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煤炭产业经济研究
15254700000016

第16章 中国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2)

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主要会受到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市场容量的影响。如果某特定产业的市场容量不变,则少数企业的规模越大,市场集中度就会越高。市场容量的变化也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在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大企业会试图通过兼并获取更大的市场垄断力量,以获得更多利润,因而会促进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在市场容量扩大的情况下,如果处于优越竞争地位的大企业率先获得了发展,则市场集中度可能会提高,只有在市场容量的增长率很高并且超过大企业规模扩张的速率时,市场集中度才有可能减低。

市场集中度可以用集中化指数(如行业集中度CRn、赫芬达尔指数HHI、熵指数EI)、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等度量。

(2)产品差别化。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产品差别化的意义在于通过让顾客感知企业产品独特的差异性而影响其购买行为,使顾客对本企业提供的特定的产品产生偏好和忠诚,甚至不惜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产品差别化使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减少了可替代性,从而会影响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集中度水平。另外,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别化可以使顾客对自己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忠诚,因此,试图进入的新企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制造和原有企业不同的差别化产品,才能赢得自己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差别化会形成市场的进入壁垒,市场上的产品差别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厂商可以通过产品主体差别化、品牌差别化、价格差别化、渠道差别化、促销差别化、服务差别化等实现和营造或扩大产品的差别化。

(3)进入与退出壁垒。进入与退出壁垒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重要的结构性特征,它是指当一个产业的在位厂商获得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潜在竞争厂商进入的因素。进入壁垒可以分成结构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结构性壁垒产生于产业本身的特性,即进入某一产业所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导致成本的提高,主要包括:

①绝对成本壁垒——在特定产量水平上,现有企业比潜在要进入企业通常具有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的能力,贝恩认为绝对成本壁垒与现有企业对原材料的控制有关,而施蒂格勒认为绝对成本壁垒与现有企业拥有专利控制了生产技术、可以优先获得包括管理在内的高级稀缺资源以及能够常常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批量投入要素等有关。

②规模经济壁垒——新进入的企业只有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在此之前,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一定高于原有企业,当然,新企业为了获得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也可能试图以最低经济规模(MES)进入市场,但是这样会引起产业的总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甚至降到单位成本之下,结果得不偿失。

③产品差别化壁垒——如果原有企业通过长期的产品差别化努力,已经建立起一定的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只需通过少量的广告投入就可以维持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但对于新进入的企业而言,为了寻找新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老顾客,通常需要制定更低的价格或者投入更大量的促销活动,而无论哪种方式,成本都很高,这种成本劣势越是明显,原有企业产品差别化所造成的进入壁垒就越高。

④法律政策壁垒——在有些产业中,企业经营需要获得批准,进出口需要获得有关的许可证,资金筹措也会受到政府的限制,以及差别性的税收壁垒、专利制度等,这种壁垒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预算等手段加以克服。策略性壁垒产生于在位厂商的行动,在位者可以采取行动、相互协调,通过实施控制产业利润率、形成过剩供给以及针对新企业的歧视性价格等一些阻止进入的策略和行为,或者扬言一旦潜在竞争者进入则采取报复行动。

退出是指某生产者从原来市场中撤出的行为。一般来说,退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以破产的方式退出行业或市场;二是企业由于经营业绩不佳,以向其他行业转移的方式退出行业或市场。如果企业主动或被迫要退出某个行业市场,却又难以退出,就表明这个市场上存在退出壁垒。退出壁垒就是厂商退出所在产业时所遇到的障碍。形成退出壁垒主要有经济原因、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原因等。经济原因主要包括:

①由于资产专用性所形成的沉没成本,如果企业投资的资产专用性强,企业在退出这个行业时,这些巨额资产往往很难出售和变现。如果这些资产根本无法转卖或只能以相当低的价格转卖,则出售价格与企业投资额扣除折旧后剩余价值之间的差额即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大,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就越高。

②解雇费用,企业在退出某个市场时,必然要解雇员工或对原有员工进行从事新工作的培训,解雇费用和培训费用越高,企业退出某个市场的障碍也就越大。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一定的目标,常常会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限制某些行业的企业从市场上退出。如对公用事业部门,政府出于确保稳定服务的目标,往往对有关企业的退出加以限制;对某些非公益性的行业,如果实行特许经营制,政府也可能会阻止企业退出;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控制价格总体水平,对某些基础产业实行限价政策,从而会导致这些行业的政策性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会干预企业的退出。

一般地,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往往同构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密切相关:进入壁垒低的产业,退出壁垒也可能较低,产业的竞争性因而会较强;相反,进入壁垒高的产业,退出壁垒也可能较高,产业的垄断性因而会较强。但转轨期间的煤炭产业却是特例:中小煤矿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面临的进入壁垒很低,大型煤矿面对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却相当高,乡镇、个体煤矿与大型煤矿面对的进入与退出壁垒是不对称的。

3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识别纪成君:《中国煤炭产业现实市场结构分析》,《煤炭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产业组织政策》,《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1)煤炭产业拥有众多的生产者与购买者。煤炭产业中拥有众多的生产者。中国的煤炭资源分布极其广泛,除上海市外,全国其他各省、市、区尽管资源分布不是很均衡但均有煤炭资源储量。目前,经整顿后全国尚有3万余家规模不等的各类煤炭企业在从事着煤炭生产。可以说,大大小小、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遍布全国各地,生产者的数目是相当多的。从购买者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主要依赖着煤炭的坚强支持,煤炭用户遍布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其中主要用煤行业如电力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生活用煤、出口等,因此说煤炭产业也有着众多的购买者。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基于煤炭产业千万吨以上特大型企业的年产量及煤炭产业全行业年总产量的分析表明,煤炭产业中没有一家(甚至几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甚至几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一直低于10%,CR8一直低于15%,并且90年代末期呈逐年下降态势,即使产业中所有特大型(即年产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也仅在20%左右。如果不是因为结构调整、关闭了大量小煤矿,2000年CR全也仍然会在20%左右(参见表6-4)。根据美国学者M.E.Porter的理论,中国煤炭产业显然属于分散型产业,而分散型产业必然呈现竞争(甚至竞争过度)态势。

(3)煤炭产品差异化分析。各煤炭生产厂商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别性(或称产品异质)。产品差别与产品不同是有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产品不同是指产品使用价值(功能或用途)的截然不同,而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使用价值(功能或用途),但不同企业的产品又各有其特点。对于煤炭产品来说,这种产品的差别性不仅表现在不同煤矿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如煤种、品种的不同,以及与产品本身密切联系的一些特性如外观特色、商标的不同,更重要地表现在(即使对于质量特性完全相同的产品来说)由于企业销售条件的不同所引起的产品差别,如煤矿的地理位置是否便利、是否免费送货、供货及时程度、订货成本高低、售后服务状况以及主理煤炭销售的工作人员待人接物的方式、工作效率的高低、公平交易的信誉等,这些因素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被称为产品的附加利益;除此之外,产品差别还可能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而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

尽管煤炭产品从综合的概念上看具有一定的差别性(如煤种的不同、产品附加利益上的差别等),但就煤炭产品实体本身或内在质量特性上来看,其差别并不是很大。就目前情况来看,如果说煤炭产品存在差别也仅仅表现在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上所占有的优势以及煤炭产品适用性限制上的有所不同,其他方面的产品差异表现程度很低或是消费者体会不到(或消费者没有必要重视)其间的某些差别。

(4)行业壁垒状况分析。行业壁垒分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部分。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进入越困难,进入的厂商也就越少,从而也就越容易产生垄断;反之,进入壁垒越低,进入越容易,进入的企业也就越多,产生垄断的可能性也就越小。理论上,我们可以利用BI=PI-CI来衡量进入壁垒,其中BI为行业壁垒高度,PI为行业产品的平均价格,CI为行业的平均产品成本。1993年国家放开煤价以后,煤炭价格有所上涨但幅度不大,尤其是到了1996年以后,由于内外部原因市场疲软的程度更加严重,1997~1998年连续两年价格呈下滑态势。因此,以BI来分析,中国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