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54

第54章 巴乌探源

巴乌

在我国景色迷人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哈尼族的古老传统乐器——巴乌,深受苗、傣、彝、哈尼等民族人民的喜爱。

巴乌在当地有着各种不同的名字:哈尼族人叫它“洛比”,苗族人叫它“苗笛”,傣族人叫它“筚姑”,彝族人则称它“乌勒”,“巴乌”只是汉族人的叫法,一作“把乌”。

巴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多用于民间舞蹈及说唱音乐的伴奏,也常用于音乐会上独奏。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还常常用它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关于巴乌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富饶美丽的哈尼林寨里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姑娘梅乌纯洁娇美,小伙子巴冲英俊勇敢,村里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俩。但是,深山里的魔鬼抢走了姑娘,并威逼她成亲,姑娘死也不从,魔鬼恼羞成怒,割去了她的舌头,扔进深山。姑娘饥寒交迫,虽死里逃生却又迷失了方向,不辨东西。正在凄惶之际,一只小鸟飞过来告诉她说:竹子会说话。姑娘便在林中取来一截竹子,开了几个孔,用嘴吹管发音,以此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再说,姑娘不见后,小伙子心急如焚,遂进山寻找。听到姑娘吹出的乐音,知道了她的处境,便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奋力战胜并清除了魔鬼,救出了姑娘。在庆祝亲人团聚的盛会上,姑娘再次拿出了自制的简易竹管乐器,吹出了欢乐优美的乐曲。从此,人们便将这种乐器称为巴乌。很快,巴乌便在哈尼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中流传开来了。

在一个旧的彝族支系聂苏人中,还有着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聋哑人死了母亲,他万分悲痛,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悲哀。有一天,他发现一截带有虫眼的竹子,放在嘴里一吹,发出了低沉悲凉的音响。他想,竹管虫眼能发响,要多挖几个洞呢?于是,他就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几个等距离的小孔,果然发出了抑扬顿挫的音响。他吹啊,吹啊,终于用会响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此后,这种会响的竹管——彝语称“非里”的乐器就流传下来了。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使巴乌这一乐器一直处于原始状态,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濒临灭绝边缘。解放后,在当地民间艺人及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巴乌这颗埋藏于民间土壤的艺术明珠,终于重放异彩,被搬上文艺舞台,运用到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演奏中。音乐工作者们也创作了许多有特色的巴乌独奏曲,如《春到草原》、《渔乡春晓》等等。同时,人们还对巴乌乐器本身的许多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多次探索与改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6年,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乐器小组研制成功了一种改革巴乌,特点是:音域宽,达两个八度,能吹15个音;有四个音键,便于吹奏,吹奏高音时,流畅自如、优美悦耳;增加了调节音高的装置以及在吹奏部分增加了唇托,使用气集中,发音灵敏。在乐器的材料选用上,也改用银铜合金或黄铜合金簧片,并采用塑料管代替竹管。这种经过改革了的巴乌,仍保持了巴乌原有的音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