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中的攻心术
15258000000027

第27章 管理要懂攻心术(2)

在现实生活中,像故事中的杜陵这样的管理者有很多,他们执行白费力,吃力不讨好!他们的事事都要抓的做法,让那些不思进取的下属索性站在旁边看热闹,使生产和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使那些有思想、有能力的下属没有了发挥才能的空间。无论是对什么样的下属,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结果都只会是一个:人心涣散。因为这些管理者之所以会什么都自己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下属的不信任。这样,他们自然也就得不到下属的支持与帮助。最糟糕的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管理者因为一个人大包大揽,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一不小心就会作出错误的决策,以至于害了公司,让公司陷入无法自拔的深坑中。

其实,作为管理者,你每天都会有很多工作要做,与其什么都做而被弄得焦头烂额又不讨好,还不如适当放权,让自己从工作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适当放权,能够加强团队的合作意识,使团队尽快成熟起来。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你就应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上去,至于具体操作的部分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去做,而这也是对下属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

学会置身事外

在公司里,即使是管理者也不必事事参与,只要给予足够的信任与指导,下属们完全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任务。但如果你事事插手只会让下属觉得你在工作上对他们不信任。

恰当地授权

管理者授权是公司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管理者就必须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专心于管理决策、经营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这样,你自己可以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也能让你的下属在独立工作中不断提升能力,同时也能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此外,管理者的放权还是要针对那些有相应的能力和技术的员工的,如果管理者要放权的某件事情是员工所不能胜任的,就最好另找高明。也就是说如果某项任务对执行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那么相关的决策权就应该交给有相关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来做。

弄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

在放权给下属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弄清楚哪些事情可以交给下属去做,那些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去做,否则就会放权不成反而使公司处于混乱的状态中。一般而言,责任或者决策对公司来说越重要,其利害得失对整个团队或公司的影响越大,那么这样的事情就越不能下放给下属去做。

卢维斯定律:架子太大只会架空你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抬得太高,就会将别人挡在外面,使双方之间无法形成交流。最后,你就会被架空。这就是卢维斯定理。

事实确实如此。这个世界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厉害的大有人在,千万别认为自己不可一世,老子天下第一。即使你很伟大了,仍然要深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是否能够放下架子往往决定着你是否能够赢得下属的支持。假如你能够放下身段与下属平等相处,尊重员工,关心下属,你就会获得下属对你的好感和信赖;否则,你就无法得到下属的衷心相随。

要知道,无论是平级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相处都是要以平等做基础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所以,管理者在与下属相处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采用自鸣得意、命令、训斥、使役的口吻说话,更不要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而是要放下架子,以亲切的方式对待下级。

程先生是一家大型超市的经理,有一天,超市里要搞促销活动,货架上的货需要更换,而且工作量很大。无奈之下,在促销活动日的前两天,他只好让员工下班后留下来加班。于是,他便通知了那名女员工,叫她找几名员工,要求他们在第二天的早晨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让程先生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他去视察员工们的工作成果的时候,发现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货物更换了,其他的根本就没动。程先生询问负责这事的那名女员工的时候,她说:“对不起,我通知晚了,发现的时候,他们都已经走了。我找不到人,自己也只好走了,想等第二天再做。”程先生一听就火了,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几句:“你为什么通知晚了?我很早就告诉你了,你完全有时间去找人的,这样拖拖拉拉地,明天就要搞活动了,到现在货还没上架,造成的损失你说怎么办?”周围其他的员工都愣住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眼光在程先生和这名女员工之间游移。下属执行不力,任务量又很大,再加上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挑衅,程先生真想狠狠地教训她一番。

但程先生看着周围的员工的神情,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方式欠妥,这样只能影响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程先生想到即将进行的促销活动,觉得应该以稳定全体员工的情绪为大局。于是,程先生立刻给她道歉:“对不起,刚才我冲动了点。”并马上脱下了外套和其他员工一起做起事情来。到底是人多力量大,下午上班的时候,所有的促销日需要的商品已经全部上架。这时,那名女员工低着头走过来,低声说:“对不起,是我错了,我应该早点行动的。”程先生笑着说:“没事,我也有错,我应该更早点告诉你的,我知道你会努力工作的,对不对?”从那以后,那名女员工工作起来也更努力了。

放下架子,与下属平等相处,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管理者与下属相处的时候所需要的平等的态度往往会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全面展现出来。所以,管理者在和下属相处的时候,要学会和下属站在同一个高度上,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无意间破坏了自己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在和下属交流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否定下属,比如“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对方对你敬而远之,这不但会破坏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会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除非事出有因,当下属向你汇报工作计划时,作为管理者,你只要提出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或说几句一般性的鼓励话语即可,比如:“这种思路很好,可以多请一些人发表意见。”“你们将来有了结果,希望能够及时告诉我。”“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看法,比如……”“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们可以参考。”“建议你们看看最近的一份材料,看看能不能得到新的启发?”这样的话就会让下属更容易接受。这些话,起到一种启发作用,主动权依然在下级手中,对方更乐意接受。

竞争优势效应: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

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两个谁也不肯松口,一个渔人看见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一同捉去。

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但是鹬蚌相争而被人渔利的事情代不乏人,它形象地说明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拼着自己与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方让步。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在不事先商量的情况下各自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俩就要分别付给心理学家60元。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一个人被另一人追赶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严于律己,不犯错误。一个企业只有被另一个企业或者行业追赶着,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调整自我,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企业不断战胜对手,超越对手,不断发展壮大。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百事可乐公司为了安身立命,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击败可口可乐公司。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市场调研,推出了切实可行的促销计划,逐渐占领了市场的领导地位。

可口可乐公司直到失去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后,才如梦初醒,于是马上也进行了一次出色的创新。为什么呢?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新的管理层开始集中精力打败百事公司,而不仅仅是争取比过去做得更好。

为了与可口可乐的进攻针锋相对,百事公司的管理层进一步强化了业已形成的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就这样两家公司你争我斗,结果创造了历史纪录:在接下来的5年中,软饮料业中的创新比以前20年间的创新还要多,而且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由于良性竞争的原因,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没有竞争便没有进步,那么也就没有明确而迫切的目标。竞争虽然残酷无情,但它却是公平公正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注定永远是弱者,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会化弱为强,而强者若不能自强不息,就会在竞争的大潮中一落千丈。只有有胆识的人,才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张海迪、日本近代音乐的奠基人宫道正夫,他们都是残疾人,但是他们却敢于同正常人竞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使他们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竞争才有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感激对手给我们造就了一个竞争环境,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一个好的对手应该是强大的,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想方设法超过他,使我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我们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有一年,一个记者问“奔驰”的老总,奔驰车为什么飞速进步、风靡世界,“奔驰”老总回答说“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记者转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宝马老总回答说“因为奔驰跑得太快了”。

竞争应该是一种双赢,而不是一定要决出什么胜负和定出什么高低来。我们不能逞一时之强,逞一时之能,逞一时之勇,而到处树敌和招惹事端。给自己找一个对手,说白了就是自己强壮自己,自己磨炼自己,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并让一颗历经风霜雨雪的心,在跌宕起伏的岁月里,能够不断地迎接挑战,而其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则可作为我们不断成长的养分。

所以,对手不是敌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当我们面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有形无形的对手时,不要逃避,更不能消沉和倒退,逃避对手就等于逃避进步。相信竞争优势效应,给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这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感激你的对手吧,正是因为竞争对手才让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充满激情,不断进取。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

某家铸造厂,该厂的经营者经营了许多分厂,但其中有一个厂效益始终徘徊不前,从业人员也很没干劲,不是缺席,就是迟到早退,交货总是延误。该厂产品质量低劣,使消费者抱怨不迭。

虽然这个经营者指责过现场管理人员,也想过不少办法,想激发所有从业人员的工作士气,但始终不见效果。有一天,这个经营者发现他交代给现场管理员办的事一直没有解决,于是他就亲自出马了。

这个工厂采用昼夜两班轮流制。夜班要下班的时候,他在工厂门口拦住一个作业员。他问:“你们的铸造流程一天可做几次?”作业员回答说是6次。这个经营者听完一句话也不说,就用粉笔在地上写下“6”。

紧接着早班作业员进入工厂上班,他们看了这个数字后,不明个中原因,竟改变了“6”的标准,做了7次铸造流程,并在地面上重新写下“7”。到了晚上,夜班的作业员为了刷新纪录,就做了10次铸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面上写下“10”。过了1个月,这个工厂变成了他所经营的厂中成绩最好的。

这个经营者仅用了一支粉笔,就重振了工厂的士气,而员工们突然产生的士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有竞争的对手所致。工人们做事一向都是那么拖拖拉拉,毫不起劲,可在突然有了竞争的对象后,自然而然就激发了他们的士气。

人都有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努力成长,也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构成人类干劲的基本元素。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时,其意识会特别鲜明。以学生来说,当他们每一个人想自己的成绩比原来的更好时,就会有打垮竞争对象的意识,所以就会更加用功。只要能利用这种心理,并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让对方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地激发起一个人的干劲。但是如果以直接的方式说“他就是你竞争的敌人”,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这样好像给了对方一个强制性的压力,使对方有了警戒的心理,他反而会在心理上产生反抗。

旁观者效应:责任到人层层落实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1964年3月,在美国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识的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给警察。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