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执着的传统:平安村的财产继承
15243800000015

第15章 五、儿子的婚事

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在受访的32位老人中,有23(74.80%)位老人回答他们在盖完房子之后或者已经花完全部积蓄,或者已经借了债。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把自己一生几乎全部的积蓄都花在房子上呢?问题的答案就是儿子的婚事。我在调査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农村家庭最大的负担就是两样:“盖房子、娶媳妇”。这里的“娶媳妇”并不是自己娶媳妇,而是给儿子娶媳妇,也就是娶儿媳妇。其实上面说的两件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件事:娶媳妇是娶媳妇,而盖房子也是为了娶媳妇。平安村大多数的村民,终其一生的劳作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为自己的儿子娶上媳妇,否则他就会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儿子。而要给儿子娶上媳妇,特别是要娶上一个好媳妇,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好的房子,最好是时兴的房子。

目前在平安村,盖新房已经没有盖平房的了。近几年所有新盖的房子都是二层甚至三层的小楼。其实,即使是两代人住在一起,二楼也根本住不着。很多村民把家里的第二层戏称为“仓库”,因为二层除了盛放粮食和杂物外根本没有住过人。但攀比之风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回头。现在花10万元盖一座房子仅仅是一般水平,花二三十万元盖一处房子的绝不在少数。如果家里是工商业主还可以,如果仅仅是通过打工挣钱,10万元需要夫妻两人积攒二十年。房子造价的水涨船高使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为盖房子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儿子的家庭在盖新房上的竞相攀比是由女青年的择偶标准直接导致的。在平安村附近地区,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还是经过媒人介绍后,男女青年再自由交往。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后双方都同意,两家人就可以谈婚论嫁了。虽然已经没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但男女青年找对象首先要经过的是他们母亲这一关。媒人给介绍对象,首先接触的是男女青年的母亲而不是男女青年自己。如果青年的母亲不同意,男女青年连见面的机会都不会有。作为女青年的母亲,她考虑的首先是男方的经济条件,而是否有楼房是男方家中经济条件优劣的最外在的标志(这种情况和杨懋春介绍的山东省40年代的情况是一样的,见杨懋春,2001:49)。不只是女青年的母亲,就是有些女青年自己,也对男青年家的经济情况非常看重。据有些经常做媒人的妇女讲,有的女青年来到男青年村里一看男青年家不是楼房,甚至连家门都不进。因此很多家庭即使借钱也要盖楼房。由于有些家庭是“打肿脸充胖子”盖起的楼,仅仅看家里是否有楼房也使一些人家上了当。我在平安村的几个月,正好碰上了一家人为自己的女儿打离婚官司。几年前,这家的女儿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女方的家长之所以同意这门亲事,就是因为男方有一座不错的楼。其实这一家盖完这座楼后已经掏空了家底。更糟糕的是,这一家的父子俩没有一个勤快的,因此根本没有稳定的收入。女青年嫁过去后才知道,她的丈夫整天除了打麻将什么都不干,而她的公爹每天就在大街上闲逛,被人们戏称为“街长”。女青年的父亲对我说,他女儿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给孩子买药打针的钱都没有。这位女青年的娘家是一个运输户,比较富裕,但她的父亲说,“救急不救穷”,也不能经常给女儿钱。女青年和她的父母都感到她没法再和那个男人过下去了,于是就提出了离婚。

还有一个造成中年村民经济压力的因素,那就是平安村及周围地区早婚的风俗。我利用平安村的计划生育报表对平安村5年来的初婚年龄进行了统计。过低的婚龄使这些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为自己积累结婚和盖房的费用。我们看到男青年的平均婚龄大约为24岁,我们假设一个男青年从18岁开始劳动,那么他只有6年的时间为自己积攒结婚费用。我们再假设他每年能挣5000元钱(这是农村一个壮劳力一年的平均打工收入),那么他6年大概可以挣30000元,他会花掉这30000元中的大部分,如果能够攒下其中的一半,也只有15000元。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根本攒不下钱,一个村民提起他的儿子时说,“他花的比挣的都多,他不和我要钱就不错了!”这样,盖房结婚的经济压力绝大部分都落在了男青年父母的肩上。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江村村民生命周期的考察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费孝通,1983)。

低婚龄使得找对象的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在平安村,一个超过25岁的男青年就被人们认为是大龄青年了,对女青年这一标准更低。由于同一年龄段的男女青年的数量是固定的,因此年龄一大就不容易再找到称心的对象。再者,目前平安村男女青年的婚龄差非常小,平均只有1.5岁左右,男青年不容易在比自己小许多的年龄组的女青年中择妻,男青年择偶的年龄压力就更大。这就进一步压缩了青年的父母为盖房攒钱的时间,使他们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

那么,平安村的村民能否不承担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的责任呢?在我回收的84份问卷中,只有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这个问题是:“您认为给儿子盖房娶媳妇是您的责任,还是应当由他自己承担?A。我的责任;B。儿子自己的责任。”三种问卷中都有这个问题,所有的受访者都选择了 A,回答惊人的一致。这表明,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不仅父母感到为儿子盖房娶妻是自己的责任,儿子也怀有同样的期待。这样,父母为了儿子能娶上媳妇,过早地进入了盖房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父母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都投入到了房子上;儿子或儿子们结婚后,由于宅基地分配的原因,父母必须把房子的所有权转移给儿子。“生前继承”的逻辑链条就这样被串了起来。

当然,家庭的延续本身就是一个链条,每一代人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现在的父母们在为自己的儿子拼命攒钱盖房娶媳妇,其实他们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他们的儿子在自己结婚生子后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这看起来是公平的。如果儿子们也能善待他们的父母,那将是一幅“父慈子孝”的温馨画面。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的家庭文化遵循的是“反哺模式”,以区别于西方家庭的“接力模式”(费孝通,1983)。儿子们是怎样反哺他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