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抚摸流年
15270400000019

第19章 阅读

认真地捧着一本书,坐在夕阳里的门槛上阅读,甚至会高声朗诵起其中的某一段,鸡鸣犬吠不相闻。那是儿时的往事,久已暌违,而如此生动的场景会时时从现实中跳出来,柔软着心绪,忍不住满怀景仰。此时想起这样的情节,若要再亲身去体验一次,多少觉得有些羞涩或者不堪,但是那个坐在生命起点阅读一生的人,他在冥思的阴影里逗留的耐心和兴趣,一直鼓励着我,将生活的全貌,社会的全貌,和人性的全貌铺陈在相同的那样一个黄昏,相似的那样一个门槛上,细致的阅读,以至于成为记忆或者经验。

所以我这里说的阅读,并不局限于对书本的沉迷,而是怀着一种细致的态度,对人,事,事物和知识进行认知的姿态,过程和获得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广泛性的动词。

我不是一个会阅读的人,我同样也不是一个从阅读中轻易可以获取才华,从阅读中明智的人。成长的环境中充满的陌生,它们极大地刺激了我的叛逆和违背,甚至让身体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一种过敏体质的现状,生命若没有消亡,终生无法根治。我觉得阅读就像是在补液或者输血,只能在面对这些陌生因素的时候,增添我的免疫能力。所以更多阅读机会的存在,更鼓励了我对独立和孤独的嗜好,也促使我在人群的漠视中越走越远。

对知识的渴求开始于尚能认识自己对这个世界缺乏基础性的了解。老师和书本强调的是首先在一个懵懂的少年胸前挂上一个书袋,然后慢慢为书袋内存找到一个新的放置地点,那就是脑壳。那时候单纯的被动的灌输是最有效的办法,往往自知是陷入某种进步的圈套。无知和盲从先后出现在我的心情里,敬畏和兴趣也先后出现在我的心情里。我想,我没有走错路,阅读是一个一直要伴随我走到老走到死的途径。

阅读成了一种习惯。在校园时期内的,对书本的阅读,是单向地往大脑中的灌注,而从校园延伸出去的对社会对人际的阅读是直接通往我的神经和心脏,而且具有双向性,互动性。我要阅人,人更要阅我。不止一次地有人跟我说,他阅人无数,我只是他阅读的湖中一滴水,我是一个个体却不具备无数个体中任何的代表性。我曾经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代表这些个无数,事实上自己还只是一个仍然存在缺憾的,不完整的个体,期待的心情灰暗了一瞬。但很快我便恢复了,像婴儿对母乳的依赖那样,我需要依赖无数的阅读才最终成为一个“阅人无数”的人。(最不擅长的就是这样的阐述。规范是大家必须有素质和自觉去遵守的一些行为教条,就像是所有人要求他人遵守而我最终一定会放弃的——说教)。

好想离开这样的阅读的过程,我有些不堪重负。我好想去看看大海,好想知道生活在大海涛声里面的人,他们的血液是否同潮水一样的节奏潮涨潮落——学会穿一身深色调的衣衫,抽着香烟,消失于深蓝色的,茫茫大海的背景深处——我知道自己是龊劣的,渺茫的,但我享受——以融入的姿态来表达被包围和湮灭的平静,以一个无知的初学者的身份在海边留下局促的生命幻影。

夜色在困顿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