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
15311400000044

第44章 青少年道德心理的特点

青少年道德心理在存在的方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基本特征

1.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青少年对社会道德现象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直接感受,是自发的,不是强制的,是一种以感性的、情绪的因素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只不过每个人的道德心理活动的度与量有差别。当社会道德生活对主体产生作用后,青少年就会情不自禁地对某种道德现象作出或热烈、或冷淡、或愤怒、或高兴、或忧心忡忡、或充满希望等不同或相同的反应,这就是道德心理现象的表现。很难想象某种道德心理现象是人们共同有意规定成以一种模式而不是以另一种模式表现出来的。但自发形成和存在的社会道德意识,也不纯粹是偶然的,确实是受到一定思想动机的支配,并且它同人们其他的精神活动以及过去的经验现实的各种经历、感受、氛围、背景条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属于社会某一集团或某阶层的青少年,他们的经济利益和道德要求,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灵感爆发。同样,青少年参与社会各种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经验,最初也总是以感觉、情绪、愿望、习惯等形式反映在头脑中,形成非系统化、理论化道德心理活动。

2.具有多重、复杂、隐蔽性

青少年道德心理超出了个人生理素质、个体心理特征、经历等的制约,从总体上体现了处在一定历史与现实条件和道德生活环境下的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意识特征。由于青少年是置身于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阶级、集团、群体和各种文化历史背景中的,青少年心理必然受到各种阶级、阶层、集团、民族、宗族、群体和地域等各种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历史、传统、现实社会环境和事件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的交叉、混合的制约与影响,加上青少年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更具有自身复杂的特殊性,因而青少年道德心理在反映内容和反映形式上都表现出交织重叠和多变的复杂多重性。同样,人们的道德活动也都伴随着来自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心理状况、情感和意向,使得人们对它往往感到难以把握。青少年道德心理的这一特点亦体现了整个社会中人的精神的层次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3.青少年道德心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社会心理在特定的环境中和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明显的表现或显著的反映形式,而仅仅潜在于主体之中,青少年道德也有这个特点。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中,青少年的某种道德心理藏而不露,仿佛一段道德“暗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没有统一的整体形式,只是潜在于主体之中,却又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毫无规律可言。

4.具有不稳定性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作为反映这一社会经济基础的各种思想理论体系,如一定时代的宗教思想、法律思想、哲学与伦理思想等,可能适应于整个时代的需要,在较长时期也会呈现相对稳定状态。而青少年道德心理则相对变化较快,它可以极敏感地以直接的方式,及时地反映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些微小发展变化,国际、国内突发的大小事件和活动,都可以引起青少年产生相关的道德心理活动。青少年的这些道德心理活动往往自生自灭,变化很快。当新的社会现象出现,尤其是重大事件往往使青少年的道德注意力迅速指向新的对象,从而青少年道德心理呈现新的动态。当然,青少年道德心理在宏观上也有稳定的因素,但相比之下,它对社会道德存在的反映要比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来得快,变化得也比较快,呈现相对不稳定状态。

5.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青少年心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色彩。因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道德角色,人的心理也就必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其道德社会化的历史。它不只是有名望的社会道德人物才具有的,而是一种为一般群众或生活在社会中的各种阶层青少年都具有的社会道德意识。同样,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不只是少数道德家、领袖的活动史,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道德活动,创造自己的道德文明。尽管有的青少年或许并不具备或不懂得社会的道德、法律、哲学和伦理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就会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熏陶。同时,社会道德生活又总是以各种方式间接或直接地触及人们的各种利益。因而,一般的社会群众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道德生活采取一定的态度,并在一定的心理活动触发和调节下,评价社会道德现象,参与道德活动。即使有些青少年宣称不过问道德、回避道德、厌倦道德生活,或希望逃避道德生活,这实际上也不过是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异常道德心理。总之,道德心理对青少年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6.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反映社会存在的一定社会道德心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道德心理的内容或状况也必然相应改变或演化。它既是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一面镜子,又是在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道德思想、哲学、法律、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主题歌和道德协奏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道德心理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生,它对时代精神有着强烈的反馈作用,对时代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而青少年又是吸引时代产物的先驱,所以说青少年道德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客观道德形态与青少年道德心理状态

社会道德现实的存在决定青少年道德心理,或者说道德心理是客观道德现实的反映,而社会道德归根到底又以生产关系为基础,表现为道德心理本身的根源,潜在于客观的经济生活之中。一般说来,道德心理随着经济关系引起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规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道德形态以道德环境和道德规范为中介,决定青少年道德心理的不同状态。

第一种情况是当社会道德、经济状态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社会的道德规范、意识形态,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和社会道德基础等社会环境以稳定、持续、有力、长久的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道德心理,包括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内容和动向。这时各种社会道德心理从量到质的变化上,呈现的是相对稳定的姿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社会处于剧烈震荡时期,比如出现社会经济改革、国内外战争、社会革命、社会各种大的动乱、大规模的思想斗争和运动等。这时社会上的各种道德力量急剧变化。各种道德思想相互斗争,人们的利益或共同利益也面临着瓦解,新的道德意识建立时,至少是要经历一次道德心理和道德意识痛苦转变过程。在社会震荡时期,人们可能遭到心理上的巨大挫折、流动和损伤,如果一些心理准备不足,是受不了的,或社会“医治”不力,也可能对一部分人造成某些异常的、消极的或变态的道德心理,尤其是青少年的所谓“信仰危机”和被称为“看破红尘”的后遗症。

第三种情况是各种突发的、意外的、个别短暂的道德现象或事件引起的各种社会道德心理反应和演化。如偶尔的国际小冲突、恐怖事件等。这些事件也许并不都直接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但同样能引起人们的道德心理活动,表现出人们的道德行为,成为点燃人们蕴藏已久的某种心理情绪之火的火星。人在青少年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对一些并不直接涉及道德内容的活动或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有可能转变为道德心理的内容,如重大国际体育比赛的胜败,往往能一时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情绪,我国女排的三连冠以及国家足球队多次冲出亚洲的比赛失利,所引起的远不止是仅仅对体育比赛的希望及失望的心理反应和影响。

以上三种不同社会道德环境所反映的道德心理情况都是对社会的客观反映。因此,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分析调查和研究,必然能寻找到产生一定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某些社会根源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