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师休闲论
15256600000003

第3章 休闲概述(2)(1)

3.从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学辞典》解释为:当闲暇时不论个人或团体所做的任何活动,以寻求舒松与愉快,就叫休闲活动。这些活动不是由于某种需要,也不是谋求某种报酬,而是为了本身的兴趣,包括游戏、竞赛、健身、消遣、艺术活动等。“休闲活动为在余暇时间所从事的任何活动,方式可为个人的或集体的;这种活动是自由且令人愉快的,它是可供个人发展生理、心理或应用创造力的活动(黄立贤,1997)”。Kelly(1978)将休闲定义为:一种为了休闲本身为主的自由选择性活动。法国休闲学者杜马泽德(Dumazedier)指出: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娱,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因此,从活动意义上看,休闲是指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主要从事与工作及家庭无关、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如运动、运动竞赛、社交活动、艺术、技艺、休息、旅游、舞蹈、戏剧、嗜好、做白日梦等,即休闲是满足个人爱好和兴趣的活动。

4.从状态或心态的角度考察,《牛津字典》将休闲解释为:是在工作之余个体有机会自由做一些事情,即在余暇中,个人能为自己作计划、安排的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瑞典哲学家皮普尔(JosefPieper)认为,休闲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即人们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也是人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平和的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而进行的活动。他还相信休闲是一种欣喜感(senseofcelebration),这样的人能够欣然接受这个世界和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不仅如此,休闲也被定义为一种心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休闲是“心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依赖于自由选择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行为”。我国休闲学专家马惠娣认为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得到身心的调节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休闲的最好状态应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因此,从状态或心态意义上看,休闲是指一种从容、宁静、优雅、忘却时光流逝的心灵放松状态,是个体在摆脱了义务责任的束缚后而享有的平和、恬静、适意的存在状态,是个人主观的自由及享受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方式或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存在形式。

综合上述休闲的各种理解和解释,我们将休闲内涵界定为:人利用闲暇时间,通过适当的方式,从事可以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幸福、满足、愉悦的活动。它通过追求建构生命和谐与人格完善而获得自由并发现意义为旨趣,是人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休闲特性

1.自主性

休闲是一种完全由个人自由支配时间,自由行事,自由从事的活动。休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由休闲主体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能力、个人和家庭条件自己支配、安排和调整,休闲的结果有益还是有害都由自己负责,有很大的自主性。休闲贵在自主,要求个人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负责。

2.自由性

休闲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自由展开的,是自动而非强迫或义务的,是自由的、从容的、宁静的、和谐的、优雅的,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在休闲过程中,一般不受外界的严格约束,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有很大的自由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纽林格认为:“只要一种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那它就是休闲。去休闲,意味着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由自己的选择,投身于某一项活动之中。”

3.非功利性

休闲是人在离开工作与生活的紧张压力后的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它所重视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享受,更是精神生活内涵的追求,是个人在休闲生活中的自由自在的乐趣享受,是一种近乎无为而为的闲情逸致,是追求一种浑然忘我的、与他人分享的、与自由同在的开阔胸襟和幸福感受。所以,休闲主体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适,并且可以优雅地展现自我、塑造自我,获得高品位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4.双重性

从效应上来说,休闲具有双刃性。休闲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无意义的;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可以是积极、有益、健康的,也可以是消极、有害、不健康的。积极健康的休闲,如各种娱乐性活动、健身性活动、交际性活动、开放式社会化的学习活动等,具有调剂生活、消除疲劳、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知识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良性功能;而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腐朽落后的休闲,如风景名胜的超载旅游、嫖娼卖淫、黄赌毒活动等,则只会危害生态、使人堕落、败坏道德,甚至违法犯罪,最终阻碍社会进步。

5.相对性

严格上来讲,休闲只是对于那些工作着的人们而言才有意义。对于已退休的人而言,休闲对于他们已没有意义。

(三)休闲的价值作用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已经认识到了休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由人如果不想使自己的生活沦为灾难,就一定要接受休闲人生的教育。”希腊时期人体竞技之优美艺术与强劲生命之展现,休闲体育成为一种肢体表演艺术,斯巴达人利用运动和音乐,增强战场上的演习准备,雅典人重视运动、戏剧、表演、辩论,罗马人着重观赏性的休闲生活。被称为西方休闲学之父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在古埃及时代,民众即能运用闲暇乐于舞蹈、乐曲、斗牛和体操表演等活动,及至中世纪时期,欧洲贵族雇用骑士、武士,兴起竞技性、争斗性的运动,发展出剑术、武艺等休闲活动。

休闲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从文化渊源上来说,我国对休闲的追求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喜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中国人的休闲推崇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以达到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之目的。舒展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举世无双的品类,皆是休闲的产物。比如,赶集、庙会、放鹰、养鸟、观鱼、垂钓、猜谜、楹联、诗社、书院、风筝、踢毽、打拳、舞剑、啜茗、嚼蟹、书市、园林、流觞、国画、曲艺、管弦、戏曲、书法、金石。中国人会玩耍乐富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了“藏、修、息游”的教育思想,主张人性的教育和培养应当使敬德修身与休闲游乐结合起来,以获得全面而完整的发展。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自称他“好歌,好和,好鼓瑟,好射,好乐。”孔子最向往的人生境界就是从事具有教育意义的闲暇活动,如《论语》记载:孔子曾与四位弟子一起闲坐,他要每个学生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感叹:“吾与点也!”休闲让人“体静心闲”。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从文化渊源上看,中国体闲文化的价值取向即推崇“致虚极,守静笃”、“清净为天下正”,更崇尚“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喻示人们应在休闲中赋予生命以真善美,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完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