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15313300000021

第21章 漕运对天津语言的影响

明清时期,漕运还对天津的文化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如语言、信仰、文学以及天津右文风气的形成。

明清时期,运送漕粮的人员大都是南方人,他们经常从天津经过或者在天津停留,所以在天津南北运河上经常都能听到南方语言。明清时期,反映这一现象的诗歌很多,下面略举数例。

霁月中天见绛河,黄流满地漾金波。

荒陂野火兼渔火,短棹吴歌杂楚歌。

去雁已连家信远,闲鸥岂识客愁多。

江南三月花如锦,独负归期奈尔何。

——明张宁《夜宿独流》

孤村倚长河,客枕临秋水。

知有南来船,烟闻吴语。

——清英廉《宿杨柳青》

江湖载酒兴如何,意趣衡量总未过。

船上买花吴语腻,水滨修禊越人多。

竞传小部双鬟曲,早种南溪六月荷。

只有闲曹能好事,时骑瘦马踏青莎。

——清英廉《津门杂咏》

轻装检点上扁舟,祖送无劳夹道周。

潞水南通江国远,直沽东接海门秋。

忽惊贾舶来闽语,且逐鸣榔听越讴。

梦入乡关仙岭外,白云深处晚悠悠。

——清蔡新《恩予归养恭纪》

明清时期,“吴”是指江苏一带地区,“吴歌”“吴语”就是指江苏一带的语言。“楚”是指湖北和湖南一带地区,“楚歌”也就是湖北和湖南一带的语言。“越”是指江浙一带地区,“越人”也就是指江浙一带之人,而“越讴”则是指江浙一带的歌谣。“闽”是指福建地区,“闽语”也就是福建地区的语言。以上这些字眼表明,明清时期,吴、楚、越、闽等地之人在天津地区很多,其语言在天津地区也被经常听到,以至于让人有一种“腻”的感觉。由于长期受到这些南方语言的感染,天津人不仅逐渐能听懂而且也学会了这些语言。

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

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

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

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

——元傅若金《直沽口》

可见,早在元朝,由于漕船在天津昼夜往来,南方漕运人员与天津当地人民长期杂处,从而使一半的天津人都懂得吴语,即江苏地区的语言。

家家门户对蓬窗,白鹭飞来照影双。

杨柳桃花三十里,罟师都惯唱南腔。

——清沈峻《津门棹歌》

波定云间上下天,苇塘蒲溆远相连。

西来打桨东来橹,惯学吴娃唱采莲。

——清梅宝璐《潞河棹歌(二)》

“罟师”即渔夫,以上两首诗表明,受南方语言影响,天津地区的渔夫唱渔歌都习惯用南方腔调,潞河上行船之人也都习惯用吴语唱采莲歌。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漕运对天津语言影响之大。