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提高员工执行力的30个细节
15301200000003

第3章 变通:将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

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中,培根确实看到了知识在改变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才具有力量,才能改变人的命运。否则,一个人即使把《百科全书》背诵得滚瓜烂熟,也只能是个知识篓子,对于人才开发无济于事。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把所掌握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要关心的普遍话题,也是人才开发要解决的难题。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那么,人们学到的知识不仅会总是悬在空中,远离实践,本身也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知识的融合,而且还很容易变为知识的碎片。因此,为了促进人才的有效开发,必须加快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节奏和步伐,紧紧把握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三个关节点,即在广采博取中对知识融会贯通,在提炼概括中对知识理性深化,在反复实践中对知识检验考察。

一、在广采博取中对知识融会贯通

在广采博取中对知识融会贯通,这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第一个关节点。

首先,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第一个要素就是应该学会在广采博取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种广采博取,可以是来自书面文化,也可以是来自非书面文化。一个人在广采博取中获得的知识愈多,愈容易激活个人的创造力;相反,一个人的知识比较贫乏,则很容易束缚创造力的发挥。有不少人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原因之一就是在于知识的贫乏,如法盲、文盲等,都很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

其次,在广采博取的过程中,还应该及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客观地说,广采博取本身就很不容易了,要对广采博取所获得的知识再融会贯通起来,谈何容易。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对知识融会贯通不容易,才更显其重要性。追求知识的融合,关键是要掌握主观和客观的两个要素:第一,知识与知识在客观上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只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时间长了,真正做到了广采博取,那么这些知识与知识之间在个人的大脑中就已经不自觉地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各种联系,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因为知识除了体现学科差别以外,也有很多是相近、相关的,如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等,而且还有诸多的共同性,如不同的学科研究可以运用同一种研究方法,同一种理论可以用于若干学科,等等。第二,我们应该自觉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各种联系。比如,在数学计算中,等差数列的求解,可以用梯形面积的求解方式来获得相同的结果;阅读《三国演义》,可以发现作品具有非常深刻丰富的人才学和情商思想;而阅读《西游记》,则可以发现作品具有深刻的人事学和成功学思想。达·芬奇把透视理论用于他的绘画,我们还可以把透视理论运用于人才鉴别和人才发现。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文学、透视学和人才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实际上,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通过家庭和学校等多种途径,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知识记住了,于是,有人就会说这些知识很有用;而有些知识忘记了,有人又会说这些知识白学了,还不如当初不学呢。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对知识已经转化为能力感到困惑,而仍然误认为是知识在起作用;后者则没有看到自己的知识已经转化为能力,他不知道忘记的只是知识,而当时学习知识时所受到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实际上已经融到个人的能力结构之中了,只不过是个人感觉不到罢了。所以,对于人才开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在广采博取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过阅读、理解、感悟、体验、思考等反复玩味、吟咏乃至循环往复的反思,大部分知识可以实现较大程度的融会贯通。我们忘记的主要是知识的碎片,获得的是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因广采博取则拓展了思维视野。

将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能力是首要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致用”,能不能让知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是不是纸上谈兵,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实践能力,“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智慧”时,才能真正彰显“知识”的力量或价值。

那些劳动模范、技术人才、蓝领精英们,正是通过不断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优秀员工的代表,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金牌工人许振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一天,青岛港务局高主管说,桥吊的张紧液压装置出问题了,修了一下午都没有解决。吊车司机许振超在问清情况后开始检查,这儿摸摸,那儿看看。过了十几分钟,他在张紧液压跟前站住了,在反复检查里面的两个溢流阀和前后两根油管后,他招呼道:“高主管,你来试试。”

高主管摸了摸说:“好像一个温度高一点。”许振超说:“就是右边这个阀,换掉它试试。”十几分钟后,换上新溢流阀的机器一切恢复正常。工人们称赞道:“神了!”

事后追问,许振超说:“没什么神的。以前我从事的工作常遇到类似的情况,连技术员都没办法,我不死心,买了本《液压技术》,边学边修,到底给捣鼓好了。”

可见,是否具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工作的实践能力,也是衡量员工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在提炼概括中对知识理性深化

在提炼概括中对知识理性深化,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第二个关节点。

根据通常的理解,所谓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其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而经验是素朴的,尚缺乏理性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显然,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很有必要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和理性深化。

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和理性深化,这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单纯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只感觉到事物是什么,说明事物是什么,并不去探究为什么;只关心做什么,并不去关心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当知识没有转化为能力以前,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更多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而不是系统的理论。学过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知识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转化成能力;提高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学了多少书本知识,取得了什么文凭,而要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就是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提高能力的途径只有一种——用实践检验,对一个工作单位的情况不去调查,各方面不熟悉、不了解,就不能真正地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向有经验的人虚心学习和请教,从而才能真正地使自己学习的知识有针对性,尽快转化为工作能力,不断从学习、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和理性深化时,应该尝试从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要从最简单的知识开始,从日常接触最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入手,看看这些知识和诸多现象说明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从“一刮风树就动”、“一下雨地就湿”这些自然现象中,总结出“一……就……”的逻辑关系,可以说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就发现了知识和经验背后的联系。

其次,要善于透过知识和经验的表层,发现和挖掘知识和经验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也就是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次,在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和理性深化时,还可以借助于个人的联想、想象和推理,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一反三。比如,我们可以从高压锅开锅时的跳动中领悟到管理的艺术:高压锅必须有一个限压阀,这个限压阀的重量要轻重适度,要有利于适度地散发锅里的气体,这其中蕴含着管理学理论。在我们用电脑打字时,如果用拼音打字,我们可以根据拼音的组合方式,来理解事物要素组合的重要性,还可以认识到结构决定功能这一原理。

三、在反复实践中对知识检验考察

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反复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检验和考察,才能真正判断知识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能力的高低与强弱,不仅要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但拥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有了能力,可以判断一个人有一定知识,但能力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能力。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准尺,又是能力训练与提高的最好途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一面学习,一面实践,知识与能力就能同步发展,它们的相互作用就越来越明显。战国时期,赵括是个夸夸其谈、理论知识高于能力的人,他在长平大战上丧失兵力几十万,成了历史上“纸上谈兵”的笑料。可见能力是知识的效应,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大厦,只有建筑在知识的基石上,才经受得起风吹雨打,才能闪耀出知识的光芒。

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这无疑是我们要永远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只有在广采博取中对知识融会贯通,在提炼概括中对知识理性深化,在反复实践中对知识检验考察,在掌握丰富的知识基础上,一方面了解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社会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知识才产生力量。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开发战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握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三个关节点。

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作为领导者,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应万变?这是新时期领导者需要研究的工作方法之一。

有一本名为《一变就通》的书,讲述了“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的道理。文章指出:“什么不可阻挡?变通不可阻挡!什么是无敌的?变通是无敌的!你知道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是什么吗?有人说是变色龙,也有人说是天上的云,还有人说是女人的心。其实都不是。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应该是水。水是什么?诗人说,水是音乐,泉水叮咚,沁人心脾;科学家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农民说,水是庄稼不可缺少的东西;防汛指挥部的人说,水是洪水猛兽;军事家说,水是百万雄兵,可以淹七军……然而,我却说,水是变通。”领导工作者如果能像水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该行动时行动,该停止时停止,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每一个人不能不面对变化,不能不选择变化,不能不正确地处理变化。学会变通,不仅是做人之诀窍,也是领导者做事之诀窍。领导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变通能力呢?

四、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

人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两大定势:一是直线型,不会拐弯抹角,不会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二是复制型,常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参照,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向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在别处给你打开一扇窗。”诗人陆游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不拒绝变化,并且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就能走出困境,进入新的天地。

五、要有勇气应对变化

勇气是什么?勇气是一个哨音,一声呐喊,一个命令,它的作用就是调动起自己全部的能力去迎接变化和挑战。有一个美国人曾对数百个百万富翁做过一番调查,发现这些百万富翁并非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其中不少人是智力平平者,然而他们创新的勇气却大大超过前者。一个人想学会变通,首先必须鼓足勇气。勇气是人的一种非凡力量,它虽然不能具体地去处理某一个问题,克服某一种困难,但这种精神和心态却能唤醒你心中的潜能,帮助你应对一切变化和困难。

六、要有信心开发潜能

所谓信心,就是一种心态潜能。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时候,常常就是他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天性里有一种倾向:如果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真会成为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难,有信心处理问题,有信心获得成功,那么,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会为你的信心去努力,你也就有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那样;反之,如果你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这一切,那么,你的一切能力也就会随之沉寂,自然你也就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七、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

所谓审时度势,就是要明察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和相似事物的不同之处。作为领导者如何审时度势呢?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有位作家讲:“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上半夜想自己的立场,下半夜想别人的立场。”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是一位十分擅长换位思考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人合作,你能分到十分,你最好只拿八分或七分,这样你就会有下一次合作。”三是要打破常规。世界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莎士比亚也说:“别让你的思想变成你的囚徒。”爱默生说:“宇宙万物中,没有一样东西像思想那样顽固。”成语“作茧自缚”,就是指习惯按所谓既定的规则行动,结果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遵守常规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喜欢打破常规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

八、学会变通要借助外力为我所用

领导者不管自恃有多大本事,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却可以借用外力,使自己强大起来,这也算是一种变通。

实践证明,不管你是觉察到还是没有觉察到,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变通。所不同的是,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而不善于变通的人却是越变越差。领导者掌握了变通艺术,就会应对各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获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