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了吗?”这样的问候在2006~2007年的某些地区已开始替代了“吃饭了吗”的问候。中国股市大牛市的赚钱效应不仅吸引了大批新股民入市,与此同时,基民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券商营业部和银行里,到处都能见到新基民忙碌的身影,其热烈程度与熊市时有天壤之别。当那些老年人将毕生的血汗钱投入到基金时,当某些求财心切的“投资者”将房屋、汽车送进典当行质押或贷款入市时,其投资的盲目性便凸显无遗。
事实上,基金的热销与许多新基民对基金知识的一无所知形成了鲜明对照。因为新基民投资基金的时候,正是2006年中国股市大幅上涨的时候,非常规的高额回报使一些投资者误以为“基金=买入后大涨”,甚至有些投资者误认为新基金就是“原始股”,忽视了基金背后的投资风险。这是对基金本质的扭曲理解。基金投资的非理性,给整个基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投下了巨大阴影。
没有一个投资市场是永远只涨不跌的。2007年1、2月间股市的大幅震荡走势说明了这一资本市场的投资真谛。虽然支持股市持续走牛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但是市场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整体估值大幅提升,风险已在逐步累积,短期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在加大,市场进入震荡期。大盘在其后的近一个多月里,特别是在1月和2月相交期间,围绕着上证指数2800点出现了频繁而巨幅波动,且频频放出天量成交,显示多空在此区域分歧较大。只要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对于基金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新基民来说至少会带来心态上的伤害。
其实目前对于基金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其根源在于基民对收益预期的过分高涨,但从成熟市场的历史经验看,基金的年收益率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偏股型基金投资年收益大约在10%~20%左右。2006年中国基金市场出现收益普遍翻倍回报,应该说是有着深刻经济背景的。例如股市经历了4年熊市后从底部反弹,政府对股市进行根本性制度整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市场越来越规范等多种原因共同推动了中国股市上涨。客观而言,这样的牛市是很难复制的,特别是很难一直复制的。同理,基金投资在2006年创下的惊人业绩也并不是年年都可预期的。在一个非理性投资盛行的过热市道里,投资基民反倒要有“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甚至可能给市场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反向思维。
可惜,大量投资经验不足,也没有多少投资知识的新基民,对来自管理层和经济学家的警告置之不理,他们不顾一切,蜂拥而入。这种市场的贪婪和疯狂,不只是警告者的难堪,更是股市、基金和投资环境的难堪。基民的短期投机心理造成基金潜在的多米诺骨牌风险。而在场外,围城效应还在起作用,大量持币待买的基民资金还在源源不断地进来,使这个危局只会越堆越高,总有一天有一块牌会先倒掉,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量新股民、新基民的蜂拥而入,也给基金公司出了不少难题。由于人才储备不足以及基金公司所面临的自身问题,有的基金经理甚至一人管理着两只基金,基金公司内部的“防火墙”形同虚设,如此局面将有可能最终损害到基民的权益。
基民的非理性投资也折射出基金发行与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基民的风险教育不到位。可以想见的是,一旦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达不到投资心态不正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时,赎回潮就会来临,而基金为了应对赎回,不得不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因此,基金发行与持续营销不应只注重规模,而首先应重视对于基民的风险教育。这样做一方面是基金发展的现实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基金公司对基民负责任的态度。
从本质上说,基民的非理性投资是一种投机行为,尽管基金不等同于股票,但风险却是一样的,基金净值的下降就是一种风险。而且,今天中国的基金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它们牛市时赚得盆满钵满,基民可以大获其利;熊市时却颗粒无收,影响到基民也会一无所获,甚至赔上投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