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15313300000020

第20章 漕运对天津商业的影响

明清时期,官府对漕船的行程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果违误,就会受到惩罚,所以漕船带运的货物在中途无暇发卖,大多是被带到指定或终点口岸后再售卖。而天津是北方一个重要的漕粮集散地,漕船不仅从此经过,而且经常在此停留,这就为漕运人员售卖其带运的南方土宜提供了理想的地点。因此,大量南方土宜源源不断地涌入天津市场,推动了天津商业的发展。

漕船带运到天津的南方货物种类繁多。有农产品,如粮食,天津土质不好,粮食产量不高,所以经常依靠别处粮食的供给,“麦则取给于河南,米则受济于苏浙,秫粟菽豆之属亦莫非仰食于邻”。康熙《天津卫志》记载天津“城西北沿河一带,旧有杂粮店,商贾贩粮百万,资运京、通,商民均便。河东新创杂粮店,商贾贩粮通济河东一带村庄”。这些由商贾贩卖的粮食大部分是由漕船带运至天津的。

有奢侈品,清朝诗人崔旭在《津门》一诗中有“沉檀珠翠来闽海”的诗句,“沉檀”是古代女子用来涂唇的胭脂,“珠翠”泛指用珍珠翡翠做成的各种装饰品,是古代妇女华贵的饰物。从“来闽海”可知,天津市场上的沉檀、珠翠等奢侈品来自福建地区,而其进入天津大都是搭运漕船。“船上买花吴语腻”是清人英廉在其《津门杂咏》中的诗句,可见当时漕船也带运花来天津售卖。

有手工业品,如瓷器、竹器,天津的杨柳青为运河所经之地,漕船大都从这里经过,当地人民称漕运人员为“粮船蛮子”,漕运人员经常带运南方的瓷器、竹器等在这里销售,所以这些漕运人员又被当地人称为“南货蛮子”。

有木材,明清时期,天津地区进行船只加工,“奈地方不产木植,所须材料旧皆买之南来漕艘”,木材的运入带动了天津木材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很多木厂,“嘉道以前,(天津)城北之西沽村多业木厂,以船料为最,屋材次之,至光绪中犹有一二存者,亦一大商业也”。

除了以上货物外,漕船带运的货物还有很多,如纸张、布匹、铁器、食品等,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杂货,如肥皂、锡箔、兰靛、泥人、水银等等。其中每一类货物都包括好多品种,如纸张就有几十个品种,有扛连纸、官方纸、毛边纸、花尖纸、色纸、表料纸、阡纸、荆州纸、火纸、淌连纸、油纸、辉屏纸、川连纸、沙绿纸、神马纸、黄塘纸、毛厂纸、表心纸、表青纸、申文纸等等。

由于南方货物的大量输入,天津商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市场出现了极度繁荣的景象。《天津县志》记载:“(天津)为漕运孔道,冠盖之所,往来商贾之所辐辏,舟车络绎,百货骈填,鼓角管弦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南运河畔三岔河口地区,更是南北物资交流的枢纽地带,从而成为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在这一地区形成了很多以商品命名的街市,如“估衣街”“针市街”“粮店街”等。此外,还有天津境内的桃口,其是运河沿岸漕运船只集散地,于是就成为天津境内较早的集贸市场。天津的北仓因位于漕运和御道之间,也形成大集镇。天津商业的繁荣程度在一些诗人的诗歌中也有反映。

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

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

柳外楼台明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

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

——清朱岷《初到津门》

畿南巨镇此称雄,都会居然大国风。

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

市声若沸鱼虾贱,人影如云巷陌通。

记得销金锅子里,盛衰事势古今同。

——清崔旭《津门》

天津城在西沽头,沽水滔滔入海流。

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

——清崔旭《津门百咏·天津城》

从“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畿南巨镇此称雄,都会居然大国风”四句诗可知天津当时已经成为北方地区仅次于京城的一个繁华都市。“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记得销金锅子里,盛衰事势古今同”、“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吴江”即当时的苏州,“销金锅”是南宋以来文人对杭州的称呼,可见当时的天津可以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苏州、杭州、扬州相媲美,使人流连忘返。“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表明了天津处于商业枢纽的重要地位。“市声若沸鱼虾贱,人影如云巷陌通”展现了天津市场上贸易繁盛,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

随着商业的发展繁荣,天津地区出现了很多市集。康熙《天津卫志》记载,明朝,天津原有五集,弘治六年(1493年),又添立五集一市,共十集一市。十集分别为宝泉集,地点在鼓楼,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为集期;仁厚集,地点在东门内,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为集期;货泉集,地点在南门内,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为集期;富有集,地点在西门内,每月的初九、十九、二十九为集期;大道集,地点在北门内,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为集期;通济集,地点在东门外,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为集期;丰乐集,地点在北门外,每月的初十、二十、三十为集期;恒足集,地点在北门外西,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为集期;永乐集,地点在张官屯,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为集期;宫前集,每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期。另外,一市为安西市,地点在西门外。可见,这些集市地点大多分布在天津城的中心区和东西南北门内外,一个月内,每天都有集市举行。

明清时期,上万名漕运人员从天津经过或者在天津停留,其不可避免地要在天津消费,从而带动了天津餐饮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想美餐,东门里,冀州馆,路南里,曹秃子,是经理,焖的饼,有名气,熏驴肉,味鲜美,切卖者,内掌柜”。天津曹记驴肉是有名的美味佳肴,驴肉夹烧饼更是天津的特色。“鸟市对着官银号,不来鸟市不知道,蛐蛐、蝈蝈、鸽子、鸟,茶汤、锅巴、枣切糕,戏院、茶楼有几座,停船就往这里跑”。鸟市、茶院、戏楼成为当时漕运人员消遣时光的好去处。从这两首歌谣可以想见当时天津餐饮业和娱乐业的繁盛景象。

有时漕运人员带运的货物在天津售卖不完,或者来不及售卖,就会在天津寄存让别人代为售卖,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天津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某种商品买卖的行栈。如杂货行、粮米行。杂货行栈房多设在北门迤西至针市街,粮米行栈房多设在海河、南运河附近,“大都内河行船装运货物卸载屯集必于近河之处,取便利也”。后来,海运通行,轮船往来起运货物,“则又屯聚于海河附近”。可见,这些行栈的兴起及其聚集区的形成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地货物的大量涌入,基本上满足了天津地区的需要,另外,它也导致了天津本地手工业的不发达。如《静海县志》记载:“吾邑地势通达,器皿皆来之远方,是以工艺恒少特色,惟土木工筑房屋以卫生,作舟车以济用,造棺椁以送死,不假客民,咄嗟立办耳。女工习纺织者少,仅能织蒲包、蒲席、草帽辫等。”可见,只有一些简单的必需之物静海县人民可以在本地自产自用,其余大部分物品都要依赖外地货物的输入,这是漕运给天津地区工商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重运漕船从南方携带土宜北至天津外,清朝时期,官府也允许漕船回空时携带北方土宜南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户部议复漕运总督杨锡绂奏请回空粮船准带麦豆等物一折,“查回空船,准带土物,原系矜恤运丁,但年来京师麦收歉少,倘令运丁回空带麦,恐麦多南归,而直隶麦价转致昂贵。除麦一项,回空粮船不准携带抵数外,其余黄豆、瓜、果等食物,应如所请,准其回空带往,总以六十石抵数,免其输税,六十石以外,有多带者,即行按则征收”。可见,回空船向例准带土宜,此次漕运总督又奏准其带黄豆、瓜、果等项。

回空漕船所带土宜数量,起始规定不准超过六十石,到了嘉庆五年(1800年),令各省回空船只在例带土宜六十石之外,“照重运多带二十四石,以资运费”。即回空漕船所带土宜由六十石增加到了八十四石。道光七年(1827年),又令回空漕船所带土宜数量随同重运漕船一体增加,“准其每船于额带土宜之外,加带三十石,一律免税,以资调剂”。至此,回空漕船所带土宜又从八十四石增加到一百一十四石。

回空漕船所带土宜大都是在北直隶、山东地区购买,而天津地区盛产的物品很多,如“东则海滨之盐,西则独流之苇、鱼、席、藕,北则直沽之海味鱼虾”,这些物品除了当地民人自运四处贩卖外,一部分是由漕船带运至南方发卖。爱新觉罗·永瑆在其《杨柳青竹枝词(二)》中写道:

杨柳阴阴似图画,春波满岸长春蒲。

蒲帘编好江南卖,家住当城小直沽。

天津的杨柳青是盛产蒲苇的地区,蒲苇被编织成蒲帘,发卖到江南地区,大都是借搭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