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67

第67章 拍板小探

拍板

拍板,亦名“檀板”、“绰板”(因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拍板而得名),简称“板”,木制打击乐器,是我国古代乐器中主要的节奏乐器之一。

拍板,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据《野史》记载:“晋、魏之代,有宋识善击节。以木拍板代之,拍板始此。”当时的拍板,由六块木板组成。到唐朝时,又发展成了一种由九块板组成的拍板。它的用料是桑、檀等硬木,这些木料制作的拍板,敲击(用两手合击)时能发出清脆的音响。唐朝时,还有用铁块制作的拍板,但没有得到推广流行。无论是由六块还是九块木板组成的拍板,均由一条结实的绳子将其串在一起,双手空握板的两侧向里合击。每一块板的形状相同,上部薄而尖,下端圆而厚,宽如手掌。

关于拍板的谱子,唐玄宗时,宫廷里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许多乐器已有了乐谱,唯独拍板没有。皇帝命乐师黄幡绰创造拍板谱,黄幡绰回去想了许久没有想出办法来。他认为拍板这种击节乐器没有音高对比,怎么能造出乐谱呢?但皇帝的命令是不能不从的,急得他一夜没有合眼,在屋里来回打转转。忽然,他心里一动,连忙举笔画了两只耳朵,翌日一早,去见玄宗皇帝。唐玄宗拿着“谱子”看了又看,见只有两只耳朵,奇怪地问道:“这是什么谱子?朕从未见过。”黄幡绰从容地回答说:“只要是一位耳音好而又聪明的乐工,就可以演奏好拍板,不会失其音乐的节奏。”唐玄宗听罢,也觉得有些道理,便点头称是。于是,拍板作为击节乐器,始终没有用过谱子。

宋朝时的拍板,只用六块一组的。当时又称为“红牙拍板”。据《研北杂志》记载:“宋赵子固,每醉歌乐府,执红牙以节曲,红牙拍板也。”“红牙拍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而今已无法得知。现在,我国戏曲音乐中演奏用的拍板,内行人都称其为“牙子”,鉴于“牙子”是用红木制成,是否就是古人“红牙拍板”的简称呢?这只是一种推论。拍板到了明朝,在宫廷乐舞中仍然被大量使用着。据《明史·乐志》记载:明洪武三年,丹陛大乐,乐队中仅拍板一种乐器就有八个。之后,宫廷又“命妇朝贺,中宫设女乐”一队,这一乐队中也用八个拍板。

明清时期,我国的戏曲艺术得到了巨大发展,拍板被广泛运用于戏曲的伴奏音乐之中。拍板由原来的六块逐步减少到二块,并由原来的双手撞击演奏,演变为单手演奏,将另一只手解放出来持鼓槌击鼓。拍板发展到今天,通常由三块木板组成,分前后两组,前组两块,后组一块,用绳连接。演奏时,左手击板,右手敲鼓,合称“鼓板”,通常在民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起击节作用(板在戏曲唱腔中,用来打节拍,一般打在小节的强拍上),“鼓板”结合使用,常常指挥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