崖石刻

在洗药池畔石壁,有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题写的“洗药池”诗刻:“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池畔巨石,有清代周樽元诗刻:“眉山踪迹闷莓苔,勾漏丹砂尽劫灰。剩有仙缘抛不得,拨云披雾访秋来。”有联刻:“鹤去云来归未夕;坡亭有分再重来。”洗药池畔的长石上,还有朝鲜人金秉熏题写的“丹以祈寿世”的字刻。而观旁左面巨石上,摩崖石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既有清代陈建庚的诗刻:“葫芦里面有金丹,白日飞升本不难。我欲骑龙上天去,人间何处葬衣冠。”坡仙旧址诗刻:“南迁春睡好,故傍道人居。万卷成糟粕,深山有废庐。”也有联刻:“儒力道心仙缘俗事;高作岩述本植源游。”既有石刻:“坡仙旧址”、“恬居”,也有清海丰知县卓炳森题写的文刻:“师山水,能人风流,处士敬惜儒门字纸,诚参医道阴阳,力帮诸庙,性附高岩……”其余尚有“立身行道”等意刻。集中反映了罗浮山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浮道教酥醪观史迹酥醪观作为葛洪北庵旧址,安期仙缘永结,稚川仙名再续。观内外景点不断开拓,是罗浮道教又一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