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的一再重播,李卫的鼎鼎大名几乎响遍了神州大地。
在历史上,也确有李卫其人。据《清史稿》,他生于1686年,死于1738年,字又玠,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虽然电视剧中的许多情节均系虚构,但他“不甚识字”,“粗率狂纵”及其整顿盐务、除暴安民等等,却与史实大致相符。雍正皇帝十分宠信他,并将他和鄂尔泰、田文镜一起树为地方督抚之楷模。
一、勤政廉政
李卫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捐纳入仕,为兵部员外郎。2年后,调任户部郎中。雍正帝登基不久,任命他为云南驿盐道。随后,又相继提升他为布政使、巡抚和总督。
李卫一向勤政廉政。有一次,他为了办理一件要案,化装私访,徒步奔波,一连数日废寝忘食,终因劳累过度而吐血。此事传到朝廷,雍正帝竟专门派人前去慰问,并劝他“量力而为,不可勉强”。
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李卫的母亲病故。为尽孝道,他遵照当时的惯例而离任还乡。然而,他仍念念不忘自己所管辖的浙江,曾在一日之内连上5道奏折,对那里的清理养廉银,捕捉盐枭及修筑海塘等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此,雍正帝也非常感动,当即在他的奏折上批示道:“卿之体国忠诚,自蒙上天,圣祖照鉴也,勉之。”
有人计算过:在今人刊行的《朱批谕旨》一书中,共收入雍正时期222位文官武将的奏折,其中,李卫的约占1/15.基于李卫非科举出身,且“不甚识字”,其奏折显然是靠人代笔。但是,这毕竟需要他口述,并最终经他本人认可签字。
历史上的李卫曾接受过他人的馈赠。但那些“他人”大都是他的亲朋好友,又出自对他的敬重所为,没有任何“拉关系”、“走后门”的意图。相反,对那些行贿者,他是不但不收礼,而且严加责斥并予以惩处的。此外,他身为封疆大吏,掌管的财物成千上万,他从不侵占分文。所以,雍正帝还赞扬他“操守廉洁”。
二、肃贪除暴
历史上的李卫个性极强。他敢作敢为,办事果断,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早在李卫初任云南驿盐道时,正值盐务废弛,百弊丛生。他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症结在于官吏的营私枉法,欺压良善。于是,毫不留情地了弹劾罢免了不少贪官污吏。接着,又革弊布新,严肃法纪。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后,很快发现盐枭是朝廷和当地百姓的最大祸害。当时,浙江沿海地区所产的盐不仅自给,而且供往江苏。朝廷为增加税收,规定食盐不得私卖;而百姓为减轻繁重的赋税负担,也渴望杜绝私盐。但是,浙盐销往江苏,涉及两省,而两省官员遇到麻烦事往往互相推诿;有些贪官还乘机收受贿赂,致使大盐枭一再漏网,逍遥法外。鉴此,李卫下决心彻底整治,并将重点放在捕捉盐枭上。随后,他想方设法物色了一些行家里手,组织了专门的缉捕队,深入江浙两省的盐会、盐场、盐市,巧妙地同盐枭斗争,终于计擒了盐枭沈某。
李卫还以善于缉盗而闻名。为捉拿盗贼,他常常令手下的捕快乔装打扮,混入贼窝;也往往让那些改邪归正的原盗贼再混入贼群,暗中向他通风报信。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由于他派出的“情报人员”的努力,捕获了一个通缉多年的行凶杀人犯。李卫亲自审讯,迫使他一一交待了自己的罪行,从而使20多年来数起重大凶杀案得以结案。消息传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雍正帝获悉此情,也盛赞道:“如斯远年旧案,悉能发摘,殊属可嘉之至!”
三、兴利安民
李卫在打击贪官、盐枭、盗贼的同时,还坚决同自然灾害做斗争。
浙江是全国最大的沿海省份之一,其海宁、海盐、萧山、钱塘、仁和等县,经常发生海潮成灾的现象。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有的还被迫迁移他乡。李卫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亲赴现场勘察,并找来有关人员认真论证。随后,发动各县群众修筑海塘,防御海潮的侵袭。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地处江浙交界,虽有海塘,却年久失修;加之海潮来势迅猛,往往无济于事。对此,李卫又会同江南总督和江苏巡抚,改原土塘为石塘。从此,那儿的水害变成了水利,迁往他乡的百姓也重返故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在浙江台州和温州之间有个玉环岛,地域辽阔,土地肥沃。许多年来,当地百姓一直要求上岛垦荒。但历任督抚都担心“防范难周”,所以“屡禁开垦”。为此,李卫又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勘查。当确认“其田可耕,且已有田三万余亩,尚可开五六万亩”时,李卫兴奋异常,马上上疏雍正帝,建议在那儿增设玉环厅,移民开垦。雍正帝分外欣喜,不但准奏,还赞扬他“兴自然之利,美事也;安无籍之民,善政也。能如是,方不愧封疆之寄”。
后来,李卫调任直隶总督。临别时,浙江百姓都感到恋恋不舍。雍正十二年(1734年),身为直隶总督的李卫因公务需要,和户部尚书海望一起勘察海塘到了浙江。沿途百姓以为他重来任官,一个个高兴得奔走相告,竟出现了“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应天”的动人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