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3岁丧母,是靠穷苦的奶妈费氏抚养成人的。长大后,先是以卖画为生,后在穷朋友的帮助下开始读书。43岁时,考中了进士,随后担任了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知县。
一
郑板桥自幼便对穷苦百姓充满感情,做官后更是处处想着穷苦人。
有一次,一家盐店的老板抓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并把他扭送到县衙,要求郑板桥从重发落。郑板桥一看,那小贩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道他不得已才走上了这条路,便顿生恻隐之心,决定戏弄一下那个人可恶的盐老板。于是,他令衙役抱来一领大芦席,中间钻了个孔,说是芦枷,戴在了那小贩的脖子上。又让人取来10多张纸,贴在芦席上面。接着,他取过笔墨,当众挥洒,在纸上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还题了诗,然后,令小贩带着芦席站在那家盐店大门前示众。由于郑板桥的诗、书、画素称“三绝”,所以那小贩一到盐店大门口,立刻引来了无数人。大家争着欣赏郑板桥的画,谁也不愿离开。而那家盐店,由于大门被人群严严堵住,自然也做不成生意。盐老板急得团团转,不得不返回衙门向郑县令苦苦哀求。郑板桥听罢哈哈大笑,遂让衙役将小贩放走了。
此后不久,郑板桥听说有位财主嫌自己未成亲的女婿穷,到处托人想退婚。而她的女儿、女婿却自幼青梅竹马,至今仍深深相爱着。于是,他派人对那财主说,自己想收他的女儿为“义女”。那财主巴不得能与县令攀亲戚,连忙答应下来。待“义女”到县衙拜见“义父”那一天,郑板桥提前将穷女婿藏在衙门里。“义女”一到,即把穷女婿叫了出来,并拿自己的钱给他们成了亲,然后让他们一同坐着车子回家了。那财主听说后,气得脖子上的青筋往外跳,却又说不出任何话。
还有一次,几个村民将一对青年男女扭送到县衙。郑板桥一审问,才知道他们是和尚和尼姑,因为私下相爱而被视为伤风败俗。郑板桥仔细了解后,进一步得知这二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因受不了地主老财的欺压凌辱,才不得不遁人佛门。基于同样的遭遇、相仿的年龄和共同的追求目标,相识后渐渐相爱,并产生了深厚的真挚感情。于是,郑板桥当即拍板,令其还俗,还给了他们十两纹银,让他们配为夫妻,去成家立业。随后,又风趣地赋诗相赠:“是谁勾起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此事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美谈。
二
郑板桥反对奢华,主张俭朴。平时,他每次察看民情,从来不坐轿,不骑马。只是身穿便服,脚踏草鞋,在田间地头与百姓们促膝畅谈。即便夜间外出查巡,也仅派一个人提着灯笼引路,决不许打着“回避”、“肃静”的牌子鸣锣开道。
然而,他的这些作法却与当时的官场风气格格不人。所以,很快便有人指责他“于州县席,实不相宜”。他听后只是淡然一笑,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郑板桥和山东其他一些县令到济南议事。有关方面按照惯例,又在趵突泉举行了隆重的晚宴。当郑板桥看到那些开怀痛饮的官员和浓妆艳抹的妓女依偎在一起的怪态,心中十分厌恶。恰在此时,有人起哄让他当场写诗助兴。他不假思索地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随后,吐出了一口长气。众官员兴冲冲赶过一看,顿时气得脸色铁青,拂袖而去,宴会也随之不欢而散。原来,那纸上写的是:
原原本本岂徒然,
静里观澜感逝川。
流到海边浑是卤,
更谁人辨识清泉。
该诗的意思是:贪官妓女这般胡闹,使趵突泉深受污染。当这里的水流到海边定像卤水一样混浊,谁还知道它是从清泉里冒出来的呢!
三
郑板桥在范县当了5年知县后,又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做了7年知县。
潍县濒临渤海,盛产食盐,素有“小苏州”之称。但在郑板桥7年的任期中,却有4年先后发生了严重的旱、蝗、水灾。为拯救百姓,他一面向上据实禀报灾害,请求朝廷调拨钱粮赈济;一面积极采取措施,竭力安抚灾民。诸如:以工代赈,让饥民兴修城池、道路,“就食赴工”,从而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下令让“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使一些不能“就食赴工”的老弱之人得以充饥;还“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从而平抑了粮价,安定了民心。其间,郑板桥还带头节衣缩食,捐赠自己的官俸,用以赈济灾民。
郑权桥曾为一位巡抚画了一幅画,名为《风竹图》,并题诗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七年(1752年),60岁的郑板桥又因赈灾惹怒了上司。上司无中生有,硬说他贪赃枉法,下令免了他的官职。他买来三头毛驴,一头铺上垫子,准备自己骑坐;一头驮着心爱的书和琴;一头让一个小伙子骑着在前面带路。临行时,潍县的百姓们倾城相送。他戴着风帽,身穿毡衣,当着众人的面,对来接任的新县令说:“我郑板桥因‘贪赃’被免官。今天我走了,行装是轻便简单的。诸位君子是清官,情操高尚,被上司器重,来此任职。将来,你们离职时,带的行装恐怕不会比我再少吧!”说罢扬鞭上路,向扬州而去。
在扬州,郑板桥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重操旧业,继续卖画。但他卖画只求能够维持生计,不图发财致富。他曾明确表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因此,达官富人想得到他的画,是非常困难的。
郑板桥享年73岁。许多年来,他的人品、政绩,也像他的诗、书、画一样,一直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