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66

第66章 磬的来历

磬,是我国的一件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期,至今约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据《礼记·明堂位》所载:“叔之离磬。”“叔”指的是舜时期的一个音乐家,“离磬”则指的是编磬,意思就是说编磬是舜时期的音乐家叔所制造的。

磬的制作材料是以石或玉为主,雕刻而成,用木槌击奏,其形状像曲尺。我国出土的殷墟时期的磬,也有半圆形状的。

磬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磬,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用木槌击奏。周代以前多用于歌舞等场面的伴奏和合奏中,自周代以后多用于雅乐。另一种是编磬,也称“虡”或“簨虡”,是把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磬悬挂在木架上,用小木槌击奏。编磬的音高,是根据音阶的排列雕制而成的,其枚数各个朝代大都不一。大致是:“凡磬十六枚同一簨虡谓之编磬。”(见《初学记》卷十六引《三礼图》)清代乾隆时,玉制的编磬各枚大小一律,而厚薄不等。

磬自周代以来多用于雅乐之中。佛教传入我国后,又被引入佛教音乐之中了。磬可以独奏,也可以伴奏、合奏。传说我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师师襄,击磬特别出色,孔子曾向他学习。磬的演奏形式有笙磬和颂磬之分。在演出时,主要是看陈列排放的次序。排列在舞台右面的,是为歌舞伴奏所用,称为颂磬;排列在舞台左面的,即与笙一块合奏的,称之为笙磬。

现在,能演奏磬这种乐器的人已不多了。我们相信,磬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我国音乐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将不会消失于历史的,它已复苏在文艺的百花园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