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15299200000126

第126章 先礼后行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国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国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国师头上,鲜血顺着脸颊汩汩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是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国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位子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国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

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一念之差分凡圣,人格高低在己为。禅师的大度与将军的无礼,哪一个更让人心生敬意?答案不言而喻。做人做事,礼貌有加,可以使你的形象更加美好,在你行走于人世时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顺利渡过每一道难关。这是做人的需要,也是做事的需要。

礼是从社会需要中产生并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原始社会没有那么多礼,两个部落为了争夺食物,随时可能开仗,甚至将敌人作为食物——今天身体还很健康,明天就被人煮在饭锅里,这样肯定不行!制定了礼法,大家就比较有安全感了。历史发展到孔子时代,礼法已经较为完善。这时对礼法的认识又出现了分歧,有人强调法的限制作用,有人强调礼的教化作用。孔子无疑属于后者,他偏重于人伦道德的礼,大家各安本分,各讲修养,社会自然和谐,不是很好吗?一旦需要讲法律,肯定有人失礼了,这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孔子所谓的礼,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个人修养,二是人伦常礼,三是社会法制。

其中个人修养,包括外貌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孔子说:“衣冠整齐,目光严肃,使人一望而感到敬畏,不是能达到威严却不凶猛的效果吗?”他认为,衣服容貌,可以悦目;声音语言,可以悦耳;举止习惯,可以悦心。君子衣着得体,容貌合宜,人们看在眼里就喜欢。言语谦逊,应对得当,人们听到耳里就高兴。结交好人,远离坏人,人们就对他心悦诚服。把这三件事记在心上,勤加训练,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即使不在朝廷做官,也能在群体中受到尊敬。

孔子所谓的个人修养,还不光是浅层的礼貌、礼仪,他更强调的是深层次的修为,这要以诚、信、敬三字作根基,以达成良好结果为目标。他说:君子,就是做事无所不适宜的人。当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威严肃穆地站在朝堂上时,文武百官没有不敬重他的;当他穿着丧服,执着丧杖,站在灵堂上时,前来吊唁的宾客,没有不悲伤的;当他身披铠甲,头戴缨盔,手握鼓槌站在战鼓面前时,士兵们没有不勇敢的。他的仁德足以安抚百姓,他的勇气足以安定国家,他的信义足以交结诸侯,他的坚定足以拯救患难,他的威武足以统率三军。

所以说,个人修养达到把当办之事办好,这才是真正懂礼。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虽然不再以太多繁琐的礼节来约束人,但最起码的个人修养必须具备。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否则我们将寸步难行。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行走于社会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