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寒风文集
15256100000073

第73章

他直直地站在岸边,一动不动,稳住了军心。因为杨宇被任命为直属队的司令员。他站在岸边,甘冒敌机的轰炸和扫射。杨宇组织人掩埋了牺牲的同志,掏出他的日记本,把烈士的鲜血滴在上面,记上牺牲烈士的名字和家乡地址,把尸体掩埋好,最后一个通过浮桥。八月二十五日,蒋介石大步进入官邸会议,劈头就问汝南埠战况。吴绍周和刘伯承接触,是二十四日的战报。到天黑为止刘伯承还在汝河北岸,双方就大雷岗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吴绍周的二十三师也于是日赶到汝南埠。罗广文部已经推进到万金店一线。到了汝南埠以北,距刘伯承只有四十里路。张淦部迫近新蔡,距刘伯承五干里。郭汝瑰提醒蒋介石说:“陈毅有南下迹象,陈赓可能西去。谢甫三陕东兵团已组建就绪。李铁军兵团仍在组建中,十军、二十军已向指定地点开进。十军从太和返商丘,近三百里路,徒步行军需要七日行程。二十军从鲁中开滕县,车运郑州:蒋介石心情烦乱。共产党每进一步都踩在他致命之处。他不能对任何入谈他的苦衷,谈他的肺腑之言。只有自己想办法应付这破残的中原大势。用邱清泉盯住陈毅,阻止陈毅南来。对付陈赓嘛,他知道谢甫三不是陈赓的对手,加一个李铁军,差强人意。至于对付刘伯承,他自己动手亲自指挥,万无一失。从地图上看,刘伯承已经被挤在汝河一个狭小的地段上,吴绍周在前,罗广文在西北,张淦在东(:。迫刘伯承背水作战。他向郑州指挥部顾祝同下令:命令罗广文、张淦向刘伯承攻击前进。”

吴绍周电报:“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共军发动猛攻,刘伯承突破汝河,向淮河窜去。”

蒋介石气愤已极,一巴掌打在桌上,震得桌子上的东西都跳起来。蒋介石这一掌打得太狠,痛得他咬牙切齿,脸色惨白。参谋送来顾祝同的电报广八十血军在汝河截住刘伯承,发生了激战。二十四日,顾祝同。”

蒋介石把电报撕得粉碎广总司令在做梦。”

他瞪着在场的人问“刘伯承怎么过的汝河?刘伯承怎么会过了汝河?”

他向郭汝瑰下命令:“命令吴绍周,追击刘伯承。”

一分钟前,蒋介石抱有多大希望,截住刘伯承,把他在豫南平原地区消灭掉。几路大军都近在咫尺,满可以一战成功,解除一桩心腹之患,而今,刘伯承已经过了汝河,而且带着他的两万多人全部从吴绍周阵地中间通过。这一关曾经被蒋介石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结果被刘伯承突破,现在刘伯承面前只有一道淮河了。蒋介石狠狠地下达了追击的命令:在淮河北岸,击破刘伯承:“命令罗广文由正阳南下;李振的六十五军开明港堵截;张淦、吴绍周尾追。”

蒋介石发布命令的时候,罗广文还在万金店一线,没有到达正阳县城。蒋介石的目的是要罗广文赶到刘伯承前面,切断刘伯承瓯去的路。现在蒋介石对目前的战况感到担心了!郭汝瑰说广刘伯承决不会于他不利的时机同我决战。他是想登上大别山。使大别山、豫西、鲁西南构成犄角之势。”

郭汝瑰忧虑的是:“这样下去短期内难以解决中原的共军。刘伯承上了大别山,兵临长江。陈赓西扣潼关。胡宗南兵虽多,战力不强,难以对付陈赓。鲁西南国军兵力单薄,不敢妄动,邱清泉只得听陈毅的摆布,中原从此无宁日矣!”八月二十六日,顾祝同自郑州来电,给蒋介石以很大的安慰:“张淦抵包信集,与刘伯承二纵接火。吴绍周于驴河店与刘伯承六纵接火。李振部已抵明港,罗广文由正阳南下。淮河水涨,刘伯承渡河昆然很困难,西窜也不易。”

淮河比汝河宽,水大,枯水季节可以徒涉,目前豫南正逢雨季,河流暴涨,蒋介石心中又烧起希望之火。向郭汝瑰下令:“传我的口谕,饬张淦、罗广文、吴绍周加紧作战,勿稍松懈,压迫刘伯承于淮河北岸而击破之:这可以说是在大别山前,在豫南平原上,蒋介石作的最后一次努力。必须借助最后一道河阻住刘伯承。三十二肖永银带前卫旅解放息县。八月二十六日,中路大军刘邓总部迫近淮河。船只大部被敌人破坏,只找到七只小船,一只小船仅容十人,而霈要渡河的人是六万。淮河水涨,比平时宽了三倍,足有一公里宽。水势湍急,无法徒涉。陈再道纵队顶住了张淦集团的七军和四十八军。王近山纵队在驴河店顶住吴绍周和罗广文的攻击。以待统帅部作出决策。这等于是刚从汝河的重围中打出来,又在淮河北岸陷人重围,又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七只小船决不可能于一天一夜的时限渡六万人马过淮河。而敌人的大军却在步步逼近。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张际春在淮河边上一座小房子里,召开临时前敌委员会。硏究当前情况,迅速采取措施,使中路六万人马和总部机关摆脱困境。时间越拖越不利,因为蒋介石意图把我消灭在豫南平原的计划还没彻底破产,危险还没过去。而且比在汝河上的处境更为不利。蒋介石在汝河上落了空,势必在淮河岸上大作文章。敌人是七军、四十八军、八十五军、四十军、十四军、骑一师、六十五军、五十二军,从三面逼近来,我只有两个纵队掩护首脑机关。北面和西北而已经和敌人接火。现在只有徒涉淮河,否则无法使六万多人于一夜之间到达淮河南岸。就像唐僧取经,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也不行。这是最后一难。第二次落人背水作战的困境。千里奔波,上有敌机轰炸、扫射,后有敌兵昼夜追踪,又有条条大河拦阻,蒋介石势必置我于死地而后快,现在赶到通天河边上了!大家沉默,不发一言,左思右想不得良策,难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声音越来越清晰可辨。张华站在门口,阻止一切想闯进来的人。此时谁都不能来打扰,因为首长在开会。对面是滔滔大河,暴涨的淮河,像一头猛兽,没人敢接近。再往远处看,淮河对岸,一片蓝灰色的远山漂浮在雨雾之中,像透明的蓝色玉器,玲珑剔透,秀丽多姿,那就是大别山。

在平原上被敌人追赶的滋味尝过了,哪怕有一座山,也可以歇歇脚。天天讲大别山,现在见到了。大别山啊!为你奔跑了一千里,从黄河边上起步,横越河南中部大平原,现在只剩一水之隔了!可是到此又有咫尺天涯之感啊!如果在这里展开一场激战,会有多少人把生命和鲜血留在淮河北岸,永远也登不上大别山了!从黄河边开始,每前进一步都洒有烈士的鲜血,这是一条用烈士的鲜血铺洒的道路啊!张华听到司令员在发言:“正像毛主席估计的第一种情况:敌人调集二十多个师尾我急追。不容我落脚。宋太祖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我们也不是来睡觉的。蒋介石心黾巳经感到很不安逸了!”

他听到邓政委说:作出决定吧!伯承、际春两同志带栺挥部先期渡河。你们一军一政,进入大别山立即展开工作。李达同志负责指挥直属队渡河,先把大别山的干部渡过去。我留在后边。以这两个纵队顶住敌人,争取时间。”

张年心中一动。向板缝里一看。会议气氛十分严肃,邓政委说完活后看在座的人,征询他们的意见。张华明白邓政委的意思:刘伯承是中外闻名的将领,杰出的军事家。蒋介石就为的针对着刘伯承千方百计,调兵遣将,追堵、围剿、轰炸,不让刘伯承上大别山。保证刘登上大别山,对全国战场,对战略展开意义重大,对闽际影响大,仅这一点就是决定性的胜利。也是对蒋介石的沉重的打击。所以邓以政治委员、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提出这一决策。作为政治委员,来承担艰巨任务,带部队断后,阻拦追兵,掩护总部渡过淮河,这个决定是英明的,勇敢的。张华充满了信心,因为邓的坚定、沉着、果敢会给部队指战员以信心和勇气。这是承担蜇任又顾全大局的决定。刘伯承司令员素来尊重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提出的方案,司令员是完全同意的。果然,他听到司令员说广小平同志是前委书记,又是中原局书记,小平同志的提议就是今天会议的决定。”

以后是李达参谋长、张际春副政委的表态。散会后,他们走到屋子外面。邓小平政委和司令员握手说:“我先到陈再道那儿看看,然后到王近山那里。有事电话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