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师休闲论
15256600000004

第4章 休闲概述(2)(2)

据美国1990年发表的一项国家抽样调查表明,41%的被调查者认为,休闲比工作重要,36%的人认为工作比休闲重要,23%的人则认为工作和休闲同样重要。而在1975-1985年,更多的公众认为工作较为重要。不难看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休闲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休闲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理解中,工作与休闲常常被割裂、对立起来。工作常被看作是有压力的,休闲是轻松愉快的。工作与休闲原本就是统一的,也只有当二者统一或融合的时候,人类才有幸福可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只有“当责任同时也是快乐,工作等于消遣时,当履行职责并且讲求实效的人同时也在寻求快乐,而且的确非常愉快时,职责与快乐、工作与消遣也就不再相互对立了。”

在信息时代,“时间界限的模糊性,时间结构的弹性化与时间制度的即时化”都使得工作与休闲二者之间相互融合。新兴的Sohu一族,在家办公的热潮正反映了此种科技带来的社会变迁。休闲正逐渐代替工作而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休闲是相对于工作而存在的,没有工作也就无所谓休闲,一个人的工作质量越高、越有成效,那么他的休闲才能越充实,越有价值,一个不工作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休闲。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时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从而可以用来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喝酒(当然是葡萄酒),听音乐,旅行,等等”,即过一种有品味的生活。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休闲方式是登山旅游。他在浙江永嘉任太守时,遍游浙南名山大川。为了登山方便,特地定制了一种登山木屐,这种鞋不怕山陡路滑,爬山稳当。下坡省力,人称“谢公履”。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工作之余经常散步、打球、游泳、骑马、打猎等。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休闲方式是看电影。写作之余还喜欢看各种电影画报。擅长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平时喜欢看书、下围棋。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平时爱好摄影。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下班后,常常幽默地给一些专栏作家写东西,令这些作家们既受宠若惊,又感到滑稽有趣。罗斯福总统的休闲方式是到田野、森林里游玩,夏天到河里划船、游泳、钓鱼。冬天到河里坐冰船。科学巨匠牛顿在1665年至1666年的两年间,由于伦敦瘟疫的发生,不得不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乡下的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酷爱小提琴,很多人都说他们的科学成就与有闲暇拉小提琴有着内在的关系。袁隆平说:“倾听音乐,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才能更好地驾驭生活。”贝多芬说:“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的烦恼中超脱出来。”

休闲在现代社会不仅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对社会亦产生许多正面的效益。19世纪,德国诗人波德莱尔就曾将其理想表述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马克思对此也有过动人的描绘,经常被人们引用的便是那段耳熟能详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饭后从事批判”。

休闲是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任务和生活义务之后所自由进行的一种活动,对于人的重要性愈来愈大。在闲暇时间充裕的情境下,一个没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休闲生活的人,必不可能品味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欢欣,甚至会导致各种不良的社会行为和变态病症。科学、文明和健康的休闲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它包括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能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美好品格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由此可见,休闲乃是人生的润滑剂,足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充实知能及创造新契机。休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休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休闲能够提升个体生活及生命质量。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将“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其划分的经济增长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征标志和阶段名称。前苏联学者认为人的生活质量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劳动与休闲生活的满足程度,劳动与日常生活的舒适水平,饮食质量和获取食品的条件、服饰质量和时髦程度、住房和环境质量、社会制度的职能和性质、交往需求的满足程度,知识得到满足的程度,创造性、社会政治积极性、业余活动等得到满足的程度,等等。”由此可见,人们生活质量的指标几乎都与休闲息息相关。休闲可以促进个体生长,改善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减缓老化,生发饱足精神与活力,促进身体健康;休闲可以调和个体精神情绪,悦纳与发展自我效能,调适和纾解压力,提升自信心,增强心理抗挫力;人际归属之价值:休闲可以提供人际互动、社交的机会,有效改善人际疏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高人际归属感;休闲在丰富个体生活内涵,圆融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满意度,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其二,休闲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及发展。社会文明的发达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物质财富的丰足和闲暇时间的充裕。所以,充裕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休闲则能够通过促进个人身心和谐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进而促进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有序、和谐。

三、闲暇与休闲

于光远先生曾说:“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闲暇时间的多少和利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个人特征的制约。闲暇时间的增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现象。当然,闲暇只是一个前提与载体,一种时间形态,它只是为休闲提供了可能,却不会成为“休闲”本身。闲暇的价值利用,关键在于休闲。

“闲暇”与“休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就是“手边的时间”,而休闲则是一种沉思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马克思则将闲暇看作“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对而言。因此,我们把“闲暇”理解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则指人在工作之余能自由做一些事情,在余暇中能为自己做计划、安排的状态。二者虽然都指向人的个体活动的空闲时段,但闲暇一词如“暇”字所意蕴,强调的是时间范畴,即个人所拥有的一段无需劳作的空闲时间;休闲是相对劳作而言,指劳作时间以外的、停止持续性活动的状态,强调的则是空闲时间的活动状态。所以,休闲不等于闲暇。闲暇时间是休闲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人们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才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只有在自由时间里,个人才会在艺术、科学方面得到发展。正如美国休闲研究学者托马斯·古德尔指出的:“空闲是用小时、天等时间单位来衡量,标志着一种与工作相脱离的状态。工作是空闲时间的反义词而休闲不是。人人可拥有空闲时间却并非人人能拥有休闲;空闲时间是人人有并可实现的观念,而休闲并非每人可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休闲不是观念更是理想。”闲暇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是休闲的物质基础,而休闲则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理想。

闲暇是人的心灵驿站,休闲成了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