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65

第65章 口弦的来历

口弦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小的乐器是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回答:中国的“口弦”。

口弦,又名“口琴”。它是我国云南、新疆地区彝、苗、哈尼、景颇、纳西、锡伯、柯尔克孜等民族喜爱的一种口衔拨簧乐器。

关于口弦的来历,彝族有这么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位聪明、勇敢的彝族青年猎人,爱上了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可惜,这位青年猎人是个哑巴,常常为不能向姑娘倾诉衷肠而十分苦恼。一天,这位青年在山中打猎累了,便在林中躺下休息。突然,他听到身边的斑茅草发出了高低长短的声音,既像说话,又像歌唱。他立刻注意到,这是由于微风吹动茅草叶而产生振动才发出的音响。于是,他领悟到:大小不同的物体受到振动,便能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聪明的青年猎人回到家里,便用竹片代替茅草,把它磨薄,并在上边挖出簧牙。第一只口弦,就这样产生了。青年猎人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语言,他是多么高兴啊!在一个月明之夜,青年猎人便用这支口弦向他心爱的姑娘弹出了心中之歌,深深感动了美丽、可爱的姑娘。从此,他们就在一起幸福地生活。而口弦这种乐器,也因此在深山老林中传播开来,许多兄弟民族便用它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欢乐、忧愁、幸福、苦难……

在我国明代《南诏野史》中,对口弦这件乐器已有记载:“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弦)。”可见,口弦的出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现在,口弦这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乐器,已成为我国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最心爱之物。口弦一般用竹片与黄铜片制成,也有用小铁环与薄铁片制成的,大小各异。口弦一般只有十克重,口弦虽小,但演奏时,置于唇间,左手食指拨动簧片,利用口形和气息的变化,可以奏出美妙的音调。口弦的音域一般在一个八度之内,音量虽较弱,音色却优美秀雅。口弦的名称,各民族的称法大多不一,彝族、苗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和怒族称“口弦”,而锡伯族称“玛肯”,柯尔克孜族则称“奥孜考姆兹”。不少彝族、苗族的姑娘们,常常把心爱的口弦放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挂在身边,以便随时取出演奏;而景颇、哈尼族的小伙子,如果喜欢哪位姑娘,就要做一副口弦送给她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可见,口弦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