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上)
15278300000023

第23章 因父之名

“出品”英国

“编剧”特里·乔治

“导演”吉姆·谢里丹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首映”2002年本片1993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提名。

“故事梗概”

20世纪70年代,北爱尔兰局势混乱,因小偷小摸遭共和军的追捕,谢利·康伦不得不离开父母前往伦敦。他原想去寻找滥交和大麻,过自在放荡的日子,哪知等待他的却是漫长的牢狱之灾。在伦敦他只与舅妈匆匆见了一面,便与朋友保罗等混在一起。祈得福酒店被炸,康伦涉嫌被捕。警方认定他“仇恨英国人”,刑讯逼供,威胁恐吓,康伦无奈认罪。当局没有找到惟一能证明康伦不在爆炸现场的那位乞丐,也不听律师的有力辩护,更未作认真的科学调查,以康伦曾偷窃妓女金钱等不良行为作荒谬推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判其终身监禁,父亲等一千人也连带判处30年、15年、12年不等。狱中,康伦完全对法律失望,父亲却鼓励他树立信心。

酒店爆炸案的真凶抓到了,当局明知错判,但顾及面子,严加掩盖。服刑者都知道了真相,以行动支持康伦,狱方坚决压制。父亲病重,抢救不及而亡,康伦为了恢复父亲的名誉,改变成见,开始配合女律师调查。社会上掀起声援“祈得福四君子”的运动。女律师机智地从档案中找到警方当年掩盖真相的证据,康伦终于在重审中出狱,错判的其他人也获得自由。但是,他们已经度过了15年苦难的囚禁生涯!法庭,一个人像在酒吧一样,把脚放在法案上。一声高喊,康伦等人被带上被告席。他们向法庭诉说警方的虐待,但不被相信。控方认为,难道我们不相信十个警员的话,而相信一个打劫妓女钱财的人?律师明确提醒法庭谨防集体性歇斯底里狂潮的裹挟,他们曾偷窃、吸毒,但没有放炸弹,应判无罪。警方提供连他们内部也认为缺乏说服力的“硝化甘油”证据,想当然地将康伦等四人定为共和军勤务组,康父、舅妈(包括她仅14岁的孩子)定为后勤组,法庭予以严判。无辜者有罪,大多数听众发出欢呼!整个庭审完全写实,令人深思。

(康伦被拘,没料到父亲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康伦:你来干什么?/康父:我和你舅母想为你聘律师,也被抓了。/康伦:什么罪名?/康父:串通谋杀。/康伦:怎么会这样?太惨啦!/父亲凝视儿子良久:你有没有干过?有没有?/康伦老实地说:没有啊(父亲相信儿子,抱住了他)康伦(突然想起什么,激动):他妈的,我没干过!(见父亲还在凝视着他)为什么这样望着我?/康父:什么?/康伦:为什么这样望着我?我有麻烦时,你总跟着我。我干得好,你却不在。/康父:你说什么?/康伦:我在说奖章啊!……还有什么奖章,我家惟一的奖章,难道还有吗?我踢足球的奖章!你在场外,根本不懂踢球,你只知道抓我的过错。我没让你满意过,下场后你问我犯没犯规,还跟到更衣室;继续追问我,别的家长都在笑你。我跑出去,把你的名字写在地上,对着它撒尿。即便我确有犯规,那又怎样,那是我们第一次胜出啊!你无视我的荣誉,我便拿去卖了,它不值50便士。从那以后,我开始偷窃,自甘堕落……康父:孩子,你心上还有伤啊!本片根据真人真事、轰动全球的执法丑闻改编,但纪实性并未冲淡观赏性,因为所选的真实事件本身就有巨大的戏剧性,而编导在对事件的把握和利用上显示出真正的艺术匠心:在事件的展示中着力写人物性格与命运,同时又能让人物按性格行动,推动情节发展。刘易斯饰演的康伦是个问题青年,但是他内心尚有善良和美好的向往。码头别父一场戏,其处理极有个性和情感深度。在狱中因失望而吸毒被父发觉,他也能主动承诺坚决悔改。故而,在他大起大落的命运和性格曲线中,观众总能感到他的内心依据,因此显得真实生动。根据题材本身的特点,编导着力处理好法庭戏,以法庭为窗口,因此显得真实生动。本片主旨、时代气氛、人物性格。康伦被拘后,警方以手枪塞人保罗口中,逼他认罪并劝康伦认罪,失败后又派人威胁要杀死康父……而在法庭上,控方和警员却显得那么道貌岸然,他们本来荒谬的发言竟显得那么“振振有词”,充分暴露了这些执法者的虚伪性,而着墨不多的法庭群众场面,完全是当时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社会矛盾的缩影,准确表达了社会情绪。“重审”的描写继续批判狭隘的执法者,群众情绪却是前面的逆转,对比十分鲜明。

注意以画面的影调传达戏剧气氛,无声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全剧的影调深沉而凝重,反映出人物心理负荷的沉重。这种影调也正适合表现剧中监狱、法庭、社会动乱等特定场景。镜头组接的蒙太奇转换,也因画面的影调而平添几许供人品味的深邃。

国外影片多有发生在法庭上的戏剧场景,对比一下本片与它们的异同之处,并思考一下为什么。

“电影欣赏”

《因父之名》是英国最可耻的一段司法黑幕的真相,它来源于爱尔兰人盖瑞·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导演吉姆·谢里丹看到自传后将它拍成了电影。谢里丹作为一名北爱尔兰人,通过这部电影深深投入一个人的苦难,然后关照他所在的整个民族的苦难;深深反省某些人的罪恶,然后关照他所在的整个社会体系的罪恶;深深体味自由、生命、公正与博爱,然后关照它们所在的整个历史时空。

影片的导演曾经说过:“这不是一部政治片,这是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亲情是支撑斗争之路的重要因素,在极端特殊的环境里,父与子——这个西方人最喜欢探讨的伦理和精神论题呈现为精彩和深刻:盖瑞从小在严厉的管教中长大,得不到父亲的肯定,于是放纵自己的生活,脱离父亲的管束,但当他被宣判无期徒刑后,他惟一想到的人就是父亲:“爸爸,帮我!”而朱塞佩此时也站在被告席上。虽然朱塞佩是弱小的个体,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和做父亲的责任,而盖瑞也渐渐在狱中明白了父亲对自己那种深沉的爱。他曾经认为父亲是懦弱的、胆小的,遇到问题只知道求助于上帝,他嘲笑父亲的祷告,认为一切都是没有希望的。但盖瑞的父亲朱塞佩却始终保持信念,坚韧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抗争。直到父亲去世,盖瑞才真正明白,在父亲看似软弱的外表下,有他所不可企及的智慧与力量。而父亲对于盖瑞的感情迷失,也在狱中找回,朱塞佩终于用温暖和宽怀的态度面对儿子,并且在自己病死之前,让儿子握住他的手,袒露自己的心声:“我害怕。”父权隐退,亲情毕现。

朱塞佩死后,盖瑞经常沉浸在想念之中,情绪常常失控,那时他才意识到,父亲是他的精神支撑,是他的守护神。最精彩场面也许是那些激烈的庭辩和狱中斗争,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盖瑞与朱塞佩的对手戏,两位演员的演技质朴、自然、丰富,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对父子亲情的最完美演绎。吉姆·谢里丹说:朱塞佩就是他心中理想父亲的形象。也许你看过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产生冲动:告诉父亲,你是多么爱他,在你还有机会表达的时候。

本片旨在唤起正义的声音:个体的诉求在群体的回应之下,也可以成为主流。朱塞佩始终保持着坚定和耐性,并且鼓励儿子,从不怨天尤人,但求无愧于心。他拥有宗教中得来的善良与大爱,但是缺乏正义。而共和军乔以正义的名义进行战斗,勇敢无畏,以强者的身份出现。面对社会的不公,他绝不屈服,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别人的畏惧与尊重。但他缺乏朱塞佩所拥有的大爱,正义成为他释放仇恨的手段,用暴力戕害无辜而达到目的。在朱塞佩与乔这两个极端中,盖瑞找寻着那个充满力量的恒久中间点,并且最终向父亲的大爱精神回归,他努力洗刷罪名的动力中,对父亲的爱已远大于正义。而卡蕾丝完成了正义的使命,她是正义的代言人,不但满怀爱心,而且更加勇敢和坚强。虽然洗刷了11名罪犯的不白之冤,但最终没有一名警察因为渎职而受到任何惩罚,正义之下并不意味着公平的完全实现。完全的公平只存于人心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这是影片传达给我们的最大道德悲哀:当我们无权或者无力“兼济天下”的时候,只能“独善其身”,找到令我们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种种不公的考验中,历练豁达和开放的生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