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赢在做人凭手段
15273300000038

第38章 准备好了,才能抓住机会

机遇的降临,也许令很多人不可思议,以致使很多人认为它是命运的意志。但是,只要我们就每个人的一生作一番思考,就会发现,任何机遇的到来,都有其前因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机遇是从勤奋工作中得来的,它钟情于才能、勤奋和生活中的有心人。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观条件。相对来说,主观条件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便是主观条件。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泛而博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好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

相传鲁班被茅草划破手指,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牛顿见苹果落地,触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伦琴在实验时,从手骨图像中,发现了X射线;耐克鞋受人喜爱的原因,一部分归功于采用了“华夫糕式”鞋底,使鞋子变得轻巧美观。这项革新的设计师说:“那天我看见妻子的蛋奶烘饼烤馍,想到鞋底也可以做成华夫糕模样。”这些人平时都既有知识的积累,又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否则,也会像李比希错过发现新元素溴一样,抱憾终生。

从客观条件讲,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择业、工作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等。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涌现出了大批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改革家;而在过去,他们就没有这样的机遇。又如,只有计算机高度发展和普及的现代社会,才使得大批优秀软件开发商大有用武之地。

头脑灵活,才不会坐失良机。即使是碰上好运气,如果你思想没有准备,头脑不敏锐,或者粗心大意,结果都会使机遇丧失,错过利用机遇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弗莱明以前,就有其他科学家见过青霉素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现象。在伦琴以前,已经有物理学家注意到X射线的存在。琴纳家乡的不少人都知道感染过牛痘的人,能免生天花,特别是那些挤奶工;

但是,由于他们不以为然,而坐失良机。

许多人都认为,能否获得机会,主要是看运气的好坏。固然,运气的基本要素是偶然性,但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交好运”的可能性一样多,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关键在于有的人把握了,有的人没有把握。如果说好运和机会有什么偏爱的话,那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它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为获得机会作了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好运也就自然而来,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台湾有一本叫做《如何经营自己》的书,对机遇作了这样的分析: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差不多都相信人生的成败全靠机遇。即使那些不十分相信机遇的人,也总是把“机遇不济”的话挂在嘴上,而同时又把有成就的人解释为“机遇好”。其实,只有专注于本身工作的人,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才会遇到真正的机遇。如果终日怨天尤人,以混日子的方式等待,机遇只能离他们越来越远。

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之中有必然”。不论是以前的富豪洛克菲勒、巴菲特、哈默,还是今天的比尔·盖茨、戴尔、杨致远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成功也确实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他们在一样的勤劳之外,还都有“时刻准备着”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敏锐眼光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敏锐的眼光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小则是致富成功之道,大则是人类进步之魂!

机遇往往只青睐勤奋和爱动脑筋的人,从来就没有不付出心血和汗水就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从梁晓声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机遇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而梁晓声又是怎样一次次掌握了转瞬即逝的机遇的。

机遇不会无缘无故地到来,就像面包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你吃一样。梁晓声所遇到的机遇,看起来似乎是从天而降,实际上都与他长期的准备有直接的关系。

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下乡时期,梁晓声曾经在团宣传股做报道员。

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小就喜爱文学的梁晓声并不甘于过与身边的人一样的平淡生活,他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寄到建设兵团的《兵团战士报》。这些文章虽然幼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是它们的发表却使梁晓声深受鼓舞,正是它们给梁晓声带来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机遇。

机遇到来之前,正是梁晓声人生中比较困难的一段时期。当时他已经失去了报道员的位子,被“精简”到木材加工厂去抬大木。这种重体力劳动使梁晓声吃尽了苦头,极度的疲劳使他吃不下饭,浑身无力,有一次险些被压趴下。当时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已患上了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能损伤严重。他正硬撑着和伙伴们抬大木,连长把他叫过去,说有一名复旦的老师要见见他,叫他立即到招待所去。

到了招待所才知道,来人是复旦大学政治经济系的一位姓陈的男老师。他热情地询问了梁都读过哪些文学书籍,最喜欢哪些……能有一位大学老师认真地听一个知青谈文学,这使梁晓声很高兴。他谈了许多,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说了出来。陈老师显出很高兴的样子。

隔了3天,陈老师又把梁晓声找到招待所,对他说:“你的档案我已经寄到复旦大学了。如果复旦复审合格,你就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的学生了。”梁晓声惊呆了。

原来,那一次招生,整个东北地区只有两个复旦大学的名额,却分在了梁晓声所在的兵团,而其中一个又分在了一师一团。陈老师住在招待所时,偶读《兵团战士报》,发现了梁晓声的一篇小散文,觉得他很有文学天赋,便把梁晓声几年来发表的小诗、小散文、小小说统统找到,认真读了。然后他又亲自到招生办去交涉。就这样,梁晓声的名字同复旦大学连在了一起。

梁晓声回忆起这段经历,禁不住叹道:机遇决定了多少人的命运啊!

可是,当时兵团里的知青那么多,为什么幸运之神就落到梁晓声的头上了呢?这得归功于他所做的积累和准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兵团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梁晓声始终坚持写作,默默地锤炼自己。尽管他发表在《兵团战士报》的还都只是些不成熟的小文章,但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梁晓声戴上了复旦的校徽。

如果梁晓声不做这样的准备呢?如果他没有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那些小文章呢?那么也许机遇就不会光顾梁晓声了。

可见,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而只有在有准备的人那里,机遇才成为机遇。

当机遇出现了,就应该去把握,就像紧握手中的笔、桌上的茶杯一样抓住它。一旦它显得模糊不清、游离不定,让人不知所措时,就需要人主动地上前争取,最终把机遇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