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沟通学
15296900000027

第27章 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你与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你与养子女、养父母之间、婆媳、翁婿之间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做孩子合格的第一任老师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规律

亲子关系中,母亲与孩子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而言,母亲向孩子传递支持型或控制型信息。

支持型信息使孩子在家庭关系上感到舒适和安全,它包括对孩子能力的赞扬,以及当孩子心理不安的时候,母亲给予宽慰。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型信息的孩子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表现出较少的挑衅行为,并且更多地遵守母亲所要求的内容。

控制型信息用来使孩子按母亲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这些信息可能采取不同的形式。一些信息迫使孩子去遵循,它有可能是恐吓。比如:“如果你不……我就……”这些信息可能包括身体上的惩罚或取消孩子的特权。如一个星期都让他们待在家里,不许他们自由行动等等。强烈的控制信息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消极的影响,这些信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增加挑衅行为,从而降低自我评价,容易产生被动的学习情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大约在孩子上学以后逐步加强。一般来讲,严厉管教的父亲使孩子产生惧怕的心理。中国有“严父慈母”之说,父亲对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比较重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父亲一般有“独裁”型和“民主”型两种,独裁型父亲往往愿意判断而不愿意倾听。而民主型的父亲愿意与孩子民主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重视倾听,鼓励和培养孩子对一些事情做出判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主型父亲将逐步代替独裁型。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性别对于父母分别沟通也有关系。女儿往往愿意与父亲沟通,而儿子与母亲沟通就更容易些。

“思维导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支持型信息是以激励、欣赏为主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常常会表现出积极的心态,遇到事情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表现得比较阳光,而孩子在控制型信息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自卑心理,心理就会灰暗,遇事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心态。民主或独裁家庭背景下的子女,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会截然不同,父母是否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的七大要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将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长期持续的后果。父母在管理孩子期间,是严厉惩罚还是用情感移入的方式,以冷静还是热情的方式对待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一门大学问,根据心理学家对20多个国家的10万名8~14岁孩子的调查和教子有方家庭的经验表明,在孩子教育方法上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欣赏孩子的优点,激励孩子潜力的自我发挥

研究证明,通过欣赏激励,可以调动孩子体内自控力的成熟,促进自驱力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父母的教育方法主要以惩罚为主,孩子犯了错得来的是严厉的训斥或是家庭暴力的威胁,或者是通过一些消极的东西控制孩子。例如: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让你种地!扫厕所……如果你不听话,我就走了不理你了等等,这些训斥只能给孩子带来逆反心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恰如其分的表扬和欣赏,能满足孩子的荣誉感,为了获得更多的欣赏和表扬,孩子自己会产生克制不良习惯的动力。

“案例”欣赏使孩子的学习潜力发挥到最大

幼儿园家长会上,幼儿老师对一位家长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但是她回到家里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但是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初中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那是骗我的话。”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案例分析”孩子在成长期间的自我概念注重反映评价,也就是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校期间特别是老师对孩子正向的评价,对于调动孩子的潜能,彻底改变孩子的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位伟大的母亲深知其中的奥秘,以老师的口气,表扬的语言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欣赏,所抒发的能量使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孩子自觉自愿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孩子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终于战胜自己,取得了成功。

2.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出一种溺爱。孩子成为父母的惟一希望。宁可自己受罪、吃苦,也要给孩子提供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不受限制,不少年轻人,不能独立的生活,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成为新一代“啃老族”。这种溺爱孩子的观念不清除,孩子会永远长不大,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不能真正走向社会。

“案例”一位母亲的泣血呼唤:贝贝!你在哪里?

贝贝又一次出走了,母亲终于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晕倒在地……

一年前,贝贝私自拿了家里卖棉花准备还债的钱离家,音讯全无地消失了。昨天,突然归家的她,又一次偷拿了家里仅有的血汗钱不辞而别。

母亲的心在滴血:贝贝!你在哪里?从小到大,我们疼你、爱你,等你长大了,我们获得的回报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痛……

贝贝,生下你时,你只有1.2公斤,像个小猫咪,全家人对你无限怜惜,每个人心里都强烈地产生要多给你一些爱的愿望。所以给你取名“贝贝”,意为你是父母永远的“宝贝”。

贝贝,你小时候体弱多病。3岁时细细的脖颈撑不起脑袋,常常是歪着头靠肩膀支撑。5岁时你嘴衔奶瓶,偎在墙下,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周围。10岁时你的胳臂还不及大人的手指粗,脸庞没有猫脸大,看起来像四五岁的孩子。

为了你能健康地成长,所有亲人尽了最大的努力。爷爷奶奶为了让你多吃饭,端着碗追着你满院子跑,你能多吃一口是爷爷奶奶最大的开心。你的姑姑、姨姨来家时,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全是为你所买,然而,你对这些来自亲人的关爱似乎很淡漠,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儿的兴趣。

比你小三岁的妹妹草草,生来健壮,家人把爱都倾注在你的身上,草草从小也学着和大人一样,很懂事地把自己看成是照顾姐姐的成员之一,偶然给她好吃的她会说:“给姐姐吃吧,我不吃。”让你做事时,草草会说:“我来做吧。”过年买新衣服,草草懂事地说:“我穿姐姐不穿的,不用买新的。”在别人家里,是赋予姐姐照顾妹妹的“义务”,而在我们家,赋予了妹妹照顾姐姐的“责任”,在草草的心灵里,形成了“健康的妹妹就应该照顾体弱多病的姐姐”的意识。

你读书期间星期天回家,亲人众星捧月,围着你转,什么事情也不让你做。

炉子上水开得哗哗响,你竟然不知道把壶提下来,要么不管,要么喊叫:“妈,水开了。”

此时,作为母亲才蓦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你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但是,我们在看到你身体逐步健康的同时,却意识到你的心理开始不健康,全家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

15岁的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得像苹果一般,已经看不到儿童时代那种弱不禁风的影子,而你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儿童时代……一年夏天正晒小麦,突降暴雨,一家人着急地抢收,你却惊奇地欣赏溅起的水泡……12岁的妹妹草草怕妈妈劳累,以不可想像的力量扛起四五十斤重的麦袋子,放到雨淋不到的地方,而你却满不在意,可能在你的心里依然认为:这是妹妹应该做的。

17岁上高中,你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你却不会给自己洗衣服。

贝贝,你每星期从学校背回来一包脏衣服,督促你洗时,你总是说:“一会儿洗。”到上学的时间,你走了,脏衣服还没动,妈妈生气,也不给你洗。等下一个星期天回家时,你又带回一包脏衣服,你看到没有干净衣服换,便从脏衣服中挑选稍干净的穿上,其余脏衣服照样还是不洗。妈妈实在看不过,不得不给你洗。

贝贝,妈妈有病,曾经做过大手术,不能劳累。你已经长大,不仅不帮妈妈分担一点家务,就连自己的事情也不做,等妈妈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下时,你却表现得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

上大学你到了遥远的外地,一般不给家里打电话。每个亲人的心为你高悬,为你牵挂。其实你只要柔指轻动,电话的另一头永远都有亲人在守候。每当电话响起,年迈的爷爷奶奶一下子来了精神,健步冲到电话前,当然,等待他们的只有失望。

你偶尔也会给家打电话,只是在需要钱时。我们尽管生气、伤心,但能听到你的声音还是高兴,至少证明你平安,从仅有的几句话中判断你的心情如何,快乐不快乐。考虑到你在外消费高,为了不使你受委屈,家里再困难,每次要钱总是满足你。

贝贝,你可知道,给你汇的钱,是全家省吃俭用挤出来的:菠菜季节,几个月上顿下顿都吃菠菜,冬天上顿下顿都是白菜、萝卜。爷爷奶奶腿痛,医生建议每天喝一袋牛奶补钙,但你爷爷奶奶坚决不喝,主要是想省下一点钱给你用。妈妈的身体越来越差,时常暗自流泪,只因思念与担忧你啊。

鉴于家里的具体情况,懂事的草草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辍学在家,经再三劝说才复学。星期天回家,白天帮爸爸上地里干活,晚上帮妈妈做家务。按草草的话说,恨不能像孙悟空那样复制出众多小孙猴。

贝贝,你想过没有,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年收入有限,加之爷爷奶奶年迈,妈妈重病做手术花去多年的积蓄,靠爸爸一人劳作维持一家生存,是何等艰难。多年来为了供你上学,尽了最大的努力。期盼你毕业后可以担一份重担在肩,让爸爸疲惫的心得以稍微的歇息。谁知,你毕业了,给我们的打击更大。

贝贝,你可知晓?近几年家里为了你有许多欠债,你现在大学毕业了,有必要知道家里近些年的实际情况。谁知你听后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你那游离不定的眼神表明你的心不在焉,不知你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家里卖了棉花,有几千元,准备还债,谁知你回来一声不吭,钱和你一起消失。其实,贝贝,家里再困难,只要是你需要,我们都会支持你,你和爸爸妈妈说一声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声不吭就消失呢?如果你和世界上最爱你的人都没有一句话说,那么,你和谁可以交流?你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妈妈想用一颗滚烫的心,融化不知何时何故在你心里形成的冷漠,想打开你的心扉拉近母女的距离,想和你好好聊聊,可是你始终把自己严严地封闭,紧紧关闭感情的大门不许人入侵。妈妈除了一声声叹息,只能注视着你的身影。

爸爸准备与人合作办养猪场,刚筹到一笔钱,谁知你又一声不响全部拿走了。这次家人少了牵挂多了痛心。一家人表面上尽量避免提起你的名字,你无疑在亲人心口深深地捅了一刀。即使如此,全家人仍在心里默默祈祷:你好自为之,好好做人,走好人生路。

我们再次宽容了你的过错。

总认为你是一时糊涂,不成熟,犯的是可以谅解的错误。可是父母善良的想法,并没有换来你善良的行为,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深爱的女儿竟然会沉沦到那种程度。当你第三次把家里仅有的钱不声不响拿走时,我们彻夜绝望了。爸爸高血压犯病倒在了寻找你的道路上,妈妈气得重病复发,紧急送往医院,爷爷大叫“我们没有这个孙女”,奶奶闭门不出,手持佛珠,念个不停。

想起你的妹妹草草,由于家人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你身上,草草并没有因此感到失落、怨恨。懂事的草草从小就担负起了照顾你的责任,事事不让父母操心,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贝贝,都是偏爱、溺爱害了你啊!

“案例分析”贝贝从小体弱多病,成了家里人的重点保护对象,被爱浓浓地包围着。偏爱、溺爱,使贝贝的个性在这种“爱”的熏陶下向“畸形”发展。从小养成了接受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知为他人着想,不知付出,不知感恩。相反,妹妹在这种“不被重视”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顽强地成为一个健康的、优秀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导致什么样的行为,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贝贝的父母在沉痛的反思中发现,当爱变成偏爱、溺爱时,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益。

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出发,从孩子今后的发展出发,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当遇到困难时,你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也可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在智力发展方面传授给孩子什么东西,但他们却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给孩子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训练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例如:

从幼儿开始:不溺爱、不娇惯,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我服务,大人绝不包办代替,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和小伙伴打架了自己学会处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

小学的年龄:让其逐步自理,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中学到大学:外出读书,使其逐步独立,自己买票、自己挤汽车、挤火车,行李自己打理,到大学鼓励他们自己打工承担部分或者全部学费。

进入社会:告诉他们,你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一切靠自己去创造,自己设立目标去奋斗,自己应聘找工作,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思维导言”父母一定要把握对孩子“爱的真谛”,不要感情用事,要培养成孩子一个好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

3.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学会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小障碍,创造一种情景使孩子得到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鼓励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年龄的大小,设置不同难度的障碍,例如:

学前儿童给一定的钱,让其上街买东西(培养办事能力);

派他去邻居家问一件事情,回来能够清楚的加以说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人不在家,自己用厨具做饭(培养动手能力);

总之,大人要根据年龄的大小,设置一些能力培养的小题目,让孩子去做,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都有好处。

“思维导言”建立一种主动意识,随时想着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以后发展的意义。

4.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

锻炼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每个人都会有挫折,提高孩子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很重要,在学校里经常会出现某个阶段学习落后,考试成绩下降,受到老师的批评,遭到同学的讥笑等,要让孩子在这些小的挫折中获得锻炼,增强挫折耐力,鼓励、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提高心理平衡能力。

“思维导言”挫折教育对于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很重要,因为孩子能够在成长阶段逐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走向社会意义重大。

5.培养孩子人际沟通能力,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长大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应以“妨碍学业”,不让他去交往,要尊重孩子的同学同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交,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表达、书信通讯、运动旅游等途径,并培养诚信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家长在家中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宽容、忍耐、客观平和的心态。

“思维导言”现代社会人际能力已经成为激烈竞争的最重要能力之一,从小就着重培养利于孩子的心理成熟。

6.尊重孩子的人格

很多家长以父母自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孩子必须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造成孩子和家长的想法格格不入,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媒体记者,他的儿子读中学,父子关系非常紧张,孩子常年不和他说话,无法交流,毫无办法,简直让他头疼。让我赶快在中学里开展沟通方面的教育,好让孩子听父母的话,赶快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

亲子关系紧张,究竟是父母之过,还是孩子之过呢?按理说矛盾的产生是两方面的,都应该承担责任。但是,孩子还未成年,还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才是真正的责任人。

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父母深深地知道,孩子只有把书读好,上了大学,长大以后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就挖空心思给孩子指定一套套培养“方案”,孩子必须无条件按照大人安排的去做。但令父母难堪的是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事事与父母作对,逆反心理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就像一些父母描绘的那样:出现“叫他往东他往西,叫他打狗他骂鸡”的境地。

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关键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要改变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老师的改变,才有孩子的改变。

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明白,孩子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像大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因为“尊重”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对“尊重”(包含自尊和他尊)的渴求。在你制订孩子培养方案的时候,只包含了父母的愿望和要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实际上也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因为你单方面制订的“方案”是要孩子去执行的,即使父母制订的“方案”是对的,但无视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就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会使孩子心灵上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况且大人以父母自居,甚至打骂,处处给孩子施压,如果这种压力升华,达到孩子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杀倾向,表现出自杀行为。

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孩子交朋友,事事以商量的口气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这是亲子之间新型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父母必须要花力气好好的了解孩子适应做什么,在哪些方面有发展潜力,孩子对自己了解多少,提出来引导,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选择,让孩子自己产生动力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

一位母亲看到自己两岁的女儿很闹,也很“任性”,就对丈夫说:“老公,你的女儿应该好好管管了,再不管就要……”她的丈夫说:“父母的责任就要引导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以后的路让她自己去走……”丈夫对于教育孩子的思维方式,值得赞赏。

其次,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激励”、“欣赏”代替“打骂”和“说教”,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己能行”的自我概念,就会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就能产生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会驱使孩子的自愿行为。如果你老是责骂,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自己不行”的自我概念,自卑感就会越来越严重,进而掩盖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潜力。

如果作为父母能够做到上述两点,就能很快缓解亲子关系紧张的状况,说不定还能出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思维导言”要记住:人的年龄不同,能力也不同,但是,惟有人格是平等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社会的一员,其人格同样应该像大人一样受到尊重。

7.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你处处以长者的身份指挥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如果孩子在小时候你不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当孩子长大之后他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要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贯穿家庭教育始终。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就要很好地学习怎样教育子女的有关知识,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无愧于“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赞誉,因为,孩子的身上会留下父母的烙印,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思维导言”亲子关系的关键在于父母改变自己,审视自己是否成为合格的第一任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同样需要欣赏,任何训斥、责骂都不可能改变孩子的习惯,获得的只有逆反心理,只有尊重、欣赏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自驱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孩子厌学的五大原因

现代社会,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父母热切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孩子厌学问题,成为父母最头痛的事情。

1.厌学的原因来源于没有目标

有个女孩子小学学习成绩优秀,每次考试在前三名,但是,到了初中,成绩开始下滑,后来问她,将来想做什么?她说,不知道。孩子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的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到了初中成绩开始下滑,到了高中更为明显。

“案例”某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潘所长,小学、初中时代,老师常带他们去参观一些展览,特别是在一次参观农业展览的时候,看到科学家培育出硕大的南瓜,重重叠叠的谷穗,长长的豆角,金光闪闪的玉米棒子,她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就努力学习,立志将来当一名农业科学家,培育优良品种为农业服务。后来她真的考取了一所著名的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业科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培育出了农民喜欢的小麦品种,受到政府的表彰,提拔为该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案例分析”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带着孩子拜访一些成功人士,参观一些展览,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的故事,慢慢会使孩子心灵产生触动,逐步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改变厌学状况。

2.厌学的原因来自于自卑心理

有个男孩,上初中的时候,因母亲患病在家待了一星期,结果数学和英语跟不上了,由于没有及时补上课,一次跟不上次次跟不上,便感到自己脑子太笨,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孩子头脑反应慢,课堂内容还没有完全接受就已经进行到下节内容,学习跟不上,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而厌学。

“思维导言”尽量不要因为家庭的事情耽误孩子的课程,如果误课了要及时补上,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当天一定要消化,不能等到第二天。父母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虽遭受挫折但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从而走向成功的名人传记,同时特别注意找一些周围的孩子如何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取得好成绩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

3.厌学来源于父母严厉的惩罚

父母的严厉惩罚,甚至使用家庭暴力,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报复心理。不同性格的孩子,反应结果不同。例如,内向型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怕事、自卑,报复,或心理扭曲,一旦爆发,就会逃学厌学。外向型性格的孩子,严厉惩罚的家庭教育会抑制孩子张扬个性和轻浮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个性的发展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惩罚过度有可能造成孩子走向极端而导致厌学。

“思维导言”要明白,任何压力都会有两个结果,一是以压力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二是压力也可能致使孩子一蹶不振。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灵活运用支持型信息,鼓励孩子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感觉,厌学问题就容易解决。

4.厌学来自父母期望值过高

父母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学习,在学校正常课程学习期间,还千方百计“开小灶”,一心想培养孩子成“龙”。除了假期各种培训安排得满满的,星期天也不放过,书法、钢琴、美术、跳舞……这种“培优”,那种训练,剥夺了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把孩子搞得头昏脑涨,令父母失望的是,事情往往不是按他们预期的那样发展,负担过重,让孩子对应该完成的学业都失去兴趣,或者因为精力跟不上课程进度,由此而产生厌学情绪。

“思维导言”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孩子向哪个方向发展,顺其自然。有的父母认为,我这样做是想培养孩子一定的特长,陶冶孩子的情趣和情操,但是,要考虑孩子自身是否有兴趣、能否承受大量的课余学习,对孩子的教育主次要弄清楚,要在孩子能胜任主要文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中一种就可以了,以后孩子长大了,学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由他们自己做主。

5.厌学来自孩子自控能力差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贪玩并不可怕,怕的是他自己管不了自己,现在好多孩子迷上玩电脑游戏,荒废学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报道,一名初中生,由于迷上游戏,不能自控,最后写了万言书,跳楼自杀。有的孩子贪玩,父母训斥、责骂,或者好说歹说,甚至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孩子也可能有时表示要痛改前非,但是,时好时坏,就是改不了,其主要原因是自控能力差,导致厌学。

“思维导言”自控力差的孩子和性格有关,值得提出的是,孩子迷上电脑游戏往往是父母的疏忽,没有细心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迷恋”某种“游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做父母的无论工作多么忙,也必须关注孩子,常和孩子沟通,不要等到孩子迷恋到不能自拔的程度再去纠正,那会十分困难。对于刚刚迷上游戏或特别贪玩的孩子,要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哪怕有一点点收敛都要鼓励,激励孩子不断提高自控能力。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家长做好孩子的合格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发展的意义。

2.谈谈对孩子真爱和溺爱的区别。对孩子真爱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

第二节 继父母与孩子、婆与媳的关系问题

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经济的发展,人性化理念的关注,社会伦理道德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表现为离婚率上升,因而会有很多孩子在再婚的家庭中和继父或继母生活。

一、继父母善待孩子是亲密关系的基础

为了维持再婚后较好的夫妇关系,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就比较微妙。继父或继母必须与对方的孩子建立某种关系,但同时又能约束住孩子,在两者之间进行着困难的平衡。在继父母关系中,纪律的约束是困难的,因为此时孩子已经逐渐懂事。

在继父母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不愿意接受新来的继父或继母。许多孩子幻想着自己亲生父母将会重新走到一起,但是再婚却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这种幻想。于是孩子经常怨恨父母婚姻里的新配偶,认为:“一切都是你的过,你若不来,什么问题都会解决的。”

新的婚姻使孩子与生母或生父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但是与继父母还要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因而孩子往往还抱怨继父或继母抢占了这部分时间。在这新的关系中,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扮演在新的家庭中的角色。即如何为了自己亲生父母的幸福尊重继父或继母,而继父或继母又有一个如何善待孩子的问题。

“案例”我的继母 阿芳的母亲由于自己出生时难产而去世。阿芳说:“父亲与比自己小20多岁的女人结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继母没有生育,全身心的为了这个家庭。自我记事时,就知道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为此,经常搞一些恶作剧和继母作对。比如,经常把自己衣服搞得很脏让继母洗,特别是冬天的棉衣,也故意在雪水中弄脏。但是继母从来不生气,棉衣做了两套预备着,只是说这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当时我特别羡慕别人的孩子挨母亲打的情景,自己也多么想惹继母生气,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挨顿打也好呀。”

“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我家门外有一截短土墙,而且是黑色的,我经常故意在这个土墙上把自己的衣服弄脏与继母为难。有一次我正在墙上把衣服蹭脏时,被继母撞见,当时我很紧张,想着这次回去,一定要挨骂的。当我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后,看到继母和父亲默默地把那个土墙推倒、清除,并没有责备我。这件事使我很感动,以后我就再没有弄脏衣服了。”

“继母是一位教师,经常不厌其烦地辅导我的学习,我还经常与她为难。工作后在我怀孕期间,最令我感动的是每次下班继母都接我,天天如此,怕路上发生意外,即使是亲生的母亲也不可能这样对待我。”“当我生儿子后,继母别提多高兴了,儿子就是在继母跟前长大的,在继母的教育和爱的呵护下,孩子健康成长,是个非常懂事的好孩子,大学毕业后积极上进,在单位进步很快。儿子与外婆感情很深,经常给外婆洗头、梳头,我清楚地明白,继母实际上是用优良的品德,倾注一生的爱养育了我们两代人。”

“案例分析”阿芳的继母,不生育,把自己爱倾注在养女身上。虽然养女淘气,制造了很多麻烦和恶作剧,但是,继母用无私而真诚的爱,从感情上与养女融为一体,用优良的品德教育了两代人,可歌可泣。

二、关于婆媳关系问题

在我国很多家庭,父母与儿子、儿媳要在一起生活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婆媳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婆媳关系如何相处,对于家庭的稳定非常重要。

1.婆媳冲突的六大根源

(1)由爱的分享所造成的冲突。婆婆从思想上认为,儿媳分享了儿子对自己的爱。也就是说,儿子结婚前对母亲倾注了全部的爱,可儿子结婚以后,爱的重心迅速向媳妇“转移”,儿子和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不好公开说儿子,把气撒在媳妇身上,造成了由爱的分享所造成的婆媳冲突。

此时,当婆婆的应该清楚,母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爱,任何时候也不会改变。“树大分叉,人大分家”,儿子大了要成家,这是自然规律。儿子开心、幸福是母亲最大的愿望。和媳妇处好关系,不仅母亲有好心情,儿子也会有好心情,这样才能出现“和谐家庭其乐融融”的局面。

(2)由过多的唠叨造成的冲突。当儿子结婚以后,婆婆很想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改变媳妇,往往唠叨不休,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形成了媳妇的逆反心理,个人素质差点的,甚至故意做一些违反婆婆意愿的事情,使婆媳关系恶化,形成了反改变式的婆媳冲突。

无论是婆婆还是媳妇,“絮叨”对和谐家庭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既然能在一起生活就是缘分,就要接纳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要明白任何改变对方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3)由于代沟而造成的冲突。“代沟”是两代人因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婆媳之间对于家庭的一些决策性意见分歧,看法不同,造成由代沟所形成的婆媳冲突。

婆媳之间的代沟问题,要靠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来解决,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明白形成差异的原因,承认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心平气和地讨论家庭决策中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4)由于媳妇娘家人的参与而造成的冲突。媳妇娘家人的参与,对于婆媳关系影响甚大。媳妇的娘家人参与,主要是认为女儿在婆家受了气,前来理论,为女儿讨个公道,这种做法是家庭关系的大忌,后患无穷。这是他人干预所造成的婆媳冲突。

婆媳之间的冲突,最忌的是媳妇娘家人的参与。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甚至会毁掉这个家。

(5)婆媳互不尊重所造成的冲突。如果女方的家境较好,男方差一些,就会出现媳妇看不起婆婆,对婆婆不尊重,久而久之积怨甚多就造成了婆媳冲突;如果婆婆家境较好,文化层次也高,对于媳妇产生一种压力,也会造成冲突。

婆媳家庭、个人文化差距的存在,不能成为互不尊重的理由,相互尊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尊重对方是提高双方沟通效果的法宝。

(6)缺乏理解和沟通而造成的冲突。婆媳不和,往往都是因生活琐碎事引起,斤斤计较,又缺乏理解和沟通所形成的婆媳冲突。

2.婆媳相处的艺术

生活中的琐碎事,往往会成为影响家庭和睦的大事。要树立一个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处理,每个人在行为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必须由她本人通过体验来解决,否则,斤斤计较,必然会伤害对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关键在于双方要互相理解,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她自己的行为方式,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容忍对方的爱好和缺点,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这样才能使婆媳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在婆媳关系问题上,儿子如何在双方之间协调非常重要。笔者的两个女儿的婆媳关系都相处得很好,特别是大女儿,她的婆婆很宽容,从不计较一些小事,会处理家庭中的一些事情,况且双方很会理解、尊重对方,女儿也很孝顺,在我跟前常赞扬她的婆婆。

媳妇对婆婆要多嘘寒问暖。当老人身体不适时多加照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经常买些老人爱吃的东西,这不仅是物质照顾,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婆婆对媳妇也是同样,婆婆有时可以买些东西给孙子孙女。但是婆媳无论为对方做了多少好事,都不要常挂在嘴上,要对亲友、邻居说对方的好处,赞扬对方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婆媳和谐就会带来家庭的和谐,家庭的快乐才能使每个成员获得愉悦的享受。

“思维导言”婆媳关系常被认为是千古难题,但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只要做到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婆婆要认识到媳妇毕竟不是亲生的,共同生活有一个相互了解磨合的过程;而媳妇也要明白,婆婆毕竟是自己爱人的母亲,和自己的母亲一样是长辈,爱丈夫就一定要爱他的母亲,这样才能搞好婆媳关系。

思考与练习

1.继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2.婆媳关系紧张的原因体现在哪些方面?怎么解决?

第三节 如何让老人愉快地过好晚年

当你成年后走向工作岗位,当你和自己的爱侣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步入暮年可怜、孤独的父母?

当你们长大成人,能够主宰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已经走向暮年。他们为了你们生活幸福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中央电视台有个公益广告把父母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显示两位老人辛辛苦苦在一个条件很差的土屋里煮猪食,烟熏火燎……另一个画面是,儿子和他的新媳妇看着彩电,嗑着瓜子,优哉游哉……这就是中国的父母,这个情景令人心酸,浮想联翩……

一、儿女一定要知道老年人在想什么

1.盼望儿女们有个和谐的小家庭

中国多数老人的未来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添一个小孙孙在自己的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如果大龄女儿或是大龄儿子,不能成家,就会成天坐立不安,唠唠叨叨,此时的大龄儿女往往认为老人多事。女儿对唠叨的母亲说:“你就巴不得把我早点嫁出去,真讨厌!”儿子对父母说:“先立业再成家这是我的原则,你们不要干涉我的自由!”

做儿女的哪能想到,儿女的婚嫁,是老人最大的心事,如果儿女不能正常婚嫁,就等于做父母的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老人们认为自己的人生必须完成两桩大事:第一,儿女们有个好工作,成家后有个和谐美满的小家庭。第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自己的父母无憾的离开这个世界。

儿女们要理解老人的心理,即使工作繁忙,也要平和地与父母讲清楚,获得父母的理解。和父母多聊聊,比如,聊聊今年出现的一些新鲜事:有好多白领由于工作繁忙,未能正常成家,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在网上发布征友广告,“租一个男友或女友回家过年”,将此成为时尚,虽然是谎言也是善意,也算给父母一种慰藉。

儿女家庭不和,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要长期保持小家庭的和谐,即使有些矛盾,也在所难免,但最好不要让双方老人知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让老人在晚年保持一个好心情是最大的孝顺。

2.理解老人性格趋于“固执”的变化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在老年人的自我概念中不大在乎反应评价,别人说什么不会在意,自我感觉成为主体意识。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开始逐渐衰退。情绪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老年人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再改变,也就是所谓老年人的“固执”。做儿女的,一般来说要多顺着老人,即使有些无理因素也要理解。说话做事以不伤害老人为原则。

3.老人喜欢听儿女讲自己成功的故事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的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除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气氛。老年人通过唠叨自己的陈年往事,借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对于老人的唠叨要理解,自己要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经常要给老人谈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是老人最喜欢听的故事。儿女的成功是对父母最大的奖赏,有句俗话讲得好: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子以父为荣”,当老了的时候“父以子为荣”。

4.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

老人喜欢儿女听他讲过去多彩的工作和生活故事。老人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生活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状态。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他们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女们常常去倾听老人回忆中的故事,这也是老人最开心的事情。

5.老年人的寂寞情绪,需要儿女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自上了春节晚会以后,迅速红遍全国,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亿万老人的心声。儿女常年在外,老人在家就会感到非常寂寞,只有希望通过节日,和儿女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有一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有三个儿女,春节之际,为孩子过节准备得非常丰盛,没想到三个孩子依次打电话说工作忙不回家过年了,气得老人用厨刀给自己的肚子就是一刀,邻居把鲜血淋漓的老人送到医院抢救,孩子听说后,立即到医院看望,老人说,你们不是工作忙没有时间回来看我吗?这么快回来做什么?三个儿女哭着对母亲说,以后再忙,也要回来和母亲一起过节。

要重视单身老人的婚姻问题。单身老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封闭,子女应该留意老人心情的变化,多鼓励,多沟通,鼓励其与社会多交流。由于社会的变革,高效率的工作生活方式驱使很多子女忙忙碌碌,几乎没有时间和单身老人进行交流。而老人本身又由于健康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交际范围就变得越来越窄,两代人之间对世事关心的焦点和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以至于难以沟通。同时,高楼大厦的格局,摒弃了以前的院落居住,居委会被物业管理中心所代替。人们的交际范围变窄,很多单身老人在生活中没有多少老龄朋友交往,接收不到新的观念和新的信息,容易感觉被抛弃,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人便日渐封闭和孤独。一些子女将父母接到身边赡养时,老人在许多地方不能适应,所以子女在对待老人时,尤其要注意和老人沟通的形式和语言。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多一些关注。关心老人的网络聊天问题,以及创造适合老人活动消除寂寞的空间和唤起志趣的项目,无疑这些对于老人的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要经常抽出时间和老人谈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大的家庭事件,也可以征询老人的意见,让老人始终感到他们是家中重要的一员。经常陪老人出去逛街、旅游,把老人带到更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以减少城市的封闭所带来的压力。

6.老年人的独立与自主意识,渴望得到儿女的理解和尊重

许多老人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受到过大的挑战,最起码应该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生活上,都能是独立的自我。

有些老人可能在经济上不如自己的儿女,即使自己生活拘谨也轻易不向儿女张口,做儿女的就应该主动搞清楚父母的想法、父母的生活需要,常常主动给买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常给父母一些经济补贴,这无疑对父母是一种最大的尊重和爱。有的儿女说自己的父母:你们需要什么告诉我。你应该明白,父母轻易不向儿女讨要什么,一生只有付出,这就是父母天性无私的心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父母是不会向儿女索取什么的。

一般来讲,儿女自己独立以后,对待父母的付出,远远抵不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总会有所保留。但儿女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孩子想要什么即使不想要的都会及时的给予满足。所以有人问,当你为自己的孩子舍得付出一切的时候,想到过你年迈的父母吗?知道他们有什么需要吗?

另外,老人一般不愿意和儿女们在一起生活,而愿意待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家。在心理上老人认为,这个家不是自己的,不自在,自己的毛病多,在孩子家生活不方便。这就需要孩子理解父母的心理,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帮助老人买属于自己的房子,让他们有自由生活的空间。

二、儿女和父母沟通的要点

1.倾听,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挤时间倾听老人说话,喜欢表达就要让他尽情的表达,在听老人讲话的时候,多留意自己的脸部表情:发自内心的、诚恳的表情最重要,而非应付了事,要多微笑,听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父母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2.避免和老人争执

与老人争执是最为伤害老人感情的事情,有些时候,并非双方无法沟通,而是坚持己见的结果,一定要站在老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急着批评对方。

3.在沟通中多用肢体语言

在和父母聊天时,多握住他的手,让他有安全感,这是一种鼓励,他也会与你互动;如果和母亲聊天还可以搂搂,回忆过去小时候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这会使母亲很开心。

4.感谢老人对自己的教育

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接受过父母的教诲,在和父母聊天过程中,多表达父母把自己拉扯大不容易,常常在与父母聊天中提起,会使老人感到有一种回报感、荣誉感、成就感。

三、父母的健康是儿女之福

1.帮助老年人保持心态平衡

在人生的旅途中,进入老年和离退休是一个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将给老年人心理状态、生理机能、生活规律、饮食起居、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带来很大变化,其中以心理变化更为突出。失落、孤独、怨气、悲观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时期得不到调整将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好、免疫机能下降、老年性疾患加重,尤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孩子一定要注意父母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圈,新的活动空间,使老人早点从那种退休落差中解脱出来,保持平衡的心态,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2.维持老人的膳食营养平衡

有这样一种说法:“年轻的时候人压病,年老的时候病压人”,年龄大了免疫力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为此对老人身体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很重要的。在日常饮食之外,通过医生对老人的全面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应酌情补充一些营养品。

“思维导言”对待老人要像你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当你考虑孩子的需求时,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把自己含辛茹苦养大成人的就行了。

思考与练习

1.你知道年迈的父母最需要什么吗?当你自己有孩子的时候,你能够感觉到父母之恩吗?

2.理解父母健康是儿女之福吗?有人对自己的孩子万般照顾,而对自己的父母却不闻不问,你对此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