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师休闲论
15256600000007

第7章 教师休闲依据(1)

一、教师休闲理论依据

(一)补偿论

主张个人如果有自由选择娱乐的机会,他一定会选择与工作显著不同的休闲活动,以避免因过分单调、无聊、繁重而精神崩溃。比如,在都市工作者在假日常涌向乡村做休闲活动。

(二)相似论

主张当个人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时,他多半会选择与自己日常所熟悉事务有关的活动作为休闲,工作者的任务若愈单调,所做的娱乐也愈单调。

(三)参照团体论

认为大多数人是根据同事、家人及朋友的活动来过滤或引导自己的休闲活动。换言之,该理论认为个人的休闲选择受到社会价值及规范的影响。

(四)交换论

个人会选择自己能从中获得最大满足(或利益)的休闲活动。倘若一种活动经常能使人得到高报偿,当事人比较可能再选择这种活动。由于厌腻(satiation)的原理,当某一种活动的报偿达到最高潮时,个人参加率就会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对某种形式的娱乐投资的时间、精力及金钱愈多,个人愈不容易转移至其他类型的娱乐活动,而他会在相同类型的活动中求变化。假如报偿超出原先的期望,则会有满足感;否则会改选其他活动。但若不能如愿,也只好被迫留下继续做相似的活动。

(五)需要满足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渐次提高的需要。在这五个需求层级中,后三个需要尤为重要。单调机械的工作导致了教师的心理疲劳,调节这种疲劳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健康、宁静的休闲生活改变原有的工作节奏,满足教师的多方心理需求。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把“享受闲暇生活”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二、教师休闲生态依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拥有更多闲暇时间的同时,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日趋增加,并成为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往往又是最具说服力的。

资料统计,我国大、中、小学教师近1500万人。一份跟踪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现在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人均寿命的75.85岁低20多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研究报告表明,知识分子中感到有工作压力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近30个百分点,且高达61.3%的知识分子有身体透支的主观感受,这一比例远远大于普通人群的35.7%。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新浪网联合实施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该调查的结果表明,在8699名被调查的教师中,80%以上的教师表示压力大,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60%以上的教师表示对工作不满。

浙江大学校医院的一份体检报告发现:体检的6000余人中,人均患病4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病例数3311,为总数的一半多,代谢性疾病病例数3087,消化系统病例数为1811,良性肿瘤病例数2097。在各类疾病中,脂肪肝上升最快,从患病的年龄段来看,以44岁~55岁居多。湖北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占湖北高校教师死亡总人数的70.88%,高出全国同比62.11%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教师中有6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以颈椎腰椎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居多,一部分患有心理障碍症,青年教师患这些病的人也呈上升趋势。也有研究发现(潘欣,200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80%长期感到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太大,有75%的教师长期处在一种慢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而有1/3以上的教师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一项对19所高校8417名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教师中身体健康者只占10.4%,亚健康者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一半以上的大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广东省教育工会的调查显示:广东高校教师中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剩下约1/7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教师亚健康人群中,有约1/3的人处于重度亚健康,即疾病的边缘状态。

北京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曾经对本校100多名教师做过体质调查,结果显示:有22%的教师患有肩周炎,18%的教师患有颈椎增生,8%的人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身患各种病症的教师加在一起占了50%,仅有1%的人有过运动健身的经历。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压力大于非毕业班教师。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力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而教师更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它实际上也已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乃是生理、心理的完满状态。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有所不同。健康状况总体评定大学教师最高,小学教师最低;生理健康中学教师最差,心理健康依次是大学、中学、小学。因来自中考和高考的重压,中学教师比小学和高校教师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与痛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王成全博士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普遍存在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教师健康问题多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影响教师健康的因素较为复杂,但主要概括为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下面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例进行归因透视分析。

(一)经济压力

工资待遇是与教师自身生存最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师工资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相比而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仍然较低,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更低。因为,农村教师因多为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基本上是农教结合的家庭,常要肩挑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压力比较重。他们中多数人是四、五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老矣,小孩尚小,正是读书之时,其微薄的工资是维持一家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十多年在农村实行的乡镇财政包干制导致农村教师收入很低。长年的教学生涯,使得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生财技能,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收入的单一性,除了经常被拖欠的不足额工资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奖金、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捉襟见肘的工资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费用支出,经济异常拮据。据调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在600~800元的占48.6%,800~1200元的仅有3.9%。39.5%的教师对收入感到不满意,25.1%的教师对收入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率达到64.6%,只有24.8%的教师认为收入令自己满意。

(二)工作压力

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如果把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那么教师是6.2级。工作负荷是我国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感受到的最大的职业压力。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如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教师工作负荷的总量或临界点都有明确的限定并受到教师工会监督和保护的明确规定,有关监测或评估机制也没有建立,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自然成为了教师管理的盲区。一些管理者在线性管理思维支配下,想方设法以“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及“细致周到”的文本要求来“规范”教师的工作,以持续不断的培训、学习、研究等来“充实”教师的闲暇。教师们终日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辅导、业务竞赛、上级检查。调查数据显示,72.9%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重复太多,很乏味”,71.8%的教师认为“非教学会议、活动太多让我感到疲惫不堪”,77.9%的教师认为“学校各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和检查让我很厌倦”,84.2%的教师认为“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不得不参加各种进修”,70.8%的教师认为“总有干不完的事,连假日都难得休息”。

另一项相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平均比一般职工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新华网在2003年9月10日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42.9%的教师在晚上10点至12点休息,有21.6%的教师在晚上12点睡觉,还有54.4%的教师经常在双休日加班。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确实是在高负荷下被迫舍弃了自己的闲暇,透支着自己的生命,耗散了自己的幸福。王凤武在其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热衷教师角色中的冷思考》中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村教师的一天:

5:00起床。

5:30教室内已来了三三两两的学生,拿起课本,监督学生早读。

6:20和学生一起列队到操场跑步。

6:50学生就餐。盯住了,打水、分饭,所有不安全因素全部要消灭在萌芽之中,然后匆匆忙忙奔回家,面条就咸菜,连做带吃10分钟完事。

7:30到本班教室、宿舍、卫生区巡视。

7:50精神抖擞走进教室,唇焦舌燥传授知识。

9:30上课间隙来一小插曲,紧急集合开会,这次开会的内容是捐款。

11:30中饭时间。

12:20午休时间到,一溜烟跑到学生宿舍,监督学生午睡。

13:50下午上课时间到。

17:30晚饭时间。

18:30住校生自习。和学生一同走进教室,你忙你的作业,我忙我的备课、批作业。

20:00晚休时间到。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洗的洗、涮的涮,等到鼾声响起,静悄悄离去。

21:30精疲力竭回到家。

22:00两张眼皮已闹得不可开交。头碰枕,鼾声即惊天动地,梦呓中还在叹息:“王涛同学,这次考试成绩怎么这么低?”

这位普通教师的“一天”,让我们不免为教师恶化的生态感到震惊。教师像机器一样机械地生活,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新浪网和《北京晨报》于2004年联手开展的“教师生存状态调查”显示,在6958名被调查的教师中认为超负荷工作的占71%强。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34.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有51.1%的教师觉得每天上班工作心情很愉快,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工作是一种煎熬,39.2%的被调查者反映在面临压力时,有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接近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且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工作太累。”

令人吃惊的是,农村由于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学校规模小,缺编严重。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不得不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一般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要教一门主科,再兼一门副科,而村小教师大多包班上课,包干所有课程,一个或多个年级多学科教学任务集中于一身,周课时都在16~25节,甚至达30节课以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还要应付一些毫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形式化的检查评比,教师们都在满负荷、超负荷地工作着。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劳动量越来越大。如按农村师生比1∶23的标准核编,某村小共六个年级126人,核定教职工数为6人,已经无法去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规定的课程无法开全开足。再如一个520人的中心小学,12个教学班,周课时数要360节,但核定人数只为23人,除去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实际投入教学一线的教师只能为19人,人均周课时数达19节,加之师资力量不配套、专业不对口,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如此,农村学生基础差,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难度增大,都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特别是班主任,既承担授课的任务,还负责一个班学生的管理,负担之重更是可想而知。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尤其是农村。因此导致在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教师们不得不牺牲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在许多学校,双休日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奢望,甚至寒假、暑假也被用来补课。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师没有闲暇时间,就不太可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与幸福,就丢了读书,就难以培养思考的习惯,其成长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