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
15311400000043

第43章 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

不同派别理论对道德形成有着各自的解释与强调,现在仅介绍其中几个,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以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关注道德感中的焦虑感、羞怯感、内疚感等情感成分。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超我代表着人格的道德或伦理,由道德原则和理想原则指导。所以,超我又称“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对自我具有监督和控制作用,以便保证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超我有两个系统:良知和自我理想。良知是因不适当的行为受到惩罚的经验形成的,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一个人自我违背超我的道德标准行动或打算行动时,良知就会使他有内疚感。内疚感一个是来源于对权威的恐惧,一个是来源于对超我的恐惧。原始的良知出现在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或得不到父母的称赞,就遵循双亲提出的标准的时候。自我理想是由于儿童表现良好行为受到奖励而发展起来的,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自我不能达到超我提出的完善的标准,就会产生自卑感。后来,这些理想通过对父母亲的自居作用而内化。正常发展的超我发挥着控制性冲动和攻击冲动的作用。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道德的行为成分。社会学习理论对道德问题的研究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室研究。班杜拉强调,儿童的道德行为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用实验证明了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是儿童模仿榜样而获得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道德的认知成分。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以平等和互惠的概念作为道德理论的基础。他们把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道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年龄预见道德认知的这种变化。皮亚杰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看成是一种蕴涵关系。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柯尔伯格主张,道德判断的核心是公正原则。

四、进化心理学理论

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被选择出来的。在动物或人类早期,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帮助他人甚至牺牲个体。生活在合作的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更可能受到保护,避免天敌的伤害并满足基本需要,所以那些合作的、利他的群体更可能生存下来,并将利他的特质作为一种基因保留下来、传递下去。在有些群居生活的物种中,个体如果不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该个体有时就会受到整个群体的惩罚。

以上几个理论都只关注道德的某个成分,而霍夫曼(Hoffman)的观点则不同,他对以上四种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综合,对情感、认知、行为三方面都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他的理论归入上述任何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移情。移情反应的关键是心理过程的参与使一个人所产生的感受与另一个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与他自己的情境更加一致。他用移情作用将道德的各个成分联系了起来。他认为,移情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反应,具有神经学基础,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特质。在个体将外在的或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动机时,移情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