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下晋江人
152849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继2011年4月《天下晋江人》第三辑出版后,第四辑又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在前3辑收录140篇对海外及国内异地晋江乡贤的专访报道后,本辑又增加了44篇,为《晋江经济报》“天下晋江人”版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第183—246期)刊发的人物报道,且按《晋江经济报》刊发先后顺序入编此书。

晋江市海外联谊会与《晋江经济报》联办的“天下晋江人”版创办于2006年12月16日,创办以后,很多地方就有了晋江经济报记者的身影。记者从晋江本土出发,一路追寻晋江人的足迹,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截至第四辑结集出书时,已报道了旅居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印尼、泰国、美国,我国台港澳及内地乡贤近400位,还报道了国内外近30个地方晋江同乡会、商会的大型庆典。

每逢侨亲们组团回乡,或者随团出外采访,记者都煞费苦心,想办法“抓”住一两位乡贤采访,或托人牵线,或电话“骚扰”,或当面“堵截”,甚至直接“杀入”乡贤们下榻的宾馆。由于侨亲们行程紧凑,记者要见缝插针,采访经常安排在中午午饭后到下午活动前、或是晚上应酬后乡亲们休息前,可谓争分夺秒。采访地点则有酒店大堂、餐桌上、汽车里以及路途中。为了做一次人物专访,常常不知不觉就跑掉一整天,等到夜色阑珊还在赶稿中。不过,苦则苦矣,却收获颇丰。通过采访,记者与不少侨亲交上了朋友,感受到了这些原本充满距离和神秘感的乡贤们的真性情,感受到他们远在他乡却时刻心系桑梓的情怀,这些喜悦和感动也成为采访艰辛中最温暖的注脚。

2012年2月,记者陈维曦首次出国采访,跟随以闽南华侨下南洋经历为题材,重新改编拍摄的史诗巨作《南洋泪》剧组一行赴菲律宾开展工作访问,期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引起了中国驻菲大使馆和菲华各界的高度关注,小陈亲身体会到了旅菲乡贤对祖(籍)国影视剧作拍摄的支持。其中,一位花白头发的长者造访了剧组下榻的宾馆——他就是89岁的旅菲抗日老战士李康希先生。见到记者,精神矍铄的老先生连忙为自己带来的一大沓书籍“松绑”,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携带的“宝贝”——关于描写当年菲华抗日组织事迹的书籍、图册和纪念册。从书籍泛黄的纸张可知其年岁悠远,但页角平整完好,足见主人的珍视。在随后的两个小时内,这位祖籍晋江深沪,目前身兼菲支退伍军人总会决策委员、菲律宾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委员等职务的长者,向记者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抗日时光,为剧组补充了很多珍贵的原始素材。激情洋溢的他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有喝,而那时早已过了午饭时间。

更令记者感到激动的是,当时担任菲律宾国家内政部长的祖籍晋江池店的乡贤林炳智(后于2012年8月18日乘飞机视察时不幸遇难),特地在繁忙的国事中抽空接见了从祖籍国来的剧组。这位平易近人、笑容可掬的内政部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表达了盼望剧组将《南洋泪》打造成中菲交流的精品之作的希冀,他还深情地表示,虽然出生在菲律宾,但自己始终记得中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晋江是他的摇篮血迹。

是的,在旅外乡亲的心目中,不管创业时期的艰难、融入外国社会时的辛酸、不管功成名就的喜悦、儿孙绕膝的温情,无论哪个时刻,祖国和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都是他们一直的牵挂。在晋江这样一个著名侨乡,“天下晋江人”版的采访报道,不仅是为了追寻天下晋江人的奋斗足迹,更是为了能透过朴实而真切的文字,抒写他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血性”,抒写他们恋祖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也让更多的晋江人感受到激励和鼓舞,更热切地投入到对晋江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本着这样的初衷,该版的人物采访注重突显故事性,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交织展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晋江人。这种朴实鲜活的采访报道也得到了受访乡亲的肯定。通过接受采访,家乡的报纸深入了海外乡亲的心里。特别要说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采访对象的特殊,再加上报纸版面有限,我们无法进行传记式的长篇报道,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从某个角度入手,突出新闻性和可读性,力求以最短的篇幅凸显人物个性。这样的文章难免故此失彼。另外,由于距离太远、联系不便、时间有限等原因,结集出版前,无法请各位乡亲一一审稿,文图上难免有疏漏不太完美之处,还望海涵并批评指正。再则,文中涉及身份、年龄、时间以及数字统计等方面内容,皆以采访时为准,无法逐一变更,也敬请谅解。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晋江市各级领导对“天下晋江人”版的赞赏和推介,感谢中共晋江市委统战部等涉侨单位领导和基层侨务工作者的支持,感谢众多乡亲对报道的真诚配合,感谢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图文资料,感谢旅港乡贤施子清为本书封面题字。

由于编书时间仓促,瑕疵难免,恳请各界人士不吝赐教。谨此后记。

编者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