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15255400000143

第143章 生产经营管理(9)

所谓零件配套率法,指的是通过建立一套成批产品配套性的指标,将成批产品各个零件的配套情况进行量化,从而用数字对成批产品的配套情况加以明确表示,最终实现成批产品成套性生产的目标。

(四)生产进度控制的步骤

生产进度控制一般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生产进度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针对生产运作计划设定的目标,了解生产进度的实际进展状况,对生产进度遇到的困难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到心知肚明。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工作找到根据,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找出生产进度状况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对照生产运作计划目标,结合生产进度的实际状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第三,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确定纠偏措施。通过对生产进度的检查和测定,对计划目标和实际进展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确定纠偏措施。

第四,采取纠偏措施。落实纠偏措施,确保生产进度符合既定计划要求,确保生产进度能够达到预期的计划目标。

四、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业对产品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制订相应的控制或降低成本的措施,以达到生产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一句话,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产品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企业外部的因素;既有企业所处外部宏观环境中的因素,也有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企业的产品成本高低。因此,要进行生产成本控制,就需要针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作出基本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制订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因素对生产成本造成的影响,企业往往难以把握和控制,企业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尽量认识到外部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早预测到外部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因势利导,以利用或规避外部因素带来的机会或风险。对那些由于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以及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等固有因素的影响,企业虽说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但由于这些方面的变动,涉及面广、需要投入的资金大、实现收益的周期长,因此,这往往属于企业战略发展考虑的范畴,并不是企业日常的生产运作管理涉及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在日常生产运作管理中,要进行相应的生产成本控制,关键是从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入手。

具体来说,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人员方面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因素。比如,企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实现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同时,由于人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因此,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高效的生产流程,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成本控制中的人员因素是其他因素中的首要因素,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2机器设备方面的因素

先进的机器设备,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原材料及能源耗费方面的大幅节省。此外,进行生产成本控制时,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可以提高产量,从而减少分摊在单位产品中的折旧费和修理费,降低单位产品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人员工资方面的消耗,最终实现成本的降低和节约。

3物料方面的因素

做好生产中的物料供应,确保企业投入的物资、原料在质量和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生产正常进行。因此,物料方面的管理工作,是生产运作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工艺流程方面的因素

先进合理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一方面可以降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都有助于实现生产成本降低的目标。

(二)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进行生产成本控制时,可以从生产成本的具体构成部分入手,根据其相应内容,制订适宜的控制措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具体来说,生产成本控制可以从物料成本、人员工资费用、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1物料成本控制

企业要生产产品,就需要投入一定的物料。因此,要想做好生产成本控制工作,就需要把好物料采购、使用、库存和回收利用等相关环节,尽量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消耗水平、降低物料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具体地讲,企业生产所用的物料可以分为原材料和能源动力两大类,因此,企业进行物料成本控制时,就需要从原材料和能源动力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量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二是尽量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从而能够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一般来说,物料成本控制主要可从物料消耗数量和物料购买价格这两方面进行控制。

(1)物料消耗数量方面的控制。进行物料消耗数量的控制,一方面需要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减少单位产品所需的物料数量。通俗地讲,一方面需要本着节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杜绝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浪费现象,避免出现过多的边角废料,尽可能让物料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借助科技进步,降低单位产品所需的物料消耗,从而最终通过生产投入方面的节省,实现物料消耗数量下降的目标。比如,通过采用性能更好的动力转换设备,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能源的耗费,从而间接地实现了成本降低的目标。

(2)物料消耗价格方面的控制。物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受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实施。而物料价格由于受市场需求变化、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波动和变化,各个企业取得同类物料的价格并不一定会完全相同,有些企业购买的价格要高一些,有些企业购买的价格会低一些。如何通过有效的筹划和管理,采购到价格适宜的物料,就成为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通过科学的商务谈判,通过合理选择采购地点和运输方式,通过科学计算采购批量,来减少储备量;通过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加强入库验收等手段,降低物料的购买价格,从而实现物料成本降低的目标。

2人员工资费用控制

除了对物料成本进行控制之外,企业还需要对单位产品投入的人员工资水平进行控制。一般来讲,通过提高生产率、强化员工培训、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等举措,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员工资支出比例,从而收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由于制造费用组成的内容复杂,各种费用的性质和作用又各不相同,因此,对制造费用控制需要本着灵活机动的原则,采取适宜的控制方法。

4管理费用控制

企业的管理费用指的是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控制的关键是,尽量降低企业管理人员的比例,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将管理费用压到最低。

(三)目标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指的是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行情,结合企业预期实现的目标利润等相关因素,计算出来的用以进行成本控制的成本期望值。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企业制订出来的成本期望值,对企业的生产与运作活动进行监控,找出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成本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得企业生产成本符合预期的成本期望值,最终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期望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目标成本控制可以看做是目标管理方法在企业生产成本方面的一种具体应用。

1目标成本控制的原则

目标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要求把成本控制从单纯的事后控制转变为具有全过程的和全局性的综合控制,要求成本控制与岗位责任制紧密联系起来。

(1)节约性原则。节约性原则要求对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都应坚持标准,厉行节约,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节约潜力,有效地发挥事前控制的作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目标成本控制不只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积极的指导与干预。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金运作的全过程为对象,对各项费用的发生进行限制、监督、指导和干预,使之符合预定的目标。全面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局性控制。成本是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诸多环节的工作,必须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全局性控制要求凡是与产品成本形成过程有关联的部门和员工,都必须对所管范围内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企业内形成严密的成本控制网络。二是全过程控制。全过程控制就是根据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把成本控制的范围延伸到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即包括对产品设计阶段、生产准备阶段、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的控制。

(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要使成本控制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各部门对其所属的责任成本进行控制,充分调动各成本控制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定期对其工作成绩进行透明的考核和评价。

(4)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成本的日常控制应以“例外”的差异为重点的原则。所谓例外,是指那些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对其要追根求源,查明原因,并及时反馈给有关的成本责任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予以纠正。

2目标成本控制的内容

在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中,凡是影响成本的诸因素都是目标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目标成本的要求设计产品,控制产品投产前的成本。在设计过程中,既考虑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又考虑产品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通过对产品成本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功能过剩、成本过高的问题,使产品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2)制订成本控制制度,约束成本开支。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各有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制订出一套适应企业具体情况的成本管理制度,用以约束成本的开支。

(3)按照目标成本标准限制费用的发生。对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跟踪、监督和限制,按照确定的成本标准从数量上、支出时间上、用途上进行严格的限制,应坚决制止超过成本标准的各项不该发生的、可以削减的开支。

(4)促进和引导成本的可控因素。成本控制要避开或减少不可控因素(如国家规定的材料调价等)的影响,促进和引导可控因素,督促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改进工作,不断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达到成本目标。

(5)成本控制信息的反馈。成本控制信息是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产生或因成本控制的需要而从其他方面获取的成本数据、信息等的总称。它是进行成本控制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

3目标成本控制的作用

(1)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只有在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日常发生的成本进行不断的控制,才能及时发现并防止生产费用的超支,从而把产品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规定的数量界限之下,使预期的成本目标能顺利实现。

(2)促进企业改进成本管理。实行目标成本控制不是限制成本,而是从资源使用情况和各项工作效果等方面来考核成本支出是否符合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原则,因而能及时发现成本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企业针对出现的问题改进成本管理工作。

(3)全面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耗费。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按照由目标成本分解制订的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定额对一切生产经营的各项耗费进行随时随地地审核监督,是对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各项耗费实行的全面管理。

(4)促进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在目标成本的日常控制过程中,根据成本责任中心反馈来的成本信息,分析出成本责任单位和个人成本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成本责任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从而促进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

4目标成本控制的方法

(1)倒推法。该方法在确定生产成本时,先不考虑实际会发生多少成本,而是先根据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和企业希望实现的利润水平,确定出企业的目标利润后,再根据企业预期实现的目标利润,倒推出企业生产运作的目标成本的做法。具体地说,生产成本的目标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目标成本=预期销售收入-预期目标利润

其中,预期目标利润的计算可以遵循如下方法:

目标利润率法:

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同类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

或目标利润=本企业净资产×同类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或目标利润=本企业总资产×同类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例如,某小型农药厂的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895%,预计企业本年农药销售量为100吨,农药市场价格为10000元/吨,则:

目标利润=100×10000×895%=89500元

目标总成本=100×10000-89500=9105万元

目标单位成本=910500/100=9105元/吨

企业之所以要采用目标利润率法,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企业只有达到同类企业的行业平均报酬水平,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才能具备与同类企业竞争的基本条件。因此,采取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意识。但也有的企业,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育出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往往会使用行业先进水平的利润率来作为自己企业的目标成本。总之,采用预期目标的方法,是企业竞争意识的一种体现。

上年利润基数法:

当然,企业也可以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利润水平,而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采用上年利润基数的方法来计算预期目标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