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个名词——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明代法律非常严酷,小偷被抓到后都是严惩,而且脸上要被刻上“窃贼”的字样。那么,此人便基本上是一次偷盗、终身为贼了,他已经被印上了窃贼的标签。人人见到都知道此人是一个贼。
在今天的文明社会,虽然不会再有这种严酷的惩罚出现,但是,很多人也会在无形中为别人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父母对孩子也是这样。
小凡是个3岁的孩子,总是会模仿大人做事情。这天,他又干起了活,拿了一根针,学着大人在那里穿线,孩子的手并不稳,他弄了很久也没有穿过去。
最后小凡终于懊恼地把针线往桌上一丢,用小左手使劲儿地拍打自己的小右手,同时嘴里嚷着:“这么笨啊,你就是个笨蛋,什么事也做不好,真没用!”
这时,小凡的爸爸妈妈过来看到了小凡的这副神态,妈妈责怪爸爸道:“你看你,总是这样去训斥孩子,孩子都已经受到影响,对自己没有信心了。”
小凡的爸爸本来看到孩子这样子还觉得好笑,被妻子一数落,也就笑不出来了。
妈妈走过去,环抱着儿子的肩膀,对小凡说:“不要急,妈妈来帮你。”妈妈两手各执小凡一只手,让儿子一手拿针,一手拿线,很快就引导孩子把线穿过去了。小凡高兴地两手奋力向前一伸,做了个手势,喊了声:“太棒了!”
妈妈对小凡说:“看,我们家小凡真棒,什么事都可以做好。”小凡高兴极了。小凡妈妈又说:“不过以后要更乖点儿,不要拿针了,针会刺到手的,刺到手便会刺出血来。”
小凡听话地说:“好,以后不玩针了,我去拿别的来。”他一溜烟就跑去拿别的玩具了。
在这个事例里,小凡爸爸就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贴了个“标签”——笨,而孩子在不能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便很快气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笨人了,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现实中有不少家长都在无形当中为孩子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孩子做错一道比较简单的题,家长就会脱口而出:“你就是傻,这样的题目都做错。”孩子学着做家务,把碗给打破了,家长又是随口便骂:“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你说将来你还能成什么大事,我看是没有希望了。”孩子收衣服时不小心把衣服掉落在地上,家长当即就加以训斥:“软手软脚的人,就是没用!”
即使是成人,如果在工作的时候被领导这样骂,估计也会受不了。有些父母常常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喜欢自己把自己抬上权威的宝座,胡乱给孩子贴各式各样的标签,殊不知,这样,往往没有半点儿教育作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不敢顶嘴,但成年以后却会跟大人对着干,这往往就是由于大人不注意言行而埋下了隐患,而在这般教育之下的孩子,往往最后都只能在悲剧的胡同里蛮冲蛮撞。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在这样无情的责备之后往往并不会主动去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而是常常会破罐子破摔:反正你认为我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那又怎么着?孩子抱着消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那就更不会有什么长进了。
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具有神圣的地位与权威性,所以给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就更不能胡乱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而是应该担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对孩子的教育评价要保持一致性与一贯性。
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并且保持一致性与一贯性。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灌输都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讲这个理,明天讲那个理,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使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权威性。
2.不要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
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孩子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的类别,这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3.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
孩子往往像出笼的小鸟,活泼而好动,自然也会做出各种各样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应让孩子由着天性去自由活动,不宜拘束太多、限制太死。要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而不可压抑。心理学家忠告家长:“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点,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4.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
批评孩子要针对具体的不良行为,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课外活动中,有的孩子不太守规矩,有的老师就大声训斥:“你这个捣蛋鬼。”
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地说:“你真是条大懒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大。对孩子应当采用科学的批评方法,“就事论事”而不是“上纲上线”,注重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这样,不但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给孩子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5.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
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应当给予称许,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虚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孩子也有其基本的判断力,过分夸大会让孩子从此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失去信心。不实的表扬,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极端的边缘。
在对孩子的实际教育之中,不要给孩子胡乱贴各式标签,父母应当时刻引导孩子的行为及思想,让孩子不断进步和提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