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5239900000018

第18章 酥醪观的观外仙迹

酥醪观既在“神仙洞府”之内,又在“世外桃源”之中。站在观门远眺,层峦叠嶂,阡陌纵横;茅舍村屋,袅袅炊烟,一一入目。山间松涛,溪边牧笛,林中樵歌,鸡鸣犬吠,声声入耳。而在这世外桃源之中,斑斑古迹,点缀古观四周。

1.斗台

在酥醪观右山腰处,有一平整如几的巨石,高约2.5米,长约4米,横亘在一株百年古松之下。这巨石,就是历代诗人所吟咏的胜迹——斗台。它是观中道人谈玄论经、夜观天象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谈诗论文、开怀畅饮之所。清代张维屏游酥醪时,曾与观中住持及友人在斗台谈经论道,并为斗台赋诗曰:“仙人亦酒人,酒后善游戏。至今酥醪洞,风露皆酒气。我来吸空香,未饮意先醉。诸天绿蒙蒙,仰见星斗翠。月描神女眉,竹写安期字。定云野猿缚,慧水毒龙制。何必乘飙车,心出人间世。”

2.松荫亭

松荫亭位于酥醪观右山坡上。此亭是圆石为柱,琉璃为瓦,顶如峰尖的六角凉亭。民国丙子年(公元1936年),道士陈守初提议建亭,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住持陈圆是也同意兴建此亭。于是二月动工,五月竣工,耗金七百有余。具体主持施工的黄理光认为“酥醪洞松为罗浮冠”,洞中之松,以古、大、茂而著称,就提议以“松荫”为亭名。陈理光还撰写了《松荫亭记》,碑刻以作纪念。此碑现仍镶嵌于酥醪观内墙壁中。《松荫亭记》全文如下:

守初陈先生,予道师也。岁月既望,予侍师还住山门。曰:“盘桓消遥台上,汲酿泉,试新茗,共谈山中事。佥以此地,乔木深幽,垂云掩日,下临荷沼,沦漪可玩。拓土筑亭,益饶胜概。

既归,商于陈圆是住持,深许之。谓左台右亭,天然对峙,诚伟观也。乃召工尼材,糜金七百有奇。予独任其事。有亭开六面,中庋几卓,范以三合土。洎五月而工竣。工师温理静来言曰:“亭成矣!可无名乎?”予拟颜以“松荫”,道侣皆曰:“可因以为额焉。”

酥醪洞松为罗浮冠。吾师今年适届古稀,及门六十三人,祝师寿如乔松,同人长被其荫也。师告予曰:“吾侪奉全真之教,适意为无为之境。”旧传酥醪多寿人,其间臻期颐登耄耋者类多。考得其亭以畅天机涤业,抱垂荫于无穷,岂一人所敢自私。而兹事不可无述,爰为文以记之。

师号志亮,任酥醪观都管有年,治事弘毅,为前住持陈永焘、伍永跫、张永豫所倚重。今同事钟君园镜也。

丙子夏了因山人黄理光撰

3.驻鹤亭

驻鹤亭位于酥醪观后山,为四角方柱平顶凉亭,高3.5米。此亭为民国时曾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一职的陈济棠所建。

据说陈济棠在1936年曾畅游罗浮,到酥醪古观游览。听罢安期神女会玄丘的古老传说,又在道长陪同下,爬上古观后山半腰。他远眺“飞泉直下三千尺,十里吹来毛骨寒”的白水门瀑布,不禁由衷赞叹酥醪观集神仙洞府和世外桃源于一身的美景。这时,一群白鹤从远山翩翩而来,在苍松翠竹之间盘旋。不久,飞落在离陈济棠不远处的一株古松枝上。有一只白鹤竟在陈济棠脚下的草坪中漫步,一双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陈济棠。看到此人鹤和谐相处图,大家都不敢乱动。直到白鹤冲天而去,大家方从这人间仙境中惊醒过来。老道长大赞陈济棠与仙鹤有缘,有鹤龄龟寿之吉兆。陈济棠也颇有感触,就决定在此地建一凉亭。一来留作纪念,二来也可方便日后游客歇息。并定此亭之名为“驻鹤亭”。

丙子年(公元1936年)秋,驻鹤亭建好了。陈济棠的部将陈至亮为其题“驻鹤”亭匾。凉亭青石柱上,刻着一副篆体楹联。联曰:“且驻云中雀;方为世外人。”

站在驻鹤亭上远眺,亭后重峦叠嶂披翠,如山水屏风;亭前苍松翠竹摇风,似桃源幻景。远山白水门瀑布一波三叠,如银龙,似白带,跌宕而下,声震如雷。驻鹤亭不愧为远眺浮山胜景的最佳之处。

另外,在长(宁)澜(石)公路旁,梅花山东南麓(现罗浮山东门),也有一个悬山式瓦顶的四角凉亭,亭门石匾上书“驻云亭”。此亭也是陈济棠所建,与驻鹤亭成罗山浮山遥相对峙之势。据说为神仙洞府“云来罗浮合,云去罗浮离”这一胜景而建。亭柱有几副楹联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联曰:“苦风凄雨,愿诸君稍驻为佳,莫嫌局促;高山流水,羡雅人行吟涉履,不事推敲。”“帘树随风飘带影;马鞭憩柬息行归。”“风动竹喧留去马;雨滋苔滑驻行人。”

4.酿泉

斗台之下,石裂泉涌,清澈甘甜。这就是罗浮三大名泉之一的酥醪“酿泉”。

“酿泉”之名,源于安期神女会玄丘的传说。安期与神女会于蓬莱左股浮山,以此泉水酿成“流霞”仙酒。后人就称此泉为“酿泉”。此泉不仅清澈甘甜,用它酿成之酒,酒色清纯,酒味香冽。清代湖南汉寿人易顺鼎畅游罗浮名胜,对酿泉特别赞赏,赋诗咏道:“此山名酥醪,此水名酿泉。可使百虑蠲,可使百疾痊。至今一滴水,万众饮不干。一饮三百杯,一醉三千年!”

酥醪观中道人,常饮此泉,大多无疾长寿。罗浮山中寺观僧道,“群谓寿人之多,首推兹观(指酥醪观)”。“观中童复魁师九十八岁,何复川师一百五岁”。足见常饮此水,“乃可延龄”。于是酥醪观附近山民及小学师生,皆饮用此水。而酿泉常汲长涌,至今仍是碧水莹莹,涓涓不枯。

5.摩崖石刻

酥醪观附近,历代摩崖石刻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

“酿泉”。清代石刻,行书横行。在酥醪观左侧斗台之下。

“南山拜松处。浮山斗台江瀛涛题”。“南山拜松处”题刻在斗台石壁。“南山”即官至南康知府的张维屏,字南山。他自号松心子。平生喜爱凌霜傲雪、终年长青之松树,尤其是古松。他入山见古松即拜。江瀛涛即酥醪观住持江本源。有一次,他陪张维屏游于斗台。张维屏一见到台上苍劲古松,倒身便拜。江住持笑道:“真乃松痴是也!”于是就在斗台石壁,题刻了“南山拜松处”五个隶书大字以作留念。张维屏则赋《酥醪斗台古松》一诗为记。诗曰:“支离一叟笑相逢,袖拂苍苔晓露浓。他日图画添故事,罗浮深处拜古松。”

“鹤冢。嘉庆丙子春汤雨生题”。“南山拜松处”石刻下,有一块两米多长的青石壁,上有清代摩崖石刻“鹤冢”,为武进人(一说惠阳人)汤贻芬所题,为隶体字刻。汤贻芬,字雨生,官至荫云骑尉官副将。他虽投笔从戎,但酷爱罗浮仙山风光,尤喜酥醪洞之桃源仙景,与酥醪观道人颇有交情。嘉庆丙子年(公元1816年)春,他与友人游酥醪,于斗台憩息。一只受伤之白鹤飞落在他面前,血染白毛,挣扎不起。一双乌亮的眼睛凝望着汤贻芬,似有所求。汤贻芬就将它救下,细心疗养。可惜三天后,白鹤终于不治。汤贻芬感到与此鹤有缘,就以竹叶裹鹤,以花瓣陪葬于斗台之下,并在石壁题刻“鹤冢”两字,以作留念。据说当夜汤贻芬梦见一身穿白羽服饰的老人向他叩谢,含笑而云。汤贻芬感慨万分,曾拟筑“鹤笑亭”以为纪念。后因战事紧急,匆忙离去,未能成此逸事。

“趣”。汤贻芬还在斗台侧崖顶巨石上,题刻了一个行书“趣”字。游人见之,多会心一笑。是游山之趣,还是悟道之趣;是交友之趣,还是风物之趣,游人可从切身体会中各自领悟。

“群玉”。斗台之下,又有南海人谢里甫题写的楷体字刻“群玉”。

谢里甫,即谢兰生,字里甫。与酥醪观住持江瀛涛深交。江瀛涛曾在观中修斋堂,祀奉仙人安期生。谢兰生为他写了《酥醪观斋堂记》。文中说:“酥醪之义,盖欲学道者返求诸至虚极静之中。以濑涤其心源,使玉池生肥,渐次遍满。则身之津润酥醪也;天之风露酥醪也;地之江河井泉酥醪也;蔬果草木之沥液皆酥醪也。”道中之人称他领会酥醪之意,最为深刻。

黎楷屏诗刻:“蓬岛来时可共浮,一拳虽小恰当楼。 我心匪汝同坚汝,今日相逢合点头。”此刻在酥醪观后石壁,为行书字刻。

“艮泉”。黎楷屏字应钟,自号步蒙子,清代广东顺德人。官至湖南鄱阳县令。官场归隐后,他曾自述:“尝居酥醪洞,与谢兰生常游下陂,觞咏竟日。爱山背水(即西溪)之胜,拟于其中筑养正庐,与妻偕隐。因镌‘艮泉’二字于石。”

“文刻”。在酥醪斗台之“南山拜松处”石刻旁,有两处清代行书文刻,分别是:“道光庚寅(1830年)孟春,串沐有客七人来观。雨宿、伯荣、贯明、淑珍、锦垣、明滔、惠泉。”“丁丑人日,道人新会陈守初、东官钟玉文、香山黄兹博约同南海黄秩南、顺德麦伯庄来游。”东官即东莞,旧称东官。

洞天石刻。在酥醪观外的洞天石壁中,清代石刻如繁星点缀群峰。

在茶山附近,就有:“古蓬莱”(楷书字刻)、“恐涛”(草书字刻)、“飞清”(黄培芳题刻)、“沁心”“云淙”。在白水门下,有“忘机石”(杨应琚楷书题刻)。

在南山溪中,清代酥醪十景之一的“石灶煎琼”周围,有摩崖石刻群。其中有宋元诗刻:“朝吴暮粤,水天一色。长啸归来,山青水白。”清人谢兰生在《游罗浮日记》中记道:“石灶旁有宋元诗刻,诗曰:朝吴暮粤,……镌字深入分许。字意如以刀作笔,半楷半隶,传为黄野人所刻。”民国年间陈振环隶书诗刻:“天下大阴阳,为设水灶场。无从坎裒出,煮成混沌汤。”何从周隶书诗刻:“汲尽浮西水,往来壶复夜。苟寻煮石人,相与参造化。”还有“煮石处”三字,乃清代大司马杨应琚草书题刻。石灶下,水流涌入潭中,潭壁有增城人冯鹰观题写的“凝碧潭”字刻。

在罗山与浮山交界处,石刻迭见。有:“下铁桥”(篆体字刻),“分霞岭”(清代张维屏改“下铁桥”为分霞岭,汤贻芬隶书题刻)。

“仙凡路别”(清·丁嵩隶书题刻)。其中“仙凡路别”之刻最发人深思,饶有情趣。丁嵩认为:这分霞岭不仅是罗山与浮山的分界处,也是凡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在此处之外,是熙熙攘攘的凡尘俗世;从此处入去,就是神秘莫测的神仙洞府了。

这些字刻充分体现了罗浮山摩崖石刻高超的书法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酥醪观文刻

鹤冢

罗浮道教九天观史迹九天观现在冲虚观东北约两公里的长(宁)横(河)公路左侧的田畴农舍之中,是罗浮山现存的道教四大宫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